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肉牛白血病診斷及治療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肉牛白血病也叫做牛惡性淋巴瘤、牛病毒性造血細胞組織增生癥、牛白血病復合征、牛淋巴肉瘤等,因感染牛白血病病毒而導致。病毒能夠導致淋巴組織內的一種或者多種白細胞成分出現惡性增生,然后進入到血液中,造成白細胞數量明顯增加,從而形成惡病質,且具有很高的死亡率,必須加強防治。
關鍵詞:
肉牛;白血病;發病機理;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實驗室檢查;鑒別診斷;防治方法
1.發病機理
牛白血病實質是一種淋巴性白血病,牛白血病病毒是該病的病原。該病毒侵入健康牛體內,會導致淋巴細胞惡性增生。從而使外周循環發生病變,即病牛腮、頜下、肩前以及腹股等處的體表淋巴結出現炎癥反應,并明顯腫大,之后經由血液和淋巴循環蔓延至造血器官,如網狀內皮系統、淋巴組織、骨髓組織等,從而導致這些器官的淋巴細胞快速發生惡性增生和浸潤,使骨髓細胞、血小板、紅細胞和大單核球的生成被抑制,引起機體貧血,體質消瘦、衰竭,如果浸潤蔓延至消化系統,會導致食道不能擴張,造成皺胃浸潤增厚,導致病牛食欲廢絕或者無法吞咽飼草,最終死亡。
2.流行病學
牛白血病病毒具有較弱的抵抗外界環境的能力,尤其是對溫度比較敏感,在溫度為56℃的條件下經過30min基本被滅活,高于60℃的條件下則快速失去感染力,且通過巴氏滅菌法也能夠殺滅病毒。另外,病毒照射紫外線、低濃度甲醛處理以及反復凍融等,都能夠使其滅活。成年牛容易發病,特別是4~8歲的牛最容易發生。該病的主要傳染源是病牛和帶毒牛。主要經由水平和垂直方式傳播,其中水平傳播是主要方式,由于健康牛接觸病牛或者污染有病毒的物品而感染;垂直傳播還包括先天性傳染,患病或者攜帶病毒的母牛可通過子宮胎盤使胎兒感染。另外,該病還可通過醫源性傳播。牛群感染后,往往不會立即表現臨床癥狀,大部分呈隱性感染,但可作為傳染源。自然情況下,經由吸血昆蟲進行傳播。
3.臨床癥狀
病牛精神萎靡,食欲有所減退,可視黏膜蒼白,體質消瘦、衰竭。腹腔及體表淋巴結明顯增大,且表面比較光滑,富有彈性,能夠移動。但體溫通常正常,有時會略有升高。心跳過快,心音異常,特別是收縮音存在明顯的雜音。另外,還會出現共濟失調,后肢局部麻痹或完全麻痹。
4.實驗室檢查
采集病牛新鮮血液用于血液學檢查以及病毒培養,并分離血清進行血清學試驗;采集肝臟、腎臟、脾臟、胸腺、淋巴結等病料進行組織學檢查。一般在蝙蝠肺細胞或者胎羊腎細胞內接種感染牛只的淋巴細胞,并置于37℃進行培養,取細胞培養物用于制片,并經負染后放在電鏡下檢查,可見大量正在出芽或者游離的病毒顆粒存在于細胞膜上和細胞質的空泡內,且病毒顆粒通常呈球形,個別呈棒狀,大小不等,有囊膜,且囊膜上存在纖突。如果與蝙蝠肺細胞或者胎羊腎細胞進行共同培養,能夠出現持續性感染,并有大量的病毒粒子釋放出來。
5.鑒別診斷
網狀細胞(組織細胞)性肉瘤瘤細胞會發生更加不成熟的分化,且形態和大小都如同網狀細胞,細胞含有較多的胞漿,細胞核呈泡狀,并發生淡染,但外形模糊,通常呈腎形,有時甚至呈三角形,往往會出現分裂象。有時細胞還呈多種形態,部分細胞所含的胞漿內存在嗜伊紅著染的細條,積網狀膠原、蛋白,從而向出現的結締組織靠近。干細胞(原血細胞)性肉瘤瘤細胞會發生最不成熟的分化,類似于最原始的造血組織細胞。細胞呈卵圓形或者圓形,體積較大,含有較少的胞漿,形狀不規則,染色性也有所不同,部分略嗜堿性,部分嗜染伊紅,部分則處于二者之間。細胞核較大,呈圓形,含有很少的染色質,存在很多的核分裂象,且不典型。
6.防治方法
加強飼養管理:禁止健康牛只接觸的病牛群,對于表現出明顯臨床癥狀的要進行捕殺。如果牛群發生嚴重感染,可對全群都進行捕殺。控制飼養密度適宜,加強防蟲滅蟲,嚴格對醫療器械進行消毒,避免體表損傷。對于無病地區必須嚴格進行引種,不能夠引入帶毒牛或者病牛;新引進牛只必須仔細檢疫,陽性馬上淘汰,不允許隨意出售;陰性也必須進行至少3~6月的隔離飼養,確保健康后才能夠混群。對于疫場,每年可進行3~4次臨床、血液以及血清學檢查;尤其是對于只發生輕度感染的牛群,可通過該方式對牛群進行凈化。對檢測出呈陽性的牛只,如果由于某些原因暫時無法進行撲殺,必須進行隔離飼養,嚴加控制。對于檢測結果呈陽性的母牛,可以用于后代培養。藥物治療:發病初期,對于還具有一定經濟價值的病牛,可試用抗腫瘤藥進行治療,如每天靜脈注射30~40mL氮芥1次,連續使用3~4天,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癥狀。在適量的5%葡萄糖鹽水中添加1000mg鹽酸阿糖胞苷,稀釋后進行靜脈注射,每星期1次,1個療程連續使用4次,一定程度上可抑制腫瘤生長。
作者:劉桂梅 單位:黑龍江省望奎縣家畜繁育指導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