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腹腔鏡手術麻醉的臨床效果:低流量七氟醚與異氟醚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年來隨著微創技術的不斷發展,腹腔鏡手術在臨床開展得越來越多。由于術中需使用CO2制造氣腹,腹腔內的高壓以及CO2吸收等導致的高碳酸血癥以及手術結束后腹內壓力突然減低造成的類似于缺血-再灌注損傷、手術體位的變化造成的機體內穩態的改變等問題逐漸引起了相關專家學者的廣泛重視[1]。鑒于腹腔鏡手術的上述特點,要求麻醉方法不僅能夠達到良好的麻醉效果,同時需能夠減輕手術應激反應,降低并發癥發發生率,以利于術后的恢復[2]。而近年來麻醉技術也有了長足發展,低流量麻醉能夠以較少的麻醉藥物劑量、更低的空氣污染以及較為滿意的麻醉效果而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3]。為了探討低流量七氟醚與異氟醚在腹腔鏡手術麻醉中的應用效果,筆者分析了134例患者的臨床資料,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2年6月至2014年3月期間在我院接受擇期腹腔鏡手術的患者134例,其中男性77例,女性57例,年齡23~66歲,平均(44.6±11.7)歲。原發疾病為膽系結石47例,急性膽囊炎37例,急性闌尾炎31例,膽囊息肉19例。所有患者的美國麻醉師協會(A)分級均在Ⅰ~Ⅱ級之間,且均排除呼吸、循環系統功能性疾病,嚴重肝、腎功能障礙和精神神經系統疾病患者。將上述所有患者隨機分為七氟醚組與異氟醚組,每組67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原發疾病、A分級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所有患者均于術前半小時給予阿托品(硫酸阿托品注射液,北京雙鶴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1020766)0.5mg、苯巴比妥鈉(天津藥業集團新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1025613)0.1g肌肉注射。患者進入手術室后首先開放靜脈通道,給予乳酸林格液以10~12ml/(kg•h)的速度和劑量靜脈滴注,并使用瑞士提供的SchillerAG監護儀對血壓(BP)、心率(HR)、血氧飽和度(SpO2)以及心電圖等進行連續嚴密監測。氣管插管誘導麻醉采用咪唑安定0.1g/kg、丙泊酚1mg/kg、芬太尼2µg/kg、維庫溴銨0.1mg/kg靜脈注射,氣管插管成功后,連接DragerFabius2604100型麻醉機。之后七氟醚組給予七氟醚/O2吸入麻醉,維持揮發管內濃度(Fv)在1.2~2.0MAC(2%~3%)之間;而異氟醚組則給予異氟醚/O2吸入麻醉,維持Fv在2.2~2.6MAC(2.5%~3.0%)之間。兩組患者吸氧流量在麻醉誘導期為3L/min,持續8min,之后以0.8L/min的低流量維持,并調節麻醉機分鐘通氣量,使PETCO2維持在30mmHg(1mmHg=0.133kPa),手術期間間斷給予維庫溴銨0.03mg/kg以維持患者肌松狀態。手術結束后立即停止麻醉藥物,并將氧氣流量調節至3L/min,使之進入蘇醒期。氣管插管拔管指征:術后不吸氧情況下,SpO2≥94%,PETCO2≤45mmHg持續≥5min即可拔除氣管插管,并繼續觀察半小時之后方可送回病房。
1.3觀察指標術中通過麻醉氣體監護儀對患者收縮壓(SBP)、舒張壓(DBP)、HR進行連續監測,并詳細記錄,記錄兩組患者停用麻醉藥物到患者睜眼、拔除氣管插管、能回答姓名、生日等信息的時間以及蘇醒期躁動情況。術后均密切觀察24h,記錄患者躁動、惡心嘔吐、術中知曉等情況,并在兩組之間進行對比分析。
1.4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樣本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術中不同時間血流動力學相關指標比較麻醉誘導前兩組患者的HR、DBP、SBP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t=0.1510,0.1378,0.1533,P>0.05);誘導成功后,腹腔鏡氣腹之前,兩組患者的HR、DBP、SBP均不同程度降低,但氣腹前七氟醚組均顯著高于異氟醚組(t=2.0671,5.3899,3.6347,P<0.01);氣腹后10min七氟醚組HR顯著低于異氟醚組(t=4.5982,P<0.01),DBP、SBP均顯著高于異氟醚組(t=2.3915,2.4217,P<0.01);蘇醒時七氟醚組HR顯著低于異氟醚組(t=5.1148,P<0.01),SBP顯著高于異氟醚組(t=2.5677,P<0.01),見表1。
2.2停藥后的相關反應時間比較術后七氟醚組拔管時間、睜眼時間、說出自己姓名及生日的時間均顯著或明顯短于異氟醚組(P<0.01或P<0.05),見表2。
2.3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上述麻醉過程中,七氟醚組患者躁動、惡心嘔吐發生率均顯著低于異氟醚組(P<0.01或P<0.05);七氟醚組患者術中知曉率顯著低于異氟醚組(P<0.05),見表3。
3討論
臨床麻醉的根本目標是將術中患者的傷害性沖動傳入進行抑制或阻斷,從而避免不必要的不良反應。術中患者傷害性沖動由外周向大腦皮層的傳入需經信號轉換、傳遞、調制與感知幾個階段方可產生主觀體驗。上述幾個階段分別位于外周游離的神經末梢、傷害性刺激傳入神經、脊髓后角以及脊髓以上直到大腦皮層等多個部位。現階段臨床所用麻醉方法中,僅可對其中某一個環節產生作用,故需多種麻醉方法或麻醉藥物聯合應用方可發揮其互補作用,達到理想的麻醉效果。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在外科手術中能夠較好地保護患者氣道,避免因術中腹腔膨脹、體位變化以及手術操作等導致的患者反應引起誤吸。理想的吸入麻醉應該是一個密閉系統,能夠恰好將患者消耗的氣體補充足夠,并將產生的氣體排出體外。雖然多數麻醉機均裝備氣體重復吸入環路,但在氣體流量相對較高時難以做到,僅在氣流量降低至1L/min以下時該環路方可得到充分發揮。
低流量麻醉能夠維持較為恒定的麻醉深度,麻醉管理相對簡單,同時較容易控制,能有效減少吸入全麻藥物的消耗,降低藥物劑量,降低麻醉費用。麻醉余氣排放減少,利于環境衛生,降低對醫務人員及其他相關人員的慢性損傷。便于提高麻醉氣體溫度及濕度。上述優點均為麻醉工作者正逐漸重視和努力的目標。筆者對134例腹腔鏡手術患者實施低流量麻醉,麻醉藥物分別為七氟醚與異氟醚,并進行了對比分析。結果發現,七氟醚組患者誘導前、誘導成功后氣腹前、氣腹后10min以及蘇醒時的HR、DBP、SBP等血流動力學指標變化幅度均相對較為平穩,而異氟醚組則在個別時段變化較為劇烈,因此認為低流量七氟醚用于腹腔鏡手術全身麻醉對患者血流動力學影響相對較小。另外在術后患者睜眼時間、說出自己姓名及生日的時間等蘇醒指標的對比中發現,使用七氟醚的七氟醚組上述時間均顯著短于使用異氟醚的異氟醚組(P<0.01或P<0.05)。說明低流量七氟醚全身麻醉患者術后蘇醒較早,麻醉對患者術后影響相對更小。而在麻醉過程中,七氟醚組患者躁動、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發生率均顯著低于異氟醚組(P<0.01或P<0.05);七氟醚組患者術中知曉率顯著低于異氟醚組(P<0.05)。也就是說,七氟醚低流量麻醉能夠獲得較異氟醚更好的麻醉效果,從而降低了患者的術中知曉率。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低流量七氟醚用于腹腔鏡手術的全身麻醉,能夠在維持較為恒定的麻醉深度的前提下,降低對患者血流動力學的影響,縮短術后蘇醒時間,同時麻醉過程中不良反應較少,且減少了麻醉藥物的使用量,有效維護手術室環境,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作者:洪木周 吳華苗 單位:深圳市松崗人民醫院麻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