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護理學的人文底蘊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1護理學是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耦合依據1980年美國護士會對護理的定義:護理是診斷和處理人類對存在的或潛在的健康問題所產生的反應。又據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或虛弱,而是身體、精神和社會的完全安適狀態(Healthisastateofcompletephysical,mentalandsocialwell-being,andnotmerelytheabsenceofdiseaseorinfirmi-ty)。綜上所述,界定護理學是生命科學中一門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相互滲透的應用科學。
1.2護理學的人文底蘊不足縱觀護理學的形成和護理事業的發展歷史:在相當長的時期內,護理學是精于自然科學,荒于人文科學———只充分看到護理科技的作用,而沒有充分看到掌握與使用護理科技的人的作用———熱衷于護理技術操作,以疾病為中心,見病不見人;只重視護理研究技術及如何使之發揮作用,而不重視研究使用護理科技的人如何能正確、有效地掌握科技與發揮科技的作用———沒有確立以人為本的理念。正如九屆全國人大代表、錦州醫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席煥久指出的,研究人體結構,只進行純生理性的剖析,什么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神經系統;研究人的病因,什么內分泌失調、免疫功能下降或病毒病菌感染,等等。所有分析均以對小白鼠、小白兔的解剖分析為依據,所有結論均與對白鼠、白兔的分析結果相一致。由此,人的社會屬性不見了。如此這般,怎么能談得上讓我們的醫生能很好地理解人、關心人、愛護人、體貼人呢?怎能很好地為人民治療,為人服務呢?荒于人文科學,就可能導致科技使用不當,乃至形成嚴重的后果,甚至是巨大的災難,例如采用B超鑒別胎兒性別、濫用輔助檢查等。
那么,人文素質的底蘊不足,到底會對國家產生哪些影響呢?美國人曾在1967年設立“零點項目”專門加以研究,起因是前蘇聯1957年11月成功發射第一顆衛星,早于美國整整4a,其中的“零”表示對人文教育認識的空白。歷經數十年相關的研究,美國聯邦教育部得出結論:美國教育過分強調其經濟目的和經濟作用,導致學生只是為了今后的職業需要而上學,課程被過分專業化,特別是低估了人文教育對培養人的道德、創造力及處理人際關系能力的作用,不利于培養頭腦靈活、能不斷適應社會迅速變化的人才。兩國科技人員不同人文素質導致了美國空間技術的落后[1:14]。
護理學的學科構成、知識經濟對人才的要求,必然將跨入新世紀的護理學首先接受人文的審讀。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認為:科學技術只能告訴我們“是什么”,卻不能解決“應當怎樣”。例如居里夫婦發現人工放射性,是人類文明,還是人類災難?!也就是說,科技只能解決是非而不能給人以“價值”判斷。什么能讓我們有“價值”判斷的能力?愛因斯坦告訴我們,那是人文。我國護理事業的發展及護理學的形成,在相當程度上受西方護理的影響。科學無國界,不具有獨特的民族性,人文則具有民族性。護理的科技方面,表現中國特色很困難,要真正表現中國護理特色就是在護理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底蘊。林巧稚行醫初期,曾有位外國大夫嘲笑她:“你以為拉拉病人的手,給病人擦擦汗就可以成為一個教授么?”林巧稚反問道:“醫生不知道病人的冷暖,沒有同呼吸共命運的感情,又怎能治好病呢?”總結過去,為什么在中國開展責任制護理近乎流產;聯想現在,引進系統化整體護理那么艱難。這些都提醒人們必須要考慮中國的文化背景。護理科技方面學習歐美,但在人文方面一定要保持中國傳統文化底蘊。因為可以引進系統化整體護理的技術,但是無法引進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南丁格爾,中國需要自己的南丁格爾———林菊英、林巧稚們。
2構建護理學的人文工程
2.1全面營造人文精神氛圍《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普遍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和科學素質。”人文素質包括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人文知識是主觀對客觀的反映成果;人文精神則是整個人類文化所體現的最根本的精神,是人文知識的升華,是主客觀的合一,是內化到人言行舉止的德性。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價值理想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為終極目的。但是,在以技術為中心的泰勒制背景下,在職業教育眼中,受教育者作為“人”已不復存在,僅僅是可以被訓練的參與生產的簡單要素;把適應社會需求片面地理解為專業化,特別強調專業對口,培養出整齊劃一的“標準件”,打造一顆顆擰在一個崗位而且永不松動的螺絲釘;職業教育也就是“飯碗教育”。所有這些,受教育者都得付出如下代價:犧牲個體人格的完整性,扼殺創造性,削弱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剝奪選擇生活和職業的權利。最終,遠離人文精神。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就鄙視“為謀生而學”的動機,他認為“這會直接導致對倫理價值的損害”。他強調:“青年人離開學校時,應是作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而不只作為一位專家。否則,他連同他所學的專業知識就像一只受過訓練的狗。而要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則需要培養全面的自我辨別力,而這取決于自由而全面的教育。”[1:14]
什么是教育,什么是“自由而全面的教育”,必須深刻反思。美國學者勞厄認為:教育,無非是一切已學過的東西都遺忘掉的時候,仍然留在你心中的那些東西。“那些東西”是些什么東西,那是貫穿在人們的信仰、理想、價值取向、人格模式和審美趣味,被稱之為人文精神。但是,20世紀是一個以能力為本位的現實主義主宰世界的時代,以技術為中心的盡可能分工的泰勒制成為職業教育的指導思想:把人看作是參與生產的簡單要素,用單純技術觀點為受教育者提供職業技術技能訓練,忽略其作為“人”的存在[2]。護理教育也難逃厄運:人們過于重視知識教育、專業教育,忽視思想、靈魂的塑造;教育過程停滯在認知層次上,忽視教育對象的感受、體驗等非認知因素。“自由而全面的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具備各種適應生存和發展的職業技能,更要具備人文精神。即倡導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結合———具有現代科學(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意識的人文精神,充滿高度人文關懷的科學精神。
2.2體現人文教育的特色到了20世紀90年代,人們更深刻地認識到,在構成人才的要素中,有比知識、能力更為重要的東西存在,有對于人才接受和獲取知識、提高和發揮能力更具影響力的東西存在,或者說有使人的知識和能力更好地發揮作用的東西存在,那就是“素質”。素質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礎上,經過后天教育和社會環境的影響,由知識內化而形成的相對穩定的心理品質。“內化”,即將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通過知識傳授,環境熏陶,使之成為教育對象的人格、氣質、修養。素質教育,就是一種更加注重人才人文精神的養成和提高,重視人才人格的不斷健全和完善,也就是說更加重視使學生學會“做人”的教育理念。
2.3確立護理教育的人文理念理念(idea)是一種理想的、永恒的、精神性的普遍范疇。該詞源于古希臘文,原意為形象。西方哲學家曾從不同的角度加以使用。1997年3月衛生部制定的四年制中等護理專業教學計劃,首次建立護理教育理念。護理理念,成為一切教學行為的指南和依據,成為護教育群體的價值取向和信念。它包括護理教育的哲學依據、護理教育的內容、護理的服務對象、護理教育所培養的人才、理教育的主要活動形態、與護理教育密切相關的基本概念。
2.4培養目標中凸現人文科學精神是人文精神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期以來被人為地割裂,其中重要原因在于社會和公眾片面地強調科學的技術應用,漠視科學的精神價值和文化意義。這種欠缺人文精神的培養目標,導致“半人教育”,出品“單維人”。人文教育的目標指向是促使個體人格的完善,道德精神的提升,它不只是簡單的人文知識的學習和掌握,更主要的是人文精神的培養。
醫學人才未來的服務對象是人,這就更需要具有很好的人文素質。因此,四年制中等護理專業培養目標突出了人文要求:運用馬克思主義、思想和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基本觀點,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認識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并指導思想和行為;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具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熱愛護理專業,具有和藹、端莊的儀態,嚴謹、勤快的作風,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為護理事業獻身的精神,以高度的同情心和責任感,全心全意地為人民健康服務。
2.5教學計劃中加強人文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人文學科課程門類單一,主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思想品德為主,輔之以心理學、倫理學、社會學等,課時偏少,且課程之間缺乏有機聯系。而發達國家的人文課程占課程總學時的比例達到20%~25%。四年制中等護理專業教學計劃主要特色是“突出護理,注重整體,加強人文,體現社區”。按整體護理需要優化課程結構,使傳統的生物學醫學基礎課程在提高護理適用性基礎上進一步得到精簡和壓縮,使人文課程所占比重有較大提升,人文學科教學時數占總學時的比例在20%左右。
2.6篩選人文知識模塊整體護理所必須的知識包括:專業基本知識和技能、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初級衛生保健知識、基本醫學知識、必要的文化基本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知識。與整體護理所必需的知識密切相關的基本概念:人的整體概念、初級衛生保健概念、健康與疾病之間動態連續概念、護理程序概念、人際協作與溝通概念、終身學習概念。構建護理學的人文工程,必須篩選與人文相關的知識和概念,如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必要的文化基本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知識、終身學習概念等等,以確立人文學科的課程體系和課程層次。
2.7重組人文學科課程體系目前,大多數醫學院校課程結構體系仍按普通基礎、醫學基礎和臨床醫學三段式和按學科課程組成,各課程間缺乏有機聯系。這種“三段式”的課程結構容易忽視人文素質教育,弱化文化陶冶,導致受教育者人文底蘊不足。為突出人文學科,使人文學科成為構建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出六大課程結構體系的構想,即自然科學基礎課、醫學基礎課、預防保健基礎課、人文社會科學課、臨床醫學課、新型護理技術與方法論課[3:54]。
2.8確立人文學科層次人文學科作為護理專業課程體系中的一個子系統,分為三個層次:以文化知識課程為基礎———語言、文學、寫作、美術等;以人文與醫學相交叉的邊緣學科課程為重心———護理倫理學、護理心理學、社會學基礎、美學、人際溝通、醫護文獻檢索、醫護法學等;以“兩課”為核心———馬克思主義理論課(馬克思主義哲學、鄧小平理論)、德育課(思想品德修養、法律基礎)[3:54]。
2.9創新系統的人文教育方法許多人以為人文學科及其教育主要是告訴學生一些人文知識,并讓他們“記住”而已。人文教育方法也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與之相對應的是課堂灌輸、課后復習、考試檢查。其實,成功的人文教育必須是充滿想象和創造的。因為人文教育不是用概念解釋概念,惟一真正要做到的是給出意義在其中得以顯現的場所,以使被教育者生成意境,進入思想的狀態。因為人文教育的實質是精神性、智慧性的。人文教育的方法必須轉變成以學生為中心、以情境為中心、以活動為中心;與之相對應的是自學、課堂輔導、計算機分析與仿真/實驗研究、論文/設計或實驗、社會實踐等方式。這樣,學習過程就轉變成學習、應用、發展知識的過程。人文教育就是培養這種能力,而不只是告訴人文知識,更不在于背誦人文教條。在人文領域,情感體驗永遠比理論對人的影響大。
3護理學不再遠離人文
目前,我國護理學的水平與發達國家有一定差距。如何結合中國傳統文化,發掘祖國醫學寶庫,創立有中國特色的護理學舉步維艱。人文精神危機的加劇,使護理學及護理教育的使命更加沉重。但是,令人欣慰的是,在構建護理教育過程中,已經突出考慮價值取向的人文因素,例如:適應醫學模式轉變,樹立以人為本的整體護理觀念,充分重視社會生活和環境因素在疾病中的作用,強調護理工作的獨立性、科學性、整體性,采取科學的護理程序,實施整體護理的指導思想;認識到護理服務的對象是人,是有生理、心理、社會經濟和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綜合而成的整體,其健康與外界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以及人體內環境密切相關;采取的護理手段是應用護理知識和技能,運用護理程序,依據人的基本需要與生命發展不同階段的需要,為服務對象提供身心整體護理,等等。“以病人為中心”的整體護理模式已應用于臨床,護理哲理已被廣大護理人員所接受。所有這一切表明,護理學及護理教育的人文工程已經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