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職教云平臺下的網絡技術教學改革實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本文針對當前高職教育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需求和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的特點,提出了利用職教云平臺進行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程混合教學改革的實踐。本文分析了當前高職院校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提出了針對該課程的混合教學改革實踐。實踐證明:基于在線教學平臺的混合教學改革,比傳統教學模式更具優勢,增強了師生的有效溝通,幫助教師更有針對性地解答學生問題;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升了學生的滿意度。
關鍵詞:職教云平臺;混合教學;計算機網絡技術
引言
在“互聯網+”時代,教育部積極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度融合,以學生個性化需求為出發點,實現教學理念、思想方法和教學手段的創新。利用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改革模式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其進行自主學習,這種模式為高職教學改革提出新思路。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程作為高職計算機相關專業普遍開設的重要專業基礎課程,具有課程覆蓋面廣、教學難度高、教學交互性強、對后續課程影響大等特點。課程面向的是計算機專業類的學生,對新的信息技術教學方法和手段接納意愿較強,適合開展信息化教學改革課程。
1職教云平臺
隨著教育技術的飛速發展,智慧職教云、超星學習通、藍墨云等諸多線上教育平臺推廣應用到高校教學中。面對以上線上教育平臺,本文選取智慧職教云平臺,該平臺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主辦的數字化學習中心,是一個集教學資源共享和在線教學服務于一體的平臺,該平臺支持學生自主學習、教師翻轉課堂等教學創新實踐。教師利用該平臺根據課程規劃和設計,建立課程資源庫并上傳課程資源,學生可以在平臺上在線學習、作業、實訓、考試,教師與學生教與學的活動,在平臺上都能得到及時的反饋,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優化。混合教學采用的是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線上利用職教云平臺,建立適合于學生自主學習的課程資源,主要包括大量的微視頻、課程動畫等輔助教學手段;線下采用面對面教學,課程中的過程演示、原理推導和練習需要和學生現場交互。高職院校大學生差異化日漸明顯,需要進行個性化、分層教學改革,因此提出基于職教云平臺的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程混合教學改革。
2計算機網絡技術教學存在問題
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程采用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在理論課教學中,主要涉及OSI參考模型、TCP/IP協議等大量抽象的概念、協議,這些抽象的理論知識對學生來說很難理解,特別是協議工作過程以及之間的相互關系。需要通過淺顯易懂的微視頻或小動畫把這些抽象的協議具體的工作過程做到一目了然,有助于學生對抽象理論的理解并迅速掌握應用到實踐中。在實踐教學中,教師授課中過于依賴虛擬實驗,例如對交換機路由器的配置中,采用CiscoPacketTracer模擬各種配置實驗,但是有的模擬實驗和真實網絡設備配置還是有差別的,可能會導致學生對模擬實驗配置掌握很熟練,但是當真實設備配置出現故障時,卻不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針對存在的問題,需要研究如何采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對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教學尋求行而有效的改革,從而對學生創新能力的鍛煉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因此本文提出基于職教云平臺的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程混合教學改革實踐,為高校教學改革提供了新方向。
3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程混合教學改革實踐
在國家大力推行高職教育的背景下,很多高職院校的計算機類專業招生異常火爆,招生人數逐年增加。為了適應高職教育的學情變化,更好地培養學生創新創造能力,根據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程特點和學生學情分析,對課程教學模式進行了重新設計與建設,具體的混合課程改革實踐主要包括如圖1所示的改革流程。
3.1課程規劃
通過邀請企業專家、技術人員共同研討,在專業指導委員會共同參與下,分析研討計算機類專業典型工作任務以及所需的職業能力和素質要求,構建基于工作過程的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程的學習目標,主要學習計算機網絡技術、體系結構、協議和標準、安裝和調試網絡設備、安裝配置和管理網絡操作系統和網絡應用軟件等。確定了教學目標后,采用“線上”+“線下”的混合教學模式,進行教學任務和進度的設計,并確定課程的考核方式為“線上”網絡考試+“線下”實務考試。
3.2課程設計
根據課程設計思路,在行業企業專家共同商討下,設計出課程以組建“中小型企業網絡”項目載體,按照工作過程,將項目載體分解成6個子項目,每個子項目又分成若干個技能訓練任務,從而設計出課程的單元設計,具體單元如表1所示。
3.3課程建設
河源技術學院組建了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程組,開發了課程資源。混合教學改革的重點是將課程中的重難點進行趣味化、動態化,因此課程組對視頻和動畫資源進行了開發。教學團隊分工協作,將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程學習資源和拓展資源進行分類整理上線,截至2017年底,包括PPT微課課件36個、微課視頻90個、課程動畫15個、任務單卡21個、實訓內容文檔21個、網絡考試題庫500道(包括單選題、判斷題)、實務考試題庫50套和標準答案50套。
3.4課程實施
課程實施主要體現在“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具體實施過程選取單元四中的任務4-2交換機VLAN配置為例,利用“線下”虛擬實訓平臺和“線上”真實設備配置相結合,展開課程實施過程,如表2所示。課前,課程組教師通過職教云平臺推送課程通知,并PPT、小動畫、微視頻、測試題目、任務單等。課下,學生通過手機APP或電腦登錄職教云平臺,通過觀看微視頻、小動畫、PPT等課程資源進行自主學習,并在CiscoPacketTracer模擬器上利用所學知識和技能完成任務單和測試題目。學生將自主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提交至課程互動交流區,教師及時登錄職教云查看學生學習進度、交流互動等反饋信息。課中,該課程的線下學習在網絡實訓室開展。上課前,學生登錄職教云平臺進行手勢簽到。首先,教師對于學生測試題目中錯誤率較高的題目進行集中講解,對學生遇到的問題進行頭腦風暴解答;第二,教師通過動畫引入企業環境,提出任務需求,引發學生思考;第三,教師布置課堂任務、任務單卡;學生小組討論重點,利用真實設備組建網絡拓撲環境,配置VLAN;第四,教師隨機抽取小組演示任務結果,小組間互相點評;第五,教師點評并進行重難點拓展,將知識內化提升。課后,教師批改學生提交的任務單卡,檢驗學生是否鞏固重難點。學生對該次課程進行分析和總結,并完成課后評價,教師及時查看學生評價,并對教學內容進一步優化。
4實施多維度課程評價
根據學生簽到情況、課程視頻觀看情況、測驗成績、訪問次數、討論參與情況、作業批改情況等多個要素設置課程平時成績的評定模式,計算方法向學生全部公開。學生在參加教學活動時,教師根據學生表現情況進行系統評分,學生可以隨時隨地查看本人的平時成績變化情況,提高了學生使用在線課程的積極性。
5計算機網絡及時課程改革卓有成效
新的教學改革實施后,混合教學模式不僅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還提供了智能化的學習平臺,拓展了學生的學習時間和空間。該課程教學改革效果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5.1學生對課程改革的滿意度調查
利用線上和線下的混合教學改革模式,學生隨時隨地拿出手機進行學習。通過課前學生的課件訪問、學習進度,反映出學生學習興趣得到明顯提升。調查發現學生的出勤率和滿意度調查與改革前相比均有明顯提升,如圖2所示。
5.2學生成績課程教學改革成效
在計算機網絡技術混合教學改革下,學生在理論知識、實操技能及信息化素質等方面都完成了培養目標。特別是學生利用線上資源進行學習,從平均實訓成績可以看到得到大幅提升,說明部分學生確實進行了認真的課前預習和學習,期末評價成績也得到很大的提升,獲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如圖3所示。
6結論
基于職教云平臺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程混合教學改革,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了學生的出勤率和滿意度,也更加注重了學習的過程。當然,在混合教學改革實踐過程中,也會出現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1)教師在課程設計的過程中,需要對教學資源進行重構并保持實時更新。(2)多維度評價體系需要滲透到課前、課中和課后的每一個環節,更加全面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
參考文獻:
[1]吉潔,王屹.基于職教云平臺的SPOC教學評價——以《飯店餐飲服務與管理》為例[J].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18(1):39-43.
[2]馮玉婷,史君華.基于SPOC的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改革實踐[J].計算機教育,2019(4):8-12.
[3]曾海,尚鮮連,朱敏.基于SPOC平臺的“數據結構”課程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改革[J].蘇州市職業大學學報,2019,30(2):83-88.
[4]黃林國.計算機網絡技術項目化教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7.
[5]王曉芳,崔軍.基于職教云平臺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J].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2018(13):124-125.
作者:王艷萍 單位:河源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