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小學生活勞動教學創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當今社會,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知識經濟已初見端倪,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對教育的培養目標自然提出了新的要求,這就是培養創造性的人才。加強創新教育,已成為教育探究的一個熱點。國家的興旺靠創新,民族的昌盛靠創新,實現現代化離不開創新。因此創新教育被提到素質教育的核心地位,這是不難理解的。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摘要:學習一個未知解答的新問題才是教育。因而對中小學提出了"創造性學習"的概念。"創造性學習"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動手參和"。生活和勞動教學理應使學生的觀察、思維、想象、創造和操作諸種能力在課堂實踐中鍛煉提高,因而非凡有效地彌補系統傳授在學生熟悉過程中的不足。當然這里所講的創造力主要是指"自我開發自我實踐的創造力","開發人的自我潛在能力意義上的創造力"。這種創造力是人人都有的。創造力是蘊藏在每個學生身上的最寶貴的資源,但長期以來傳統教育缺少開發這種資源的科學練習方法。知識經濟時代對人才的思維方式的要求正是現代教育理論關心和探究的核心新問題。現代教育的責任之一,在于開發人類特有的創造性思維,教給人們更有效地創造。所以小學生活和勞動課加強科學思維方法的培養,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就成為當前進一步提高該課教學質量的一個關鍵。
那么,如何才能在該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去做。
一、創設情境提高創新意識夸美紐斯說過"喜好是創造一個樂觀和光明的教育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求知欲,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是形成提高創新意識的重要條件。因此,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喜好,正如葉圣陶老人所言,讓學生"高興奮興地學,有滋有味地學",并在他們面前擺上新問題,讓他們去解決,提高他們的創新意識,培養他們舉一反三的能力。譬如在教學第九冊第六課《水果拼盤》時,教師首先出示各種精美、誘人的水果拼盤,并明確告訴學生制成后,要評選出十個參加雛鷹小能手的實物展出。直觀性、競爭性的現場氣氛調動了學生創新的積極性,將有一批自己動手設計制作的拼盤參加展覽,既強化了學生積極探索追求完美的心理取向,又活躍了學生們的思想。教材中的作品有取材、造型和藝術的局限性,如何使"死"的東西變"活",取決于教師的教學方法和作品的可行性、實效性。蘇霍姆林斯基提出"減輕學生腦力勞動的主要途徑就是保證智力生活的豐富性。"生勞課堂教學重視情境因素,就更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激活學生把握技能的熱情和欲望,啟迪學生的才智。
二、注重質疑挖掘創新的潛力
善于發現和提出新問題是一個人具有創造性潛力的重要標志。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一個新問題比解決一個新問題更重要。"世界上許多發明創造都源于"疑問","質疑"是開啟創新之門的鑰匙。在教學中要創設情境鼓勵學生大膽提問,提倡"不是通過傳授知識來消滅新問題,而是通過傳授知識來引發更多的新新問題。"例如,學生對"洗茶具"、"擦皮鞋"、"燒開水的學問"、"洗頭發"等傳統方法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時,教師要用鼓勵性的言語激發誘導,調動他們發表意見的積極性,非凡是學生回答的答案不合情理時,就不能用"不對"、"太差"之類的話語扼殺學生的喜好和動機,而要用勉勵性的言語婉轉地說出"不對"之類的話,鼓勵學生勇于發問,表揚他們的點滴思維成果,以引起探求結果的喜好,挖掘創新的潛力。
三、發想象鼓勵標新立異
愛因斯坦認為"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著一切,推動進步,而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創造離不開想象,創新必須以想象為基礎。只有豐富學生的想象,學生的創新能力才能得到較好地發展。在小學生勞教學過程中,應重視對學生進行敢于想象,敢于創新,敢于打破常規的練習,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如在進行《縫制小布袋》一課的教學時,我并沒有千篇一律地讓學生依照一種樣子做,于是學生充分發揮想象,有的同學給小布袋鑲上了漂亮的花邊,有的同學把小布袋做成了簡單的幾何外形,有的同學給小布袋做了一個小內袋,還有的同學給小布袋貼上了可愛的卡通。學生做出來的布袋有大有小,千姿百態,各有各的特征,都有可取之處。這樣,學生通過想象,創造出了比范例更實用,更美觀的布袋。又如在教學《水果拼盤》一文時,在學生做好一只"水果拼盤"時教師要進行多角度的引導,先拿出不同外形的圖片(如摘要:帆船、拱形橋、金魚戲球等)讓學生從外形的角度去想象,去動手做做。再讓學生從色彩的角度去想象,去試試做做,找出色彩搭配方面的最佳組合,達到最佳效果。這樣,教師為學生創設了想象的空間,讓學生從另外的角度去摸索,去探求,獲得新創舉。
四、回歸生活激勵實踐創新
美國一位聞名的教育家說過"知識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要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提高生活和勞動教學效率,不僅要立足課堂,更要面向生活,走向生活。這就要求生勞科教學構造知識教學圈,把學生的課外、校外生活提高到生勞課堂教學的高度來規劃,組建一條由"課堂--校園--家庭--社會--課堂"構成的練習"驛道",按照"課中學--課中練--生活用"的能力練習直線系列,發揮多方面的優勢,互補共存,在生活實踐中求得創新能力的發展。譬如在教學《商品包裝上的標志》時,教師在課堂上首先要讓學生了解商品包裝標志的簡單常識摘要:熟悉注冊商標,明白注冊商標的功能;熟悉食品包裝標志,會看食品包裝上的生產日期和保質期;明白用品包裝標志的意思。其次可以讓學生到生活中找一找各種標志,想想他們所代表的意思,進一步鞏固所學的知識,使所學知識實踐化。最后回歸課堂,讓學生談談熟悉商標的意思對生活有什么幫助。這樣做到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使學生的知識活化,實踐創新。
五、體驗成功引發再度創新
創新是個永無止境的大課題。教師要引發學生的再度創新,就要讓學生體驗前一階段創新成果的愉悅感,總結經驗,多鼓勵、多引導他們從多角度去思索,以求獲得新一輪的創新。譬如,在教《水果拼盤》中,當學生在實踐中拼出模擬性的"鯉魚爭珠"時,教師就可把他的作品展示給學生看,在同學的嘖嘖贊嘆聲中體驗成功的愉悅。然后教師可從另外一個角度去啟發他,把當前的愉悅感轉化為以求再度創新的動力,產生新的創新立點。
現代教育要求我們必須熟悉到摘要:"孩子不是待裝的瓶,而是待燃的火"。作為現代教育組成部分的生活和勞動教育,加強創造思維的教育,積極開展創造性的實踐活動,學生這種心理上的收獲和思維上的預備,正是培養二十一世紀生力軍所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