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護理教育革新思路及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我國的正規護理教育雖然起步很早,現在辦學的規模也很大,但與社會的期望和國際接軌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著較大的差距。目前,世界上許多發達國家和相當一部分發展中國家都在大學里培養護士。美國、加拿大、日本、菲律賓、韓國、泰國等國家都已形成了從學士到博士完整的護理教育體系。我國護理人員接受教育的層次絕大部分是中專,極少部分是專科,微乎其微的是本科和碩士。據報道,[1]目前我國有500多所中專衛護校,年畢業生達4萬多,而大專護理教育只有30多所院校,年畢業生才一千多,大學本科護理教育的年畢業生僅400多,護理碩士年畢業生只數十名。目前,全國119萬多護士中,具有本科學歷的不足1%,中專及中專以下學歷的護士超過95%。在美國,具有本科學歷護士超過30%,具有大專或大專以上學歷護士超過90%。由于我國護理教育層次不高,文化素質較差,護理服務制約了醫療衛生服務質量的提高。顯然,中專護理教育已不能適應現代護理職能的需要。
另一個突出的問題是,近幾年來,臨床需要高學歷護士緊缺,而中專畢業的護士卻面臨就業困難,不少衛護校由此而面臨生存危機。
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在于優化護理教育層次結構。壓縮中專護理教育是當務之急,北京、上海等地已經采取強有力的措施。不庸置疑,21世紀初葉,我國護理教育體系將實現從中專為主到大專為主過渡,并逐漸擴大本科招生規模。因此,現有醫學專科學校要抓住當前大力發展高等教育的契機,擴大護理專業的招生。有條件的國家級重點衛生中專學校通過改制改體,轉為醫學專科學校或醫學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并將護理專業作為龍頭專業來辦。這樣,有利于醫學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又有利于調整護理人才結構。其次是大力發展成人學歷教育,通過夜大、電大、自學考試等多種形式,培養在職護士達到大專層次,使我國護理人才層次結構盡快接近國際普遍水平。
2優化課程體系確保護理人才培養目標
課程是把宏觀的教育思想、觀念與微觀的教學實際聯系起來的橋梁。重新構建護理教育課程體系是護理教育改革的核心。為了構筑符合新世紀護理人才培養目標要求的新課程體系,我們聘請省、市醫院護理專家組成“護理專業指導委員會”,對護理教學計劃進行了多次研討,并結合國內外護理教育課程體系改革的先進經驗,反復論證,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2.1以全面素質教育為指導思想重新構建護理教育課程體系
醫學模式和護理模式的轉變,賦予護理職能新的內涵,加上醫院先進的醫療監護設備的使用,既對護士的業務能力提出新的要求,同時又給護士提出越來越多的倫理和法律問題。總之,當代護士面臨的是一種高科技與高情感相一致的趨向。這些都要求護士必須具備穩定的心態和良好的人文修養,要求護士不僅要具備良好的生物醫學科學知識,而且還要有足夠的人文和社會科學知識,這樣才能真正認識人,理解人和關懷人。根據全面素質教育思想要求,近幾年來我們積極探索,把護理教育課程體系結構從“普通基礎課、醫學基礎課、專業課”三段式調整為“自然科學基礎課、人文社會科學課、預防保健課、醫學基礎課、專業課”五大課程模塊。新增開設的課程有:醫學心理學、人際溝通、醫學倫理學、社會醫學、藝術鑒賞、社區護理、護理管理等。把傳統的以醫學為導向的課程體系向“突出護理、加大人文、體現社區”新型課程體系轉化。
2.2以組建學科群方式整體優化課程體系
高校課程改革的總方向是綜合化、基礎化和現代化,文理互相滲透、互相融合是世界大學課程改革的一大趨勢。[2]近幾年來,由于醫學科學飛速發展,學科越分越細,加上醫學和護理模式的轉變,需要新增人文社會學科課程,其結果是開設課程門數越來越多,學生學習負擔越來越重,一天到晚忙于聽課,用于消化所學內容和用于課外拓展知識的時間幾乎近于零。此外,新增開設的人文社會科學選修課與原有課程之間缺乏有機聯系,課程雜亂零碎,難以形成真正意義上的新課程體系,這些都有違課程體系改革的初衷。因此,以組建學科群方式整體優化課程體系是護理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組建學科群課程就要打破學科課程之間的壁壘,加強學科間在邏輯和結構上的聯系,達到課程體系的整體優化。組建學科群課程可以解決以往課程體系改革中出現的課程膨脹、門數過多、學生負擔過重的問題。護理專業課程組建學科群通過醫、護、文互相結合與滲透,形成新的能反映全面素質教育思想要求,符合新世紀護理人才培養目標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的課程體系。我們初步的探索是:
(1)社會醫學、醫學倫理學、人際溝通等人文社會學科課融合為《人文社科基礎》;
(2)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生理學融合為《人體生命學基礎》;
(3)病理解剖學、病理生理學、微生物學及寄生蟲病學、免疫學及環境衛生學部分內容融合為《疾病學基礎》;
(4)所有臨床課如內科學、外科學、兒科學、婦產科學等融合為《臨床疾病概要》,等等。
3優化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質量
隨著醫學科學和護理學科學的迅速發展,醫學知識呈指數激增。加上護理專業新增開設的人文社會科學選修課,這使得無限增長的知識與有限教學課時數這對矛盾更趨尖銳。解決此矛盾的主要途徑在于優化教學內容。優化教學內容有利于擺脫傳統的“以學科為基礎”課程體系強調學科知識的完整性和系統性觀念的束縛,更好地糾正教學內容“偏多、偏深、偏難”現象,使教學更好地體現護理教育的宗旨和護理教育的理念,使教學內容更好地與專業培養目標保持一致,有利地避免教學過程的盲目性和隨意性,提高護理教育的整體效益。
優化教學內容的原則是理論知識以“必需、夠用”為度。在基礎課,強調“基礎性”和“應用性”。所謂“基礎性”即指教學內容是為專業課提供“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學習方法,奠定專業課所需的實踐操作基本技能,而不要求學生在某個學科領域具有英才能力。在專業課中要突出“針對性”。所謂“針對性”就是要突出護理專業的特點,為崗位工作解決實際問題。在系統化整體護理模式下,強調會運用護理程序收集資料、分析和診斷一般的健康問題、制定護理措施、實施身心整體護理。學科教學內容改革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工作,需廣大護理教育工作者積極努力。
4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據報道,[3]美國護理教師全部具有碩士或碩士以上學位,他們充當著護理教育者、研究者、管理者、社會工作者等多種角色。綜觀我國的護理教師尤其是中專衛校的護理教師高學歷者不多。另外,除護理專業教師外,其他任課教師大多畢業于醫療專業,他們缺乏對護理專業培養目標的整體思路,缺乏護理教育理念正確的認同感和價值取向。因此,在確定教學內容時往往是醫療專業的壓縮或翻版。從現代護理教育發展趨勢著眼,顯然,我國護理師資隊伍現狀很難適應培養21世紀高素質護理人才的需要。因此,加強護理師資隊伍建設,提高他們的學歷層次和整體素質已迫在眉睫。我們的做法是:長期進修與短期培訓相結合,送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引進人才與在職培訓相結合,收到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