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探索濾紙在病理白片保存中的應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在日常病理工作中,通常需要切取大量白片用于免疫組化等相關研究,但傳統玻璃白片易碎、運輸不方便,導致保存不理想,而且白片制作時間過久會導致部分抗原發生衰弱降低,影響實驗結果,本文經實驗發現濾紙可以作為儲存白片的媒介,后期能方便快速的轉移到黏附載玻片上,同時能很好的保存白片抗原,現介紹如下。
1材料與方法
1.1標本隨機選取定位于細胞核、細胞膜、細胞質的免疫指標各三項進行監測,以Ki67、p16、MUM1、HER2、CD10、CD99、CK7、NapsinA、Arg1作為監測指標,根據監測指標選取相應的陽性標本各10例,其中MUM1、CD99和Arg1選擇標本為弱陽性標本。
1.2材料及儀器黏附載玻片、濾紙、玻片儲存盒、密封袋、Leica切片機、Roche全自動免疫組化染色機。
1.3試劑Ki67一抗購自DAKO公司,HER2、p16一抗購自羅氏公司,CD10、CK7、NapsinA、CD99、MUM1一抗購自福州邁新公司,Arg1一抗購自北京中杉金橋公司。
1.4方法(1)將Ki67、p16、MUM1、HER2、CD10、CD99、CK7、NapsinA、Arg1陽性標本連續切片2張,其中1張直接行免疫組化染色作為對照組,余1張用濾紙制作白片后放入密封袋中室溫存放,儲存1個月后行免疫組化染色,并與對照組比較。(2)濾紙白片制作及后期轉移方法:將濾紙裁剪成玻片大小,切取白片后放入漂片儀中,用濾紙撈取白片瀝干水分后放在干凈的紗布上,待其充分晾干后,放入密封袋中擠掉空氣儲存。使用時,將濾紙白片取出,將黏附白片的一面朝上放入漂片儀中,放置約15s后,用鑷子將濾紙斜放入水中,此時白片即可自然脫落,然后用黏附載玻片正常撈片即可。
2結果
染色后,隨機選取兩名診斷醫師,觀察對照組與濾紙組相對應的5個不同區域并進行染色結果對比,結果顯示:濾紙儲存白片的染色效果與對照組比較基本一致,陽性標本抗原性保存較好,弱陽性標本抗原性也保存良好。
3討論
病理組織蠟塊屬于病歷資料,一般由醫院保管[1],如若需要進一步研究一般由病理科提供白片,但白片在室溫中存放過久,組織切片上的抗原會發生衰弱[2],對結果造成較大影響,其原因可能與白片接觸空氣氧化等因素有關,雖然有的病理科將白片浸入融化的石蠟以保存抗原,但此法導致切片黏附的石蠟太多太厚,脫蠟易不足,且若石蠟質量不好、雜質太多易附著在組織上影響染色結果。另外根據陳杰偉等[3]報道,隨著時間的推移,玻片黏附力呈下降趨勢,極易出現脫片問題,影響染色結果,因此有效保護白片的抗原性及完整性是必要的。本文采用的是普通濾紙,質地菲薄,經水浸透后晾干不變形,可以很好的作為白片載體,由于其材質本身的親水性,對石蠟制作的白片黏附性很低,方便后期的轉移。將濾紙白片儲存在密封袋中,可以更好的隔絕空氣等不良因素,以便更好的保存組織抗原。濾紙僅僅是作為白片的中間媒介,使用時將白片重新轉移到黏附載玻片上,方便各實驗室選擇適合自己的玻片,降低脫片幾率。與傳統玻璃白片相比,濾紙白片具有質量輕和體積小的優點,這意味著在同樣大小的儲存盒中,可以儲存更多的白片,還可以避免玻璃白片因材質導致的運輸易碎等問題,具有很大的優勢。病理技術標準化日益成為國際和國內病理學的發展趨勢,隨著醫學的發展,對免疫組化染色結果的可靠性要求也越來越高[4]。免疫組化在判斷腫瘤組織起源、分類及良、惡性腫瘤的鑒別方面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5],是病理診斷中最常見的“武器”,因此保證病理白片的抗原質量對保證染色結果的準確性至關重要。本文使用濾紙作為白片儲存的媒介,方法簡單快捷,可用密封袋真空保存,抗原性保存好,對弱陽性抗原也有較好的保存效果,成本低廉,非常適合白片的暫時保存。
參考文獻:
[1]陳輝,余波,章如松,等.病理會診常見問題與對策[J].診斷病理學雜志,2017,24(1):79-80.
[2]BancroftJD,GambleM.組織學技術的理論與實踐[M].6版.周小鴿,劉勇,譯.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10:414.
[3]陳杰偉,劉君,盧佳斌,等.Leica、Dako和Roche的免疫組化自動化染色平臺應用體會[J].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志,2017,33(4):465-467.
[4]劉勇,楊海玉.國際特設專家委員會建議:診斷免疫組化陽性對照標準化[J].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志,2016,32(1):1-3.
[5]王璐.不同方式進行的EDTA抗原熱修復對免疫組化結果的影響[J].診斷病理學雜志,2017,24(2):143-144
作者:付海洋 李宏 李玉軍 付廣明 時維平 張翔雁 史海磊 戚慧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