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產科院內感染及影響因素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分析醫院產科發生院內感染的原因,提出相應的護理管理對策,為降低產科院內感染風險提供參考。分別從環境方面、產科患者自身方面以及護理工作方面可能引起院內感染的情況進行分析;通過提高護理人員的無菌護理意識、嚴格無菌操作,加強理論基礎、專業護理技能,提高護理人員職業素養三種方式來提高產科護理人員對產科院內感染的敏感性及防治能力;通過建立健全護理管理體系、補充并完善現有的院內感染相關規章制度、嚴格規范病區環境的管理以及規范抗菌藥物的使用,提高醫院對護理與院內感染的管理能力。通過提高產科護理人員院內感染的防治能力,不斷加強對院內感染的關注力度,嚴格落實院內感染相關規范及制度,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產科院內感染的發生率,為住院產婦生命健康提供保證。院內感染僅指患者在醫院期間獲得的感染,而產婦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醫療方式比較特殊,且產婦在分娩期間,身心變化較大,極易受到多種易感因素的侵襲,是院內感染的高危人群[1]。產科感染類型多樣,最主要的有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統感染、手術切口感染三類[2]。院內感染不僅增加了產婦生理痛苦及經濟負擔,還導致產婦不能及時對新生兒進行母乳喂養,影響新生兒健康,更容易造成醫院資源的浪費,增加醫護人員的工作量[3]。因此,分析產科院內感染的原因,并針對感染的原因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十分重要。
一、院內感染原因分析
1.環境因素。環境因素是產科患者院內感染最主要的因素,相關研究顯示,呼吸道感染是產科院內感染的第一位,而冬春季節分娩的產婦院內感染的發生率高于夏秋季節[1]。因為產科患者比較特殊,產婦在產后普遍身體較虛弱,皮膚代謝比較旺盛,出汗量較大;產科探望和陪護的人員流動性大,為外源性細菌的侵入提供了十分便利的環境條件,增加交叉感染的發生率;另外,冬春季節空氣比較干燥,氣溫低,開窗少,病房空氣流通情況較差,病房消毒殺菌工作不到位,增加了產婦院內感染的風險;除此之外,產婦通常需要進行頻繁的侵入性檢查操作,例如肛查、人工破膜、陰道檢查和導尿等,侵入性操作的增加在極大程度上使院內感染的風險增大;還有不適當的分娩助產操作,例如會陰切開、產鉗使用、剖宮產、手術范圍擴大以及產后長期留置導管等操作,均會增加產婦院內感染的風險[3]。
2.個體因素
2.1產婦自身因素。產婦院內感染的發生與產婦自身有很大的關聯。首先,傳統思想認為,產婦在產后十分虛弱,不宜受寒。因此,產婦所處的病房通常門窗緊閉,且通常被要求禁止進行刷牙、沐浴、洗頭等可能受寒的行為;在飲食上也通常以多葷少素為主;長時間禁止洗漱洗澡,為細菌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增加了感染的風險,反而不利于產婦早日出院;而長時間不開窗,使室內空氣流通受阻,便于細菌的滋生,產婦長期處于細菌密度高的環境中,發生院內感染風險大幅度升高。其次,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人會選擇剖宮產,研究表明,分娩方式也是院內感染發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剖宮產產婦院內感染風險明顯大于順產產婦[4]。研究表明,手術感染率與分娩手術的持續時間及傷口的污染程度成正比[5]。產婦情緒緊張或者產后出現抑郁等情緒,亦是院內感染增加的有利條件[6]。
2.2護理人員因素。護理操作對產科產婦院內感染的影響很大,產科護理人員普遍比較年輕,缺乏工作經驗,或者自身沒有分娩經驗,在對產婦護理的過程中,難免出現差錯;醫院由于人員緊張,護理人員工作繁忙,工作壓力較大,工作過程中容易出現消極情緒,導致工作出現偏差;護理人員的護理專業技能不強,職業素養欠缺,無菌操作意識不強,在工作中容易出現對呼吸機消毒不徹底,對病房衛生環境管理不恰當,或者對患者護理與關心不夠,責任心不強,沒有站在科學的角度對產科患者進行護理等現象,均易導致產婦發生院內感染,甚至對胎兒造成傷害[7]。另外,糖皮質激素、抗生素藥物使用不合理,使產婦出現營養失衡或者機體免疫力下降等情況,也容易使細菌耐受性增加,細菌的數量及種類增多,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院內感染的風險[3]。
二、感染管理對策分析
1.護理人員防治感染的能力方面
1.1提高護理人員的無菌意識,嚴格無菌操作。為了提高護理人員對感染的防護能力,首先需要提高護理人員的感染防護意識,系統學習《院內感染管理辦法》,定期培訓感染相關知識,隨時關注社會有關院內感染的新聞,從而提高自身感染控制防護意識。在日常護理工作中嚴格按照護理操作規范,嚴格遵循無菌操作及消毒隔離標準[8];護理操作前后要通過“七步洗手法”進行正確的手部清潔,并注意個人衛生;要及時清潔產婦手術切口、會陰部、皮膚及口腔,按照無菌標準更換切口輔料;對于交替使用的醫療器材器械,必須做到徹底消毒殺菌;手術器械與一次性器材嚴格分開管理,在條件允許情況下,盡量使用一次性器材,避免交叉感染的發生;在患者進行手術時,應對手術室環境及患者手術部位進行嚴格消毒。
1.2加強護理人員基礎護理與整體護理技能。提高護理人員的專業護理能力是降低院內感染發生率的關鍵[1]。護理人員應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能夠對已發生的感染進行準確的分析總結,并對可能存在的感染風險進行有效的規避;通過加強崗前培訓,培訓內容增加產科感染因素的分析及預防的建議,提高護理人員對產科院內感染的應對能力;不定期組織護理人員進行內部學習與交流,鞏固已有產科護理理論知識、操作技能及護理工作中的注意事項等,并分享各自的護理心得及針對產科院內感染的護理技巧,學習產科護理相關的最新知識及操作技能,豐富知識儲備;可以視醫院工作情況組織產科護理技能比賽,提高護理人員的護理技能。此外,應對產科護理計劃進行適當調整,要求護理人員在產婦入院時,認真分析產婦相關資料,并根據產婦的特點,選擇適當的方式對其進行醫療知識宣教與護理,提高產婦感染防范意識及個人衛生意識,督促產婦做好自身清潔、消毒隔離等工作,養成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并叮囑產婦產后用1:5000的高錳酸鉀溶液坐浴,預防感染的發生[2-3]。護理人員還需多與產婦進行溝通,以和藹親切的態度,樹立產婦順利分娩的自信,告知產婦與家屬產后恢復的相關知識;護理人員還應重視產婦病房環境衛生以及產婦產褥期的護理,為產婦布置合理舒適的病房,定時開窗通風,減少細菌留滯。相關報道顯示,自然通風能將病房內細菌總數降低至2cfu/m3左右,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院內感染的發生。加強末端消毒工作,減少病菌在病房內的傳播,降低院內感染發生率;增加產婦營養,糾正產婦貧血狀況,提高產婦自身免疫力;護理人員還應加強對產婦乳腺的護理,減少產婦乳汁郁結的發生,并關注產婦惡露和體溫變化情況,以便于及時發現感染[3]。
1.3提高護理人員職業素養。為了提高護理人員對感染的防治能力,不僅要提高護理人員的無菌意識及護理能力,還需提高護理人員的職業素養。護理人員要提高自身抗壓力能力,在繁重的工作生活中,學會自我調整,以輕松平和的心態開展工作,勿將消極懈怠的情緒帶到護理工作中;護理人員應本著對患者健康負責的態度,對自己以往工作中的不足深刻反思;在崗前培訓中,應引導護理人員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激發護理人員的工作熱情及工作責任心,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夠更加勤勞努力,積極主動地為患者著想,以成為一名優秀護理工作者作為奮斗目標。
2.醫院護理感染管理方面
2.1建立健全護理管理體系。為了更好地開展產科護理工作,醫院需建立健全護理管理體系,完善醫院各級管理網絡,明確每個人的工作職責,成立產科護理管理小組,使產科日常護理工作能夠更加高效有序地進行。管理小組由科室主任、護士長及2~3名優秀護理人員組成,對產科日常護理工作進行監察,定期或不定期對產科日常工作情況進行抽查和考核,發現護理人員出現無菌操作有誤、對患者護理干預敷衍了事等情況,應給予該護理人員適當的懲罰;對于工作表現優秀,工作態度積極的護理人員,給予相應獎勵;通過獎懲方式,鼓勵產科護理人員之間良性競爭,不斷提高自身專業技術水平與思想水平,提高護理質量,最終降低院內感染風險[9]。針對產婦多發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統感染等情況,管理小組要重點關注呼吸機的消毒滅菌、產婦氣管插管的留置及留置尿管的時長等風險較大的環節。
2.2完善院內感染護理管理規章制度。醫院應建立系統完善的管理制度。首先,醫護人員應加強醫院規章制度的學習,并可在崗前培訓時進行學習及考核,不合格者給予相應的懲罰。其次,在醫院日常工作中,根據實際運行情況,對規章制度不斷進行完善與補充,建立護理風險管理制度,并嚴格落實到位;有新進儀器設備時,需及時落實對儀器設備的管理與使用規范,盡可能避免護理過程中因儀器使用不當導致感染發生。再次,醫院應重視護理工作與院內感染之間的聯系,重視護理人員專業技能與感染之間的關系;適當增加與其他醫院之間的學術、經驗交流活動,學習先進護理知識及其他醫院在產科護理上的心得。
2.3嚴格病區環境的管理。病房是產婦在醫院里停留時間最長的地方,也是產婦間通過直接接觸可能發生感染的地方,而且人員流動大,為呼吸道感染提供了較優的條件。因此,對病房等產婦日常生活的場所進行嚴格管理十分重要。首先,應保證病房干凈整潔,既有助于安撫產婦心理,也有利于產婦產后恢復。其次,應細化病區并對其進行相應的衛生管理,最好每天對病房的每個角落都能做到清潔衛生、消毒殺菌處理1次以上,走廊及廁所等公共區域,要保持空氣流通,地面整潔干燥,避免產婦出現滑倒或絆倒等情況;由于產婦行動不便,病房內床位之間需要留出適當的距離,避免磕碰,也便于日常消毒清理等工作的進行。第三,醫院還應強化產婦病房內陪護人員的管理,嚴格規定陪護人員數量,盡可能減少陪護人員流動;在產婦出院后,應及時并正確處理產婦及嬰兒在病房遺留的被子、床單等日常用品及生活垃圾,避免細菌滋生[8]。
2.4規范抗菌藥物的使用。糖皮質激素或者抗生素的合理使用能有效防止感染的發生,如果發生濫用或者錯用,不但發揮不了預防感染的作用,反而會增加患者二次傷害的風險。醫院應嚴格規定抗菌藥物的使用劑量及使用時機,比如在產婦發生胎膜早破時,應及時在產前選擇對產婦及胎兒均無傷害且能通過胎盤的抗菌藥物;而在剖宮產中,在術前30~60分鐘時給予產婦廣譜抗生素,能較好地達到減少因術中切口暴露導致細菌感染的目的[10]。另外,應嚴格要求護理人員熟記抗生素使用的標準原則,并為患者準確講解抗生素使用不當的危害,提高產婦及其家屬對合理使用抗菌藥物的認識。
三、小結
總而言之,產科患者作為院內感染高敏感群體,受到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統感染、切口感染等院內感染的威脅;通過改善病房通風條件,控制病房人員流動,加強病區清潔、消毒滅菌操作等方法,能夠改善產科患者所處環境,降低環境對產科患者健康的威脅;而提高產科護理人員的基礎知識儲備以及基礎護理和整體護理技能,引導護理人員樹立正確思想觀念,提升職業素養等方式,有助于提高產科護理人員院內感染的防治能力,提升護理質量;此外,完善院內感染管理體系,嚴格落實護理管理規章制度,嚴格規范抗菌藥物在臨床上的使用,能有效控制院內感染的發生。最后,產科護理人員應不斷提高自身工作能力,讓產科患者體驗到更優質更安全的護理服務,有利于促進護患關系和諧,提高醫院護理水平。
作者:酈虹;沈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