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醫療機構設置規定實施方案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為貫徹落實國家、自治區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精神,加強政府對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宏觀調控,科學、合理地設置各級各類醫療機構,配置和利用醫療衛生資源,體現醫療服務的公平性和可及性,保護與增進全市居民的健康,滿足區域內全體居民的基本醫療服務需求,根據國務院《醫療機構管理條例》、衛生部《醫療機構設置規劃指導原則》、《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內蒙古自治區衛生資源配置標準的通知》(內政辦發〔〕88號)和《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市區域衛生規劃的通知》(赤政字〔〕208號),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規劃。
一、現狀分析
(一)區域概況
市位于內蒙古、遼寧、河北三省區交界處,總面積9萬平方公里。轄七旗、二縣、三區。截止年底,有蘇木鄉鎮116個,街道辦事處21個,全市戶籍人口457.74萬(常住人口約434.8萬),其中非農業人口109.52萬。全市地區生產總值1080億元,地方財政總收入為100.5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4108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為5010元。
(二)居民健康問題和醫療服務需求
1.健康問題
構成我市居民病傷死亡原因前十位的疾病為:⑴腦血管病;⑵心臟病;⑶惡性腫瘤;⑷呼吸系統疾病;⑸損傷中毒;⑹消化系統疾病;⑺泌尿生殖系統疾病;⑻傳染病;⑼內分泌病;⑽新生兒病。前五位死亡人數占全部死亡人數的90.58%,是影響我市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年,全市孕產婦死亡率43.5/10萬,嬰幼兒死亡率9.34‰。
傳染病發病情況:年全年報告傳染病19種、發病總數16440例,死亡23人,年總發病率353.71/10萬,死亡率049/10萬,病死率0.13%。
疾病譜分析說明,我市居民總體的疾病結構與經濟社會發展基本一致,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成為威脅城鄉居民健康的重要疾病,損傷、中毒導致住院的患者在農村牧區占了較大的比重。
2.醫療服務需求
門診服務:年,全市醫療機構總診療16907405人次(門診9895008人次,急診296618人次),其中,醫院診療4251825人次;社區診療694793人次;衛生院診療3799329人次;衛生所等診療1252939人次;婦幼保健診療390139人次;專科疾病診療15701人次;村衛生室診療6502679人次。年人均就診3.7次。
住院服務:年,全市入院人數為469189人,出院人數為461079人,住院率為10%,住院病人手術81700例。
床位使用:年,全市病床使用率為68%。其中,縣級以上綜合醫院病床使用率為83.3%,三級綜合醫院病床使用率均超過99%,衛生院床位使用率為50.3%。住院患者平均住院日為8.1天。
費用情況:年,全市衛生部門醫療機構平均每門診人次收費89.92元。每床日平均收費449.99元。出院者平均醫藥費用3627.10元,其中市級醫院、旗縣區級醫院、衛生院出院患者平均醫藥費用分別為7629元、3112.4元和842.38元。衛生部門所屬縣級以上綜合醫院醫藥總收入為178600萬元,其中藥品總收入為76774萬元,占醫藥收入的41.9%;衛生院醫藥收入40410.2萬元,其中藥品收入20004萬元,占49.5%。
(三)醫療資源配置現狀
1.機構。全市共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977所(不包括嘎查村衛生室)。其中,醫院67所,婦幼保健機構13所,專科疾病防治所12所,衛生院239所,診所、衛生所、醫務室491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90所,其它醫療衛生機構65所。
2.床位。全市共有醫療床位16774張。其中,醫院10863張,衛生院4547張,婦幼保健機構510張,專科疾病防治所32張,療養院240張,其它582張。全市每千人口擁有病床3.65張。
3.人員。全市共有衛生工作人員23361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20049人(執業醫師6846人,執業助理醫師1662人,注冊護士5119人,藥劑人員1503人,檢驗人員1917人,影像等其它技術人員7518人)。
每千人口擁有執業醫師1.85人、注冊護士1.18人。
4.設備。全市共有萬元以上設備122767臺(件),其中,50-100萬元設備201臺(件),100萬元以上設備163臺(件)。X線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裝置(CT)35臺,醫用核磁共振成像設備(MRI)11臺,800毫安以上數字減影血管造影X線機(DSA)7臺,醫用電子直線加速器(LA)5臺,單光子發射型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儀(SPECT)1臺。
(四)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我市醫療機構發展迅速,服務能力顯著提高,為維護人民群眾身體健康,促進全市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但目前醫療機構發展與新時期醫療服務體系建設還不相適應。醫療資源配置現狀與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要求,與人民群眾的健康需求,與建設百萬人口區域性中心城市的需要之間存在著不少困難和問題。
1.居民健康與服務利用問題
居民主要健康方面,從年患病死亡率分析,男性高于女性,從年齡組看,65歲以上和45-64歲人群的患病死亡率均比較高。以上提示男性和中老年人群的健康問題值得關注,其醫療服務需求較高。
醫療服務利用方面,在門診就診機構選擇上,居民對高級別醫療機構的利用程度較高,在縣級及以上醫院就診的比例為41.4%;住院機構的選擇向高層次集中的現象更為明顯,在縣級及以上醫院住院的病人占62.9%。年,不同級別醫療機構病床使用率表明居民就診流向不合理,基層醫療資源未得到充分利用。
2.醫療服務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醫療資源總量不足與配置不合理現象并存。在地區之間、城鄉之間、城市大醫院和基層醫療機構之間、各級別醫院之間醫療資源分布不均衡,發展不協調,結構不合理,層級不清晰。調查顯示:占全市人口約五分之一的中心城區擁有全市三分之一的醫療資源;我市北部醫療機構的建設和管理水平與南部旗縣相比差距較大;市區和部分旗縣政府所在地仍存在醫療機構重疊、職能交叉的現象,綜合醫院多、專科醫院少,一級醫院小而全,功能有待調整。
二是新型城市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尚未建立。市醫院、學院附屬醫院等大型綜合醫院超負荷運轉,床位使用率超過規定標準,而集醫療、預防、保健、康復、健康教育和計劃生育為一體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設步伐緩慢。以社區衛生服務為基礎,功能明確、分工合理、雙向轉診的兩級城市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尚未形成。
三是急診急救指揮控制系統尚未有效建立。目前,我市120急救中心掛靠在市醫院,單靠一家醫療機構難以承擔全市特別是中心城區急診急救工作需要,全市大多數醫院特別是中心城區的各家醫院,均在開展院前急診急救工作,造成了急診急救工作職責不清、職能分散、指揮和調度難以統一的不利局面。
四是民營醫療機構發展速度緩慢。由于近年來一直對民營醫療機構的準入實施“高起點、高標準、低數量”的緊縮政策,加之舉辦二級以上民營醫院投入大、成本高、回報慢,致使我市醫療機構“一大二公”,民營醫療機構“小農經濟”發展滯后,醫療市場缺乏合理有效的競爭。現有民營醫療機構大部分為一級醫院和個體診所,人員流動性大、業務素質和診療水平不高。建設以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為主體、營利性醫療機構為補充,公立醫療機構為主導、非公立醫療機構共同發展、結構合理、覆蓋城鄉的醫療服務體系勢在必行。
五是嘎查村衛生室設置和管理不夠規范。年,市政府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牧區衛生工作的意見》(赤政發〔〕92號),規定在農區衛生室可以根據自然村情況合理布局,人口較多的村可按每千人口設置一個衛生室的比例進行設置;在牧區可以幾個嘎查設置一個衛生室,并以衛生院設點舉辦為主。幾年來,衛生室數量增長迅速,一村多室現象普遍,鄉村衛生服務管理一體化工作松散。此外,大量城中村衛生室、廠礦企事業單位衛生所室代替個體行醫充斥醫療市場,存在管理不規范和醫療安全隱患。
六是醫療機構經費投入嚴重不足。上個世紀80年代我市醫療機構實施“斷奶”政策,致使絕大多數醫療機構處于自我維持、自我發展的狀態,房屋建設、設備購置、人才培養等方面壓力大、困難多,不但制約了自身的正常發展,也導致了趨利行為的發生和衛生行政管理部門監管的乏力。醫療機構為了生存和發展,競相擴大建設規模、購置大型醫療設備,不同程度地造成了醫療費用的不合理增長。
綜上分析,特別是針對存在的問題,在“十二五”期間,我市公立醫療資源配置應以結構調整為主,對存量醫療資源以提高效率為主,尤其要提高基層醫療機構的資源利用效率。現有三級醫院規模不宜無限擴大,重點應通過加強內涵建設,提升服務能力和服務質量;加強二級醫院的服務能力建設,部分二級甲等醫院晉升為三級醫院、部分二級乙等醫院晉升為二級甲等醫院;根據居民健康需要加強專科醫療體系建設,以現有的專科醫院為基礎,有計劃地加強慢性病、老年病以及創傷骨科、康復、醫療美容、臨終關懷醫療服務等專科技術力量,形成基本覆蓋居民所有主要健康問題的專科醫療體系;
加強城鎮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設,形成覆蓋全市的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網絡,不斷提高其服務能力,滿足社區居民的基本醫療、預防、保健需求;加強市急診急救指揮控制中心、各急診急救分中心、各急救站的建設、聯系與協調,加強急診急救人員的培訓,逐步形成完善、有效的院前急救體系;嚴格執行醫療機構的準入標準,暢通民營醫療機構的準入途徑,鼓勵社會力量舉辦有一定規模、有專科特色的醫療機構。
二、指導思想
“十二五”期間,醫療服務體系建設要堅持以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為主體、營利性醫療機構為補充,公立醫療機構為主導、非公立醫療機構共同發展的辦醫原則,使醫療服務體系結構更加合理、覆蓋城鄉。建立健全以旗縣區醫院為龍頭、蘇木鄉鎮衛生院和嘎查村衛生室為基礎的農村牧區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建立健全以社區衛生服務為基礎的新型城市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和城市醫院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分工協作機制;充分發揮中蒙醫藥在疾病預防控制、醫療服務和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的作用;健全各類醫院功能和職責;鼓勵引導社會資本發展醫療衛生事業,支持有資質的人員依法開業,方便群眾就醫。
三、基本原則
醫療機構設置規劃堅持公平性原則、可及性原則、分級醫療原則、分類管理原則、中西醫并重原則、全行業管理原則。
公平性原則。從我市醫療資源供需實際出發,面向大人群,進一步加強農村牧區和城市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建設,保證全體居民尤其是廣大農牧民公平地享有基本醫療服務。
可及性原則。衛生事業的性質決定了醫療衛生服務是社會公共產品。因此,設置醫療機構應體現服務半徑適宜,交通便利,布局合理,方便群眾就醫的基本要求。
分級醫療原則。落實醫療機構的功能和職責,建立和完善分級醫療、雙向轉診的醫療服務體系,做到小病不出村,常見病不出鄉,大病不出縣,疑難重病才到城市大醫院的就醫格局。
分類管理原則。堅持國家和集體舉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為主,充分體現衛生事業的公益性的性質。鼓勵、支持個人和其他社會團體舉辦非營利性及營利性醫療機構。
中西醫并重原則。在辦好綜合醫院的同時,依法加快中蒙醫機構建設發展步伐,保證中蒙醫醫療機構的合理布局和資源配置。支持和鼓勵具有中蒙醫特色的機構發展。
全行業管理原則。打破所有制界限和行政隸屬關系,對本轄區內的所有醫療資源進行統一規劃,各級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對各級各類醫療機構依法實行屬地化全行業監督管理。
當前,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正處在關鍵時期,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必將給醫療機構設置規劃帶來不確定因素。因此,在本規劃實施過程中,既要堅持按優質、高效的原則合理配置醫療衛生資源,又要依照國家、自治區的法律法規和區域內醫療服務的實際需求,及時進行相應的調整。通過規劃的合理制定和有效實施,促進我市醫療服務體系的建設與發展,逐步形成資源布局合理、功能齊全、能滿足不同層次醫療服務需求、具有較強服務能力的醫療服務體系。
四、總體目標
通過規劃的合理制定和有效實施,促進我市醫療服務體系的建設與發展。到年,逐步形成資源布局合理、功能齊全、互為補充、分工協作、合理競爭、能滿足不同層次醫療服務需求的醫療服務體系,使我市成為內蒙東部地區具有較強輻射能力的區域性醫療中心。
五、設置規劃
(一)床位和人員配置
預計到年,全市總人口將達到460萬,按照衛生部《醫療機構設置規劃指導原則》中床位計算公式的標準配置,全市病床數應增加到24210張(現有:16774張),需增加床位7436張。醫師、護士的配置應達到各級醫療機構的設置標準,滿足臨床需求。即:醫師12280人(現有8508人),需增加醫師3772人;護士9684人(現有5119),需增加護士4565人。到年底,全市每千人口擁有病床達到4.2張、執業(助理)醫師2.2人、注冊護士1.7人。
(二)醫療機構設置
1.綜合醫院
一級綜合醫院。“十二五”期間原則上不再準入政府舉辦的一級綜合醫院,主要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方向發展。
二級綜合醫院。各旗縣區政府所在地設置二級綜合醫院1-2家,其中必須保證一所為同級政府舉辦的非營利性醫院,全市設置二級綜合醫院15-20家。
三級綜合醫院。全市設三級綜合醫院4-8家,其中,紅山區內3家,新城區內1家,寧城縣內1家,松山區內1家,元寶山區內1家,另一所根據我市北部旗縣醫院實際發展情況確定。
2.中蒙醫院
“十二五”期間,根據國家、自治區政策法規,進一步扶持和提高中蒙醫機構服務能力。全市原則上不再準入政府舉辦的一級中蒙醫院;各旗縣區政府所在地設置中蒙醫機構1-2所,其中1所為同級政府舉辦非營利性中蒙醫院,全市設置二級中蒙醫機構15-20所;全市設置三級中蒙醫院3-4所。克旗中蒙醫院分院、寧城縣中蒙醫院大城子分院歸并所在醫院。
3.專科醫院
“十二五”期間,全市原則上不再準入政府舉辦的一級專科醫院;全市設二級專科醫院9-15家;設三級專科醫院3-5家。
4.專科專病治療中心
5.社區衛生服務機構
全市原則上按3-10萬人口或街道辦事處所轄范圍設置一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下面根據需要設置若干社區衛生服務站,具備條件的地區可實行一體化管理。旗縣政府所在地的鄉鎮衛生院逐步向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轉變,承擔社區衛生服務功能。全市共設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41所。
6.蘇木鄉鎮衛生院
每個蘇木鄉鎮原則上設立一所政府舉辦的衛生院,蘇木鄉鎮政府所在地以外的衛生院根據需要可繼續保留。從功能上,分中心衛生院和一般衛生院兩類。全市共設中心衛生院110所,一般衛生院128所。
7.嗄查村級醫療機構
嘎查村級衛生室是農村牧區三級醫療預防保健網的網底,承擔著農村牧區防病治病的重要任務。原則上一個行政村只設置一所承擔防保功能的甲級村衛生室,實施鄉村衛生服務一體化管理,作為新農合定點機構,并通過衛生室建設項目加強建設。其模式可以由蘇木鄉鎮衛生院設點,可以集體舉辦,可以由個人競爭舉辦,也可以通過互助合作的方式自由組合,具體設置由旗縣區衛生局掌握。舉辦嘎查村衛生室,具備執業(助理)醫師資格的人員優先。鼓勵和支持鄉村醫生向執業醫師過渡。重新規劃后超出規劃目標的衛生室,從業人員具備執業醫師資格的逐步向個體診所方向轉化,其數量不受規劃限制;從業人員不具備執業醫師資格的鄉村醫生,可試行申辦鄉村醫生診所。
8.民營醫療機構
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舉辦各類醫療機構。社會資本可按照經營目的,自主申辦營利性或非營利性醫療機構。衛生、民政、工商、稅務等相關部門要依法登記,分類管理。鼓勵社會資本舉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支持舉辦營利性醫療機構。鼓勵有資質人員依法開辦個體診所。
(1)民營醫院
“十二五”期間,民營醫院發展不受規劃數量限制;重點向二級和三級綜合醫院,以及有技術特色、社會需求明顯的專科醫院方向發展。
(2)個體診所
鼓勵有資質的人員開辦診所或個體行醫,嚴格廠礦企事業衛生所(室)和城中村衛生室設置。原則上不再審批新的廠礦企事業衛生所和城中村衛生室,已經關停并轉廠礦企事業單位的衛生所向個體診所過渡,中西醫診所向單純的中醫診所、西醫診所或口腔診所過渡。申請個體行醫的執業醫師須經注冊后在醫療、預防、保健機構執業滿五年,并符合設置診所的基本標準。“十二五”期間,全市個體診所和廠礦企事業內部衛生所總數應控制在1000所以內。其中:阿旗40所、左旗40所、右旗40所、克旗40所、林西縣40所、翁旗60所、喀旗30所、寧城縣60所、敖漢旗60所、紅山區300所、松山區130所、新城區(屬松山區管理)30所、元寶山區130所。
(三)大型醫用設備配置
年前,全市范圍內嚴格控制新增乙類大型醫用設備。年后根據自治區分配給我市的計劃數量,嚴格按以下原則配置醫療設備:X線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裝置(CT)主要裝備二級以上綜合醫院、中蒙醫醫院和專科醫院;醫用核磁共振成像設備(MRI)主要裝備設置有腫瘤科的二級以上綜合醫院;800毫安以上數字減影血管造影X線機(DSA)主要裝備取得介入診療科目許可的二甲以上醫療機構;直線加速器(LA)主要裝備有腫瘤科或放療科的二甲以上綜合醫院和腫瘤專科醫院;單光子發射型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儀(SPECT)主要裝備三級以上綜合醫院。其它醫療機構原則上不配置上述乙類大型醫用設備,已配置的,設備報廢后不得更新。放寬民營醫療機構大型設備的準入。
(四)采供血機構設置
全市設置中心血站1所,中心血庫2所,儲血庫7所。根據自治區規劃要求設置單采血漿站1所。
(五)急診急救網絡設置
設置市衛生應急救援指揮中心1所,獨立于各醫療機構之外,履行公共衛生職責,由市衛生局主管,負責全市及中心城區范圍內衛生應急救援和急診急救的統一指揮和調度工作。各旗縣區和市內各綜合醫院設置16所急診急救分中心。在部分中心衛生院設立急救站,并按照旗縣區急診急救指揮分中心的統一調度,實施院前急診急救工作。
(六)婦幼保健機構設置
全市設置婦幼保健機構13所。其中市級婦幼保健院1所,旗縣區婦幼保健所(院)12所。規劃設置兒童醫院1所。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密切部門協作
各級政府要加強對規劃實施工作的領導,確保醫療機構設置規劃得到有效執行。衛生、發改、財政、民政、計劃生育、社會保障、規劃、住建等各有關部門要密切配合,科學配置醫療資源,穩固公立醫療機構的主導地位,充分發揮市場調節功能,建立發展多樣化、多元化的辦醫模式,促進規劃目標的實現。
(二)堅持政府主導,加大財政投入
醫療服務體系建設要堅持政府主導,各級政府要加大對醫療衛生的經費投入,保證城鄉居民醫療服務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同時,要制定和完善穩定的醫療投入政策,提高政府投入效率,最大限度發揮政府財政的公共服務職能。
(三)強化宏觀調控,實施全行業管理
衛生行政管理部門要以醫療機構設置規劃為依據,對區域內的醫療資源配置實行宏觀調控,對醫療衛生行業內的所有資源實行屬地化管理,按照醫療機構設置標準,協調發展公立醫療機構和社會辦醫療機構。
(四)完善社區衛生服務體系,保障居民基本醫療服務
各級政府要將發展社區衛生服務作為整個醫療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要進一步加強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建設,保障城鄉居民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需求。
(五)完善醫療保障制度,促進衛生服務合理利用
各級政府應不斷完善醫療保障制度建設,減輕居民就醫負擔。醫療保險和新農合管理部門在確定定點醫療機構和制定醫療服務管理政策時,要以居民健康需求為出發點,對不同層次、不同類別、不同所有制的醫療機構依法依規實施準入和監管。醫療費用補償標準和就診規范要優先保障基本醫療,引導居民合理就醫,促進醫療衛生服務的合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