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動脈硬化閉塞癥術后護理案例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動脈硬化閉塞癥是老年人常見的周圍血管閉塞性疾病,指在周圍血管動脈粥樣斑塊逐漸擴大或繼發性血栓形成時,可引起動脈管腔狹窄、閉塞,使肢體出現慢性或急性缺血癥狀。人工血管旁路移植術是本病的有效治療手段。我科2005年12月為一例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施行人工血管旁路術,效果滿意,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患者男性,64歲。左下肢酸痛間歇性跛行2年。既往有高血壓病史。患肢皮溫低,皮膚色澤蒼白,左足背動脈搏動微弱,左足背皮膚一約5×5cm潰爛,手術采用硬膜外麻醉,行股動脈—胭動脈復合血管移植旁路術。術后患肢間歇性跛行消失,皮溫變暖,皮膚色澤泛紅,左足背動脈搏動明顯,潰爛面結痂愈合。彩超提示人工血管通暢,無血栓阻塞。
2、術后護理
2.1體位術后取半臥位,膝關節半屈曲位,下肢抬高30度,循序漸進活動肢體關節,不可伸直過度,以防吻合口裂開。術后7天可下床活動。
2.2生命體征的觀察嚴密觀察生命征,尤其血壓的變化,并遵醫囑補充血容量,防止低血壓。低血壓時,血流緩慢,人工血管吻合處易出現血栓。嚴密觀察意識變化,密切監護心電變化同時備好各種急救藥品和物品。
2.3術肢的觀察及護理
2.3.1密切觀察肢端的血運情況,包括足趾的顏色、溫度、運動、足背、脛后動脈搏動情況,并詳細記錄,每小時觀察一次。若發現肢端青紫、發涼、動脈搏動消失等,提示可能人工血管旁路手術效果欠佳,應立即報告醫生,及時處理。
2.3.2患肢注意保暖,以防寒冷造成血管痙攣,注意不可將熱水袋直接置于患肢,以免增加耗氧量,加重肢體缺血。
2.3.3由于手術創傷及術后使用抗凝藥物,創面滲血滲液至深筋膜間隙,易發深筋膜綜合癥,因此,應密切觀察有無腫脹、疼痛。一旦發現,立即報告醫生,及時切開減壓。
2.4人工血管術后感染預防護理人工血管旁路移植術后并發感染是一種嚴重并發癥,據報道發生率為0.25%~6%,病死率高達75%[1]。術后應用抗生素并監測體溫及血象變化,嚴格無菌操作。注意局部清潔衛生,加強換藥,保持敷料的干燥,減少細菌繁殖。若術后6~7天體溫持續38.5℃,白細胞高于正常且切口滲液等,說明人工血管感染跡象,應及時報告醫生,給予妥善處理。
2.5使用抗凝藥物的觀察及護理人工血管植入后,為防止血栓形成常規使用抗凝藥物。抗凝期間監測出凝血時間,密切觀察肢體有無出血傾向,如切口有無出血或滲血、皮下或粘膜有無出血點及淤斑,觀察排泄物的顏色等。
2.6飲食護理患者為老年人,且有高血壓,指導其進低脂、低膽固醇、粗纖維及富含維生素、易消化飲食,避免暴飲暴食及刺激性飲料,如烈酒、濃茶、咖啡等。
2.7排便護理指導患者多飲水,進粗纖維易消化食物,以保持大便通暢。排便困難時,不可用力,應適當使用通便藥物。
2.8出院指導出院后定期隨訪,檢查有無病變或復發。定期進行超聲檢查,早期發現移植血管是否發生阻塞。加強功能鍛煉,每天堅持2~3h的運動量,但以不出現肢體疼痛為佳。戒煙,以免引起血管收縮。確保足部血供,堅持患肢按摩,注意保暖,忌直接將熱水袋置于肢體,以免增加耗氧量,加重肢體缺血。按時準確服用抗凝藥物,定期復查凝血指標。
3、體會術后精心治療與護理,及時發現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對保證手術成功,增進血管移植手術的眼期療效十分重要,為今后的護理工作積累了經驗。
參考文獻1.張培華.臨床血管外科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