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職業教育差別化管理機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城區與郊區職業教育的主要差異與問題
近年來,上海市職業教育通過資源整合和結構優化等手段,取得了較快的發展,并繼續朝著“做精、做特和做優”的方向發展。郊區職業教育發展和中心城區職業教育發展逐步趨于均衡化,在“學校場地”、“建筑面積”等一些基本辦學指標上郊區職業學校甚至超過了中心城區的職業學校,首批6所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示范建設學校中,就有4所在郊區。同時,由于進城務工人員大規模向郊區涌入,使得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成為郊區職業學校招生的一個重要來源,這也使得郊區職業學校的招生相比于中心城區而言更具優勢。此外,各郊區政府部門都十分重視當地職業教育的發展,進一步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投入,我們在調研中發現,與前幾年相比,現在學校普遍感覺“不差錢”。與此同時,隨著上海經濟社會發展的外部環境變化以及職業教育自身改革的深入推進,職業教育的這種中心城區與郊區的差別呈現一些新特點,由此帶來一些新的問題,通過我們的分析和調研,可歸納為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如何建設一支穩定的、高素質的中職校師資隊伍,對郊區學校而言更具有挑戰性。師資隊伍建設一直是職業學校改革發展的重點之一,也是一個難點,對郊區學校而言,穩定教師隊伍,提高其綜合素質,在現實中比中心城區難度更大。我們對2012年本市中心城區和郊區職業高中的“生師比”(在校學生數與專任教師數的比)作比較,結果表明,郊區每個專任教師要多承擔四個學生(見表1),郊區教師工作壓力相對更大,特別是新疆班的老師等,工作壓力也比較大。在對郊區的調研中,我們發現如下一些不利于學校和教師發展的情況:一些教師不安現狀,一心想往中心城區的學校跳,這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現象,一些從外地新來的畢業生不是想留下來好好工作,而是作為進入中心城區的過渡和“跳板”;另外,由于郊區職業學校師資比較緊缺,尤其是骨干教師,教學任務繁重,因此這給教師的“充電”和培訓也帶來一定的困難,尤其是專業教師到相關行業企業的上崗培訓,難度不小;另外,對于基礎課教師,由于職稱評定跟普教系列走的,因此也存在一定的難度;還有,由于各區的一些限制條件,從行業企業聘任兼職實訓教師也存在制度上的障礙。
二是非上海戶籍學生比例郊區要明顯高于中心城區,特別對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教育問題的關注度應重點聚焦在郊區學校。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和上海對外開放度的加大,職業學校的生源結構在發生變化,非上海戶籍學生比例在逐步提高,這其中,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的比例占了絕大部分,而郊區是流動人口和外來人員的主要聚集地,因此郊區職業學校非上海戶籍學生比例要明顯高于中心城區。據對2012年上海市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的統計,全市86所全日制普通中等職業學校共計畢業生39834人,其中郊區學校畢業生占56.67%;非上海戶籍畢業生共9000余人,其中郊區學校占61.83%,高于總體比例近5個百分點(參見表1)。根據預測,未來幾年上海本地中職生源將進一步呈下降態勢,因此如果要保持現有每年招生4~5萬人的規模不變,非上海戶籍學生勢必要進一步充實本市職業學校,按“十二五”規劃的目標,至2015年,中等職業學校非上海戶籍學生的比例將達到40%左右,而按地域分布,大部分學生將落戶郊區學校。這將給職業教育發展帶來新的挑戰,并且這一挑戰主要體現在郊區學校。如:根據奉賢區教育局提供的材料,從2008年至2012年的五年間,外來務工隨遷子女就讀本區職業學校的人數增長了6.2倍。浦東新區2012年外來務工隨遷子女就讀職業學校的比例占當年招生總數的24%,比2010年提高近12個百分點。對郊區職業學校而言,近年來一方面外來生源不斷涌入,另一方面師資隊伍又跟不上學生數量的擴充,導致生師比節節攀升,這是一種普遍現象。浦東新區中職校2010年、2011年和2012年的生師比分別為20.4:1、20.8:1和21.3:1,而這三年上海市中職校總體的生師比分別為18.3:1、17.4:1和17.2:1,呈下降態勢。
三是從專業布局看,一些艱苦和緊缺專業主要分布在郊區職業學校,扶持的重心應向郊區傾斜。為滿足上海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對緊缺一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2006年上海市教委出臺了一項扶持艱苦、急需專業一線技能型人才培養政策,確定一批“專業獎勵”目錄,選擇有條件的部分中職校開設獎勵的專業,對于就讀獎勵專業的學生由市教委給予每學年學費標準的獎勵,鼓勵本市優秀初中畢業生報考。2012年,上海市中等職業學校39834名畢業生中,就讀獎勵專業的學生共9607名,其中郊區畢業生占64.86%,高出郊區學校56.67%的畢業生比例8.2個百分點(見表2)。可見,艱苦和緊缺專業在郊區職業學校的分布要高于中心城區。四是郊區職業學校在經費逐年提高的情況下,要根據本地實際情況通盤考慮如何進一步提高經費使用的規劃性和有效性。上海市教委要求,至2015年,要確保34%的教育費附加足額用于中等職業教育,中等職業學校生均財政性經費不低于普通高中并同步增長,確保職業院校財政性經費在教育財政性經費總額中的比例。在實地調研中我們也發現,一方面,郊區教育部門和學校普遍感覺“不差錢”,但同時,也覺得有時經費不知道如何使用,上面對經費管理使用的要求和下面實際需求有時會存在不匹配現象。有的區(縣)反映,市財政和教委對經費的使用有明確的要求,但與實際需求在時間點和使用范圍上存在不一致的地方,會造成經費結構性結余和階段性結余。招收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的配套經費問題上,由于郊區招收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的比例較高,但對于區(縣)管的學校,市里只給指標,不配套經費,使得郊區學校的辦學壓力較大。
二、推進城區與郊區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建議
針對上述四個方面當前郊區職業教育的特點和與中心城區相比而言的比較突出的差異,現提出以下政策建議供參考:
一是通過組織、制度和經費等保障措施,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和福利待遇,穩定教師隊伍。政府部門要努力搭建平臺,加強郊區與中心城區的溝通、職教與普教的溝通、學校與行業企業的溝通,積極推動城鄉教師的合理流動和普職教師的流動,以及行業企業兼職教師的引進,人才引進向郊區傾斜,緩解郊區師資數量緊缺矛盾和結構不合理矛盾。制定和完善相關制度,在績效工資、職稱評審等方面對郊區職業學校教師給予傾斜。完善師資培養培訓的網絡體系和制度建設。對在郊區長期從事職業教育的一線專業教師和貢獻突出的教師一方面要加大表彰獎勵的力度,同時要加強培訓的力度,使他們既能安心本職工作,同時能不斷充電,提高專業技能水平。結合郊區實際情況,進一步完善職業學校兼職教師聘任制度,通過政策規范和引導,建立企事業單位派遣優秀專業技術人員到職業學校兼職任教,企事業單位的優秀專業技術人員樂于到職業學校兼職任教,職業學校有條件聘請企事業單位優秀專業技術人員到學校兼職任教的長效機制。另外,應加強普職融合,從長遠看,中職校應充分利用普通高中的優質師資資源,增強基礎理論課的力量,這樣既可以緩解師資緊缺,又可以減少職稱評定中的風險等。
二是進一步規范和完善對非上海戶籍學生的管理制度,一些試點工作可在郊區學校先行。隨著城鎮化速度的加快,非本市戶籍學生進入上海尤其是進入郊區職業學校的數量今后幾年會持續增加,對他們的教育問題將會更加嚴峻。無論從國家層面,還是各省市、以及各區政府層面,要逐步實行聯動,進一步規范和完善對非本市戶籍學生的管理制度,包括入學制度、學籍管理制度和升學就業制度等,逐步形成單行的法律或法規,加快建立統一的電子學籍制度、教育券制度等,有些工作可在郊區職業學校先行試點,然后逐步推廣,從而達到對非本市戶籍學生有效管理的目的,保證地區職業教育的整體均衡發展和教育質量的整體提高。
三是在繼續增加對郊區職業教育經費投入的基礎上,要進一步明確使用重點,要由硬件條件建設投入向軟件建設方向傾斜,扶持一些重點項目和重點專業的建設。隨著職業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提升內涵建設的需求也在日益加大,教育費附加中除了安排學校硬件建設項目,還需要安排一定比例的經費用于學校內涵建設,如師資隊伍建設、重點專業建設、課程教材建設,以及開展校企合作、中高職銜接辦學模式等項目的研究和實施等等。再有,雖然教育經費轉移支付、城市教育費附加可以作為郊區尤其是薄弱區縣的財力補充,但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適時調整,通過加大對重點項目和重點專業等的扶持力度,在經費投入上進一步實行傾斜政策,加快縮小郊區與中心城區的差距,促進教育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對接收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要有一定的經費支持,對于兼職教師的聘任,也要有一定的經費支持,以吸引行業企業及城區的人才流動到郊區學校,還有,對于新疆班的老師等,也要有一定的專項補助。另外,既要細化經費投入考核機制,同時要按提高經費使用的規劃性和有效性原則,根據各區實際情況,按需使用,不搞使用比例的統一標準。
作者:陳嵩黃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