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自我教育的定位和優化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積極心理學引入自我教育實踐之意義
積極心理學作為上世紀末興起的全新的心理學觀點和研究取向,為自我教育提供了一個新的思維向度:必須讓人們從積極的角度對待問題的發生和自身的不足,從而既解決問題又激發自身潛能。它“不滿于傳統心理學過分關注人類消極方面的狀況,注重研究積極體驗、積極人格、積極的社會制度”,摒棄長期以來心理學主要針對心理障礙、問題、痛苦、困惑等消極心理狀態進行治療的模式,提倡人們在對待身邊的人和事時可以多從積極的視角看待,包括個體的心理現象(或者心理問題)和遭遇的社會現象。一改以往心理學從消極方面觀察對象、尋找心理問題及其解決的途徑、方法的思路,轉而從積極的角度,強調開發人的心智,實現激發個體自身已有的積極特質或者潛在的積極力量的目的,讓人們發現優點、發揚優點,也就成了目前積極心理學的重要意圖。積極心理學認為,快樂的人在生活、學習的各個方面更會出色、名列前茅,在學校和工作崗位中會更加容易成功,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積極的情緒狀態可以激發人們靈活的創造力和豐富的想象能力,它在告知人們愉悅、幸福、積極的思想、性格的力量、價值等概念的現實意義后,鼓勵并幫助人們去追求這些美好的事物和品質。它提示人們要善于發現、發展自己最有價值的地方,并且充分開發自己的潛力去利用、完善這些能力、天分去追求更美好的東西——同樣包括幫助別人以及造福整個社會。“積極心理學的任務是提供它所研究現象的最客觀事實,從而使得人們和社會在每一天都能夠做出充分的決定,去追求合適條件下的合理目標。并不是所有有關新聞都值得歡呼,但能夠提供關于美好生活前景的信息就都是有價值的。”積極心理學還更多地關注不同的文化社會中,在既定的社會層面上有助于營造美好生活的各種特質。積極心理學還強調要形成人的積極觀念。積極觀念的人與消極觀念的人相比,在遵守社會道德、法律制度方面有更好的表現,在應對壓力、困難時前者具有更為明顯的社會適應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在具有積極觀念的人身上體現出的積極品質其實存在于每個人身上,它們好比是藏在體內的源泉,積極心理學理論的作用就是將潛在的源泉開發出來,喚醒每個人的優質潛力。
二、積極心理學視角下自我教育的運行機制
自我教育作為人的主體性活動之一,其發生機制的作用在于了解自我教育是如何產生、如何作為動力因素推動人的活動。將積極心理學理論與自我教育進行有效結合,還可以尋找到自我教育的目標、主題和實踐路向。自我教育方法的運用離不開自我意識的發展,自我意識即是自我教育產生的心理機制。在心理學上,自我意識是指對自己身心活動的覺察,即自己對自己的認識,具體包括認識自己的生理狀況、心理特征以及自己與外部的關系。自我意識是人和現實世界之間關系的反映結果。“自我意識,即主體的自我認識、自我評價、自我監督、自我調適等方面越發展,自我教育越自覺。”在自我教育過程中,自我意識可以將個體自身與現實生活進行參照和對比,引導個體,實現理想我和現實我的有效轉化;自我意識從產生到顯現效果就是個體實際活動的思維主導和行動依據,也是自我教育成敗的主要因素;自我意識的有益激勵可以促進個體自我實現的良性循環。積極心理學提倡的幸福、愉悅、價值、積極的人際關系都是從個體心理角度出發,引導個體形成積極情感和積極情緒。積極心理學認為,通過六種潛在過程的遞進,可以形成健康的心理環境:“自我接納——對現實的準確感知——自主性(從容的應對社會壓力)——對環境的掌控能力——成長、發展、成熟——人格統一完整。”基于這六種進程,個體在對心理把握能力和自持能力方面會有一定的提高和進步,個體在自我反省、外界幫助的過程中,保持一種愉悅的心情,對于自我教育的效果也是大有裨益的。積極心理學理論對自我教育的理論貢獻還在于,它為自我教育確立了一個“心理—社會”運行機制。在克里斯托弗•彼得森那里,積極心理學的理論框架主要包括三個層次:一是積極的主觀體驗,包括幸福、愉悅、感激、成就;二是積極的個人特質,包括個性力量、天分、興趣、價值;三是積極的機構,包括家庭、學校、商業機構、社區和社會。其中,“積極機構可以促進積極特質的發展和體現,進而促進積極主觀體驗的產生”。而在馬丁•塞利格曼那里,積極心理學的三大基石是:“第一是研究積極情緒;第二是研究積極特質,其中最主要的是優勢和美德,當然能力也很重要,如智慧和運動技能等;第三是研究積極組織系統,例如民主的社會、團結的家庭以及言論自由等,這些是美德的保障條件,美德進而又能增強積極的情緒體驗。”兩位學者都在關注心理要素、心理過程的同時,特別強調了積極的機構或組織系統對于人生發展的重要意義。
三、積極人格的塑造:自我教育的新目標
教育的最終目的在一定意義上是培養人的健全人格,自我教育對于受教育者人格的影響就顯得尤為深入和典型。筆者認為,在積極心理學視角下,自我教育的目標就在于,讓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呈現出個性中的共性,即不同個性的人均有共同的積極、健康的人格。人格是由性格、氣質和能力等組合成的復雜的人性特征,與人的成長經歷、生活經驗和受教育程度也有密不可分的關系。
第一,性格是表現在人對現實的態度和相應的行為方式中的比較穩定的、具有核心意義的個性心理特征,是一種與社會關系最密切的人格特征。性格包含有眾多社會道德層面的意義和內容,一方面因為性格反映的是一個人對于周圍世界事務和人際關系的態度,另一方面由性格產生的態度會顯現在此人的行為舉止中,在交流和交往的過程中對他人產生影響。積極心理學對性格的態度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情緒特征和性格的意志特征都給予了充分關注,因為它們對于構成一個人的幸福感、個性的力量和價值等方面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積極人格的塑造離不開積極性格的后天培養。
第二,氣質是人在認識、情感、言語、行動中,心理活動發生時力量的強弱、變化的快慢和均衡程度等穩定的動力特征。雖然氣質不能決定一個人的行為舉止,但是它卻是構成人們品質的基礎。與性格相比它是居于從屬地位的,但氣質可以比性格更容易被外界識別,“腹有詩書氣自華”,通過氣質的培養可以對人格的魅力進行有效的提升。
第三,能力是人在任務或者情境中表現出來的行為技巧,它的體現主要是指通過實踐活動的印證,在具體事物的活動中一個人智力、知識和技能的調動和運用效果。能力的強弱、高低也是現代人適應社會、體現個體價值的重要因素。基于性格、氣質和能力對于組成人格的重要性,教育在塑造性格、培養氣質和鍛煉能力等方面尤為關鍵。積極心理學中對于積極人格的塑造較為明顯地體現在“個性的力量”。首先,積極人格可以塑造受教育者,培養出思想開放、堅持、熱情、正直等優質的性格因素。開放的思想可以實現個體全面透徹地思考問題,尋找問題發生的根源;根據客觀事實做出判斷,并調整自己的思想;對論據的把握追求充分、公平。堅持,即要求人們學會善始善終;在艱難險阻中也堅持完成自己的行動;對成果保持充分的愉悅感。熱情就是教會人們充滿激情和力量地去追求生活;做事情不半途而廢或心不在焉,時刻保持生機和活力。正直就是要求人們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個人,不過分強調個人的感受,忽視他人的情緒關照。其次,積極的人格塑造可以培養人們在面對困境時擁有審慎、謙卑、自我調節的能力。在當前社會中,很多人抗挫力普遍較弱,積極人格的塑造就是教會人們在面對學校、社會等環境中的困難、迷惘時不要迷途,通過自我調節來調節自己的感受和行為;遵守紀律,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情緒。審慎地思考面臨的情境,學會慎重地做出選擇,獲得成績時也不要過分表現自己。這些人格因素的培養看似簡單,但是對于人們的實際的交往、生活具有不可忽視的價值。
四、積極教育環境中的積極教育:自我教育過程的完善化
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自我教育提倡積極教育,這種積極的自我教育還需要在積極的教育環境中運行,這構成了自我教育的外部促進機制,可見自我教育過程的完善化離不開教育環境的凈化和提升。人的思想品德和人格素養是在一定的環境里形成和發展的,自我教育也是在一定的環境中開展和進行的。環境的塑造是自我教育過程完善化的重要內容。環境的優良對于自我教育效果的好壞有重要的影響。馬克思主義認為,“環境的改變和人的互動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為變革的實踐。”這意味著,一方面,人和環境之間的作用是可以相互轉化的,人具有主觀能動性,可以通過實踐改變環境、創造新環境。另一方面,社會環境制約著人的發展,社會環境的變遷和風俗倫理的轉化會深刻影響人的道德觀念。另外,教育環境是社會活動的產物,教育環境中包含的社會性要素對教育環境的發生和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探討積極教育環境的意義一方面有益于優化育人環境,實現自我教育與社會各個環境因素的良性互動,另一方面有益于自我教育實效的加強。自我教育的環境實際上是一種微觀的教育環境,無論是以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為核心的宏觀環境,還是在以學校、家庭、社區為中心的中觀環境,它們產生的影響要想能夠和個體自身相融合,都需要個體本身經過認知、接納、學習后運用和實踐。可以說,每個個體都有屬于自己一套體系的微觀自我教育環境。積極心理學對于這部分內容的改造就是調動個體個性中的共性,尋找個性微觀自我教育環境的共性,即建設環境中積極的部分。積極的教育環境既包括校園建設、教育者隊伍建設,還包括受教育者所處的心理環境。不過,其中心理環境的意義更為重大。
心理環境的健康、積極與否將直接影響自我教育接受程度的高低和效果是否持久。心理環境是自我教育的初始產生環境,它影響著自我教育的發生;對于外部機制塑造出的自我教育,個體的心理環境對其產生的效果有重要的接納、吸收作用,一個已經對外界建立起心理防御的個體是難以輕易接納其他觀點和建議的。塑造積極的心理環境對于幫助個體吸收外在自我教育的效果十分重要,對于個體自身自我教育的發生、發展起著基礎性作用。積極的組織系統也是積極的教育環境的重要載體。在積極心理學中,學校、家庭、社區,乃至宗教都是從屬于“授權機構”。對于這類授權機構的特質,克里斯托弗•彼得森指出:“關于機構水平的特質,我的意思是指整個集體在道德層面的特征,而不僅僅是其個體成員特征的簡單組合或匯總。”授權機構的美德一方面在于自身發展的成功,另一方面它們更大的成就應該來自于身處機構中的個體的美德的塑造。具體地說,在家庭教育環境中,不同的教養方式對于兒童今后的社會性發展起到重要的影響作用。在獨裁型父母、權威型父母和縱容型父母三種不同類型家庭環境中,兒童會收獲不同的性格、氣質和能力;在學校教育環境中,良好的學校教育可以將學生塑造成明確終身學習目標的人,這樣的學校“首先提供給學生感到安全的環境,通過明確指導使學生成為富有愛心、有責任感并最終成為建設性的社會成員”。只有在積極的組織系統中,才能保持積極的教育環境,才會有真正支持積極人格發育的自我教育。
五、結語
積極的教育環境的塑造還包含物質條件的完善,比如優美、安全的校園環境建設,比如積極的校園文化,以及教育工作者們崇高的職業道德和專業的學術建設。這些都會從外在和內在兩個方面影響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它一方面通過環境熏陶人的精神氣質,通過教育者的關愛和引導培養教育對象的學習能力、生活能力,在這一過程中,教育者對于教育對象的價值首先在于其引導、幫助和參考的作用,而另一方面,這還要求受教育者發育自主性去觀察、去領悟,而不是一味地跟在老師身后行走,缺乏自主思考能力。這樣的自我教育才是研究者的理論追求,也才能達到自我教育的積極目標。
作者:吳迪戴銳單位:河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