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精神科護理的語言藝術應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運用禮貌性語言,使病人感到溫暖
文明禮貌是反映護理人員綜合素質的具體體現,護理人員對病人應做到說話和藹、談吐自然、真誠友好。一句禮貌的稱呼,一聲溫馨的問候,都是幫助病人樹立信心、戰勝疾病的“良藥”,是對病人重塑自我的理解和關懷。若不注重運用語言技巧,而采用說教式、命令式、責備式等不禮貌的語言,會使病人的人格受到傷害,以致情緒低落而影響病人的身心健康。例如,對新人院的病人,有的護理人員第一句話便問:“交了多少錢?”以訓斥的語氣說:“這點錢能做什么?快回去拿錢來!”。一陣吃喝,如同一般來自西伯利亞的寒流,給患者及其家屬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苦惱和悲傷;若采用“請稍候,我們已為您備好病床,請上床休息”,則可緩解患者及其家屬的焦慮情緒,穩定他們的心態。又比如,護理人員做晨間護理時,向病人問一聲“早上好!”“昨晚您睡眠好嗎?”,簡單的問候可馬上縮小與患者的溝通距離,這些并不是簡單的寒喧,而是將白衣天使的愛心融化在語言之中,表達了護理人員對病人的尊重,也是每位護理人員所必須遵循的護理道德規范和準則。現代醫學研究證明,正常人一生中所需要的有如下八項要素:1、健康;2食物;3睡眠;4金錢與金錢能買的東西;5、長壽;6、性生活的滿足;7、我們子女的健全;8、自重感。其中,尋求自重感的欲望是人類與動物間的一種主要差別。對于初人院的患者,護理人員的禮貌性語言,可引起患者的注意及獲得自重感。
2運用迎送性語言,使病人覺得親切
護患關系是在醫療實踐中,護理人員與病人之間建立起來的一種人際關系。為了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護理人員應為病人創造良好的住院環境,讓病人處于最佳身心狀態。例如,對新人院的病人,護理人員應站立迎接,表示歡迎,并護送患者到病床休息,主動介紹其主管醫師和周圍的病友、病區的環境及管理制度,就像待友人一樣,用真摯的陳述性語言把病人引人一個新環境,使患者有一種“賓至如歸”的感覺。對康復出院的患者,護理人員應運用恰當的送別語言,如“回家注意休息,請按時服藥,定期復診”等,鼓勵病人以良好的心態對待疾病,樹立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以健康的體魄走人社會。
3運用安慰性語言,增強患者的信賴感
安慰性語言是醫護人員出于職業需要,為配合治療對病人所進行的安撫性工作語言,例如,對抑郁癥病人,護理人員要經常與他們談心,在生活一上多予以關心體貼,在精神上多給予安慰和鼓勵,讓病人有“在家千般好,住院刁<孤單”的感覺,安慰性語言還能對護理治療起到重要的輔助作用。例如,對某些患者進行肌肉注射,護理人員應用安慰性語言首先要解除患者的顧慮,同時運用嫻熟的操作技術贏得病人的信賴,讓病人坦然地接受治療,即使操作失誤,通過真誠友好的語言,可緩解患者的某些心理沖突。在進行靜脈穿刺時,如若未能在穿刺過程中一針.見血,護理人員此時用謙和的口語道一聲:“對不起,請您再合作一次”,這樣,患者可調整自己的情緒,不計較護理人員的穿刺失誤,從而達到一種心理補償。
4運用鼓勵性語言,使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現代科技知識突飛猛進,但人類目前仍未找到征服自然、戰勝某些疾病的有效方法。某些研究專家宣稱,人真能精神失常,為在癲狂的原因是什么?沒有人能回答這樣籠統的問題,但我們知道,約有半數的精神病,能歸源于這類的生理原因,如腦部損傷、醉酒、中毒及傷害。但其他半數(這使人惶恐的部分)精神病患者中,腦細胞本身并沒有明顯的改變。在患者死后的病檢過程中,用最大倍數的顯微鏡研究他們的腦神經纖維,查出他們的腦神經纖維明顯地與正常人一樣的健全!在對精神病患者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用誠摯的語言對患者施以心理支持,鼓勵患者調動其主觀能動性,實現自我領悟、自我矯正,可達到對癥治療的目的。例如,患抑郁癥的病人,消極自卑,甚至絕望。護理人員在護理過程中應把他們當成朋友,用專注的眼神,帶權威性的語氣鼓勵他們:“我們醫院收治了不少像您一樣的病人,經過精神治療和護理,他們都已痊愈出院”,鼓勵病人樹立戰勝疾病信心。并且,多與患者作心理溝通,患者即使取得微小的進步,我們也要給予稱贊,這樣可以鼓勵患者繼續進步。在恰當的時機,告誡患者:我們現在只利用了我們身心資源的一小部分,我們有著各種力量和能力,只不過我們不習慣利用它們而已。
總之,語言溝通的作用是如此奇妙,如此巨大。護理人員每天工作在病房,約70%的工作時間是與患者進行交流,良好的語言對患者來講是一劑良藥,無論做任何檢查和治療,都要向患者說明其目的和意義,使患者密切配合。護理人員的語言要富有情感性,病房是護理人員的大舞臺,要像演員一樣進人角色,只要進人病房,就應該激發自己的情感充分進人角色,通過良好的語言和嫻熟的護理技術,表現出關心病人、體貼病人、尊重病人的良好醫德風范,積累和豐富我們的工作用語,靈活運用護理語言藝術,把溫暖送給每一位病人,使他們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