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業科技行動方案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為大力組織和廣泛動員全州農業科技工作者服務春耕生產、支撐全年農業各項工作,我局在全面總結前兩年的成功做法和經驗基礎上,按省農業廳的要求,決定今年繼續在全州深入實施農業科技大培訓、大示范、大推廣“三大行動”(以下簡稱“三大行動”),努力確保我州農業農村經濟在“十二五”和新一輪西部開發開局之年實現開門紅。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確保糧食安全、優勢特色農業產業基地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為重點,以“科技進村入戶,促進增產增收”為主題,以災后重建、大骨節病區產業結構調整、牧民定居計劃、民生工程、農業推廣示范縣建設等農業項目為支撐,以橫向聯合、縱向互動為突破口,組織州、縣、鄉三級農業科技人員和州農科所的力量,積極融入省2014年萬名農業科技人員下鄉助農耕行動中,深入農村、深入農戶、深入田間,實行面對面培訓指導,聯動開展農耕生產科技大服務,為糧食穩定發展、農產品有效供給和農民持續增收提供科技人才支撐。。
二、目標任務
圍繞2014年全州糧食總產穩定在17.3萬噸、種植業為全州農民人均增收140元的總體目標,構建各級農技推廣服務機構、科研院所、專業協會、農民專合組織和龍頭企業廣泛參與、聯合互動的新機制,培訓基層農技人員200人;培養新型職業農民7000人;完成實用技術培訓14萬人次;鞏固和完善第一批16個省、州級核心示范基地建設,新建34個州級核心示范基地;示范主導品種33.7萬畝,較上年增加31.6%;推廣主推新技術104.6萬畝(推廣的主導技術和主推品種在面積上有重復),較上年增加9.9%,確保2014年度全州農業總體目標的實現。
三、行動內容
圍繞建設優勢特色農業產業核心示范基地、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加農民收入的目標,實施科技大培訓、大示范、大推廣行動。
(一)科技大培訓。一是基層農技人員知識更新培訓。對州局和各縣專業檢驗檢測技術人員進行植物檢疫、病蟲測報、種子質檢、土壤肥料、農業面源污染防治、農藥知識和農產品質量安全和檢測技能培訓;對縣鄉兩級農技推廣人員按照主導產業發展科技需求,進行知識更新培訓,著力提高基層農技人員業務能力。二是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圍繞主導產業、開展主體培訓,培養農村科技致富帶頭人和新農村建設的中堅力量。加大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農機手、村級防疫員、植保員、沼氣工以及創業農民、種養大戶和農村經紀人培訓力度,加強標準生產能力培訓,帶動廣大農民按標準生產,走基地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的道路。三是農業實用技術培訓。緊扣生產周期和農時季節,通過進村辦班、田間學校、現場觀摩會等多種形式,大力開展有針對性的農民科技培訓,大幅度提高農民科學種養水平。
(二)科技大示范。以作物為單元,以產業為主線,以主導品種、關鍵技術為紐帶,在全州新建34個州級優勢特色農業產業核心示范基地,開展農作物品種、耕作栽培、土壤肥料、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病蟲害防治、產后處理與加工等標準技術集成配套大示范。展示最新科技成果,培訓基層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和科技示范戶,開展技術服務,促進傳統農業向內涵提升型、科技驅動型的現代農業跨越,實現科技成果和產業發展的有機對接與良性互動,轉變農業的增長方式,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效率,增強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三)科技大推廣。圍繞我州5大優勢特色效益農業產業,以示范主導新品種、推廣主推新技術和實施主體培訓為關鍵措施,以縣為單位實行“三結合”(行政推動與技術服務有機結合、與省州農業科技項目實施有機結合、與農科教通力協作有機結合)、“四統一”(工作統一部署、良種統一供應、技術統一培訓、病蟲統一防治),整合州、縣、鄉三級農業科技服務機構和州農科所的力量,層層組建專家組和技術指導員隊伍,按照“工作措施到村,上下聯動到戶”的要求,進村入戶開展技術自動與服務,大力提高科技示范戶學習接受能力、輻射帶動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
四、任務及分工
局屬各單位和各縣農業局依托州、縣、鄉三級農技推廣機構和農科所的力量,圍繞今年我州今年農業發展總體目標,結合本單位本地區實際情況,落實行動區域,實行分工協作,層層分解任務,建立分工明確、責任到人、指標量化的目標責任體系。
(一)大培訓。主要任務:按照州委、州政府2014年“民生工程”對農民培訓工作的總體要求,圍繞新農村建設,開展產業職業農民培訓。培訓“五業”(農村服務業、農產品加工業、地方特色產業、農民轉移就業、農民創業)新型農民7000人,開展實用技術培訓14萬人次,培訓基層農業技術人員200人。陽光工程培訓要求統一在省農民科技培訓中心征訂“陽光工程”培訓教材和證書,做到參訓人員人手一冊(本)。依托項目:國家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等項目。責任單位:局科教科、農廣校、各縣陽光辦為主要責任單位,局屬各事業站、州農科所、各縣鄉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為成員單位。
(二)大示范。主要任務:以州局專家組為技術骨干,以縣鄉農技人員為紐帶,以科技示范戶為依托,圍繞州級核心示范基地建設,以標準化技術集成示范為重點,集約項目、集中力量,推動“五良”(良種、良法、良壤、良制、良機)配套,發揮引導示范和輻射帶動作用,推進我州農業規模化、標準化、機械化、集約化加快發展,促進全州農業發展方式加快轉變。在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強縣建立“四新”(新品種展示園、新技術示范園、新模式示范帶和新機制示范點)成果轉化基地3個,面積不少于1000畝。依托項目:糧油高產高效創建活動、災后重建、大骨節病區產業結構調整、牧民定居計劃等農業項目。責任單位:局農技站、經作站、種子站為主要責任單位,局屬其他事業站、州農科所、各縣農民專業合作社、各縣鄉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為成員單位。
(三)大推廣。
1、優質糧油技術推廣:主要任務:一是推廣正紅2號、正紅311號、川單15號、阿單9號、阿丹10號等玉米優良品種10萬畝,推廣玉米地膜覆蓋高產栽培技術面積18萬畝,高蛋白玉米高產綜合栽培技術10萬畝,玉米高產創建1萬畝,玉米與其它作物輪、間套模式9.6萬畝。二是推廣馬鈴薯優良品種6.3萬畝,推廣脫毒薯推廣栽培技術5萬畝,壟作高產栽培技術12萬畝,標準化生產基地5萬畝,地膜覆蓋馬鈴薯1.2萬畝,馬鈴薯與其它作物輪、間套模式8萬畝。三是推廣小麥優良品種2.3萬畝,推廣小麥預留行高產栽培技術2萬畝,旱作小麥栽培技術3.2萬畝,小麥與其它作物輪、間套模式2.1萬畝。四是推廣豆類優良品種2.9萬畝,推廣綠豌豆規范化高產栽培2萬畝,大豆、雜豆自然免耕栽培技術0.4萬畝,豆類作物與其它作物輪、間套模式2.1萬畝。五是推廣油菜優良4.1萬畝,推廣直播油菜規范化栽培2.6萬畝,大田移栽新技術推廣1.2萬畝。依托項目:農業部、省農業廳相關的農業項目大骨節病區產業結構調整、牧民定居計劃、州特色效益農業產業基地建設項目等農業項目。責任單位:局農技站為主要責任單位,局屬相關業務單位、有關縣鄉農技推廣機構為成員單位。
2、特色產業技術推廣:主要任務:一是以具有早熟競爭優勢和果蠅危害小的“紅燈”甜櫻桃、青脆李、獼猴桃(以海沃德為主)等為主導品種,推廣果樹集成栽培管理技術1200畝。二是以春萵筍、“良慶、春夏王”等為主的大白菜、甜椒(新甜雜一號等品種)、番茄(川研美國紅、紅滿園等品種)為主的主導品種,推廣無公害蔬菜集成栽培管理技術7000畝。依托項目:農業部、省農業廳相關的農業項目和災后重建、大骨節病區產業結構調整、牧民定居計劃、州特色效益農業產業基地建設項目等農業項目。責任單位:局經作站為主要責任單位,局屬相關業務單位、有關縣鄉農技推廣機構為成員單位。
3、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推廣:主要任務:推廣抗病蟲良種、作物品種合理布局、輪作倒茬、頻振式殺蟲燈誘殺害蟲、黃板誘殺害蟲、糖酒醋液誘殺害蟲、生物農藥(微生物制劑、農用抗生素、植物性農藥)防治病蟲等技術,重點推廣甜櫻桃果蠅綠色防控技術。強化科學用藥技術,推廣病蟲綠色防控面積15萬畝以上,病蟲綜合防治60萬畝,農田滅鼠8萬畝,農田雜草防除15萬畝。依托項目:植保工程。(3)責任單位:局植保植檢站為主要責任單位,局屬相關業務單位、有關縣鄉農技推廣機構為成員單位。
4、地力培肥技術推廣:主要任務:推廣測土配方8萬畝。依托項目:測土配方施肥。責任單位:局土肥站為主要責任單位,局屬相關業務單位、有關縣鄉農技推廣機構為成員單位。
5、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化技術推廣:主要任務:完成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20萬畝,無公害農產品20個,綠色食品認證1個,推廣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化生產技術。依托項目:農業部、省農業廳相關的農業項目。責任單位:局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為主要責任單位,局屬相關業務單位、有關縣鄉農技推廣機構為成員單位。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為保證“三大行動”取得實效,州局成立由龍剛局長為組長,王肅勤副局長、陳曉斌副局長、羅江龍副局長、余茂杰總農藝師為副組長,局屬各單位負責人為成員的領導小組。州局圍繞50個州級核心示范基地建設,抽調20名技術人員分別組建專家組,帶動全州縣、鄉、村300名農業科技人員開展農業科技大服務。領導小組和專家組下設辦公室在州科教科,負責全州“三大行動”日常工作。各縣也要比照州上成立相應機構,在科教站設立辦公室,加強組織領導和技術指導,暢通信息渠道,負責本區域、本單位“三大行動”日常管理。
(二)完善工作制度。今年是全國農技推廣工作制度建設年,各縣農業部門要把完善農技推廣工作制度作為“三大行動”重要工作內容。一是創新項目安排方式。按照渠道不變、主題不變、管理不變“三不變”原則,圍繞產業發展科技需求,統籌安排實施農業科技培訓推廣重大項目,建多元化服務組織以公益性推廣機構一并納入項目實施單位范疇,統一規劃、統一部署,引導和支持多元化服務組織發展。二是專家和技術人員考評制度。按照技術人員帶動示范戶、示范戶帶動輻射戶的工作模式,建立健全專家、技術指導員聘用制度,制定行動實施方案和入戶指導方案,每個技術指導人員具體聯系10個示范戶、輻射帶動20戶以上。建立科學評估機制,把群眾測評、業務考評、社會評價作為評估依據,激發農技推廣活力。三是行動下鄉制度。把“三大行動”與農與日常推廣工作有機結合起來,與轉變作風和工作方式結合起來。州級和縣級專家,全年下鄉時間,綜合部門不得少于90天,業務部門不得少于120天。建立“三大行動”檔案,將下鄉人員工作日志作為聯系農戶、考核評價、檢查驗收的重要依據。四是督促檢查制度。把“三大行動”作為全州農業督查工作重要內容,對行動遲緩、效果不好的地方將在全州通報。完善“三大行動”考核辦法,強化“三大行動”考核,建考核結果納入年度目標考核內容。此項工作由局辦公室、監察室牽頭,人事科、法規科、計財科、科教科配合。
(三)統一行動步驟。三大行動各參與單位根據州農業局的總體部署,精心組織,周密安排,制定詳細工作月歷,用于指導三大行動的開展,具體分三個階段:
準備啟動階段。2010年2月至3月,各責任單位、各地區因地制宜制定分區域、分產業、分品種科技服務技術方案,分作物、分層次組建專家指導組、遴選技術指導員和科技示范戶,州農業局于2014年3月18在汶川縣舉行全州三大行動啟動儀式,各縣也要以科技趕場、科技下鄉、科技培訓等形式啟動三大行動。
具體實施階段。2014年3月至12月,圍繞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廣泛開展培訓、指導和推廣示范,推進全州農業科技推廣培訓服務方式的轉變。今年各縣都要打造1-2個“三大行動”亮點,把“三大行動”向縱深推進。
總結驗收階段。2014年12月,各責任單位對三大行動實施情況進行總結,州局三大行動領導小組檢查驗收,并進行績效評價。
(四)落實行動經費。各縣農業部門要把當年的項目集中投放在“三大行動”服務區域,配套安排落實相關業務經費支持“三大行動”開展。要積極爭取本級財政安排配套工作經費,保證科技人員下鄉開展科技服務的差旅費,為“三大行動”有效開展提供資金保障。
(五)加強總結宣傳。要充分利用電視、廣播、網絡報刊等各種途徑,開展系列宣傳,擴大“三大行動”的影響。加強強農惠農政策宣傳,營造各級政府高度重視、社會各界大力支持、廣大農業科技人員和農民群眾積極參與現代農業建設的良好氛圍。加強新品種、新技術、新機具、新機制、新模式的宣傳,通過開展科技趕場、院子會、壩壩會等形式,全面推進科技進村入戶。充分挖掘各參與單位在“三大行動”中涌現出的典型事跡和先進集體、先進個人,認真總結提煉出現的好做法、好經驗,及時宣傳推廣。加強農業科技執法宣傳,通過開展農資市場專項檢查、農資打假等專項行動,依法保護好農民合法權益,在全社會營造依法興農的氛圍。
各縣要參照州局的方案制定細化三大行動實施方案和行動計劃,并于4月10日前,將實施方案和行動計劃以及啟動儀式開展情況(時間、地點、形式、主要內容等)上報州農業局科教科。要落實專人負責“三大行動”的信息和宣傳,于11月20日前將總結材料上報州農業局科教科(含電子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