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文化哲學下高校人文素養教育反思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加強高職院校人文素養教育,已經越來越成為高職教育內涵式發展的重要路徑之一。目前,人文素養教育已經受到高職教育者的普遍關注,對于人文素養教育的反思也從未停止。本文試圖從文化哲學角度給予高職院校人文素養教育全新的理解,在審視現存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可行性對策。
關鍵詞:文化哲學;高職;人文素養;反思
在《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明確提到了“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科學合理設置課程,將職業道德、人文素養教育貫穿培養全過程”,確定了人文素養教育在高職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尤其在當今技術大發展、大變革的時代,對于個人來說,勞動者只有技術技能是不足以支撐一個人的發展的,而對于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而言,更是無法實現技術創新的理想目標。“社會主義強國”和“中國夢”的實現需要千千萬萬勞動者的付出和奉獻。高職院校作為培養社會主義勞動技能人才的搖籃,不僅要培養出技能精湛的技術人員,更要培養出具有高素質的全面發展的技能人才。毋庸置疑,高職院校從未缺席對人文素養的教育,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當前在高職教育重點傾斜于技術技能培養的過程中,人文素養教育多數情況下還處在“教育不系統、內容不豐富、活動不設計、實施不到位”的狀況,迫切需要一種新的視角開闊視野、拓展思路,為高職院校的職業教育注入一股新的源泉和力量。人文素養教育說到底就是文化教育,是一種對生命的解讀和反思的教育。學者李二和在其著作《舟的起源》中指出“文化是生命衍生的具有人文意味或生命意味的現象”,“在關于文化的各種界定中,對于文化哲學的建構最有價值的文化概念是關于生存方式或者生存模式的理解”[1],而“文化育人的本質就在于以人類文化的正向價值為導引,教化人走向道德、理性、真善美,從而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追求”[2],文化哲學是“通過對文化的透視和把握進而以此為基點和視野,對人類的自身生存及其生存的世界做出新的理解的哲學觀念”,它是“把關注的重心指向人的現實生存,力求給人的生存活動提供智慧和現實關懷”[3],因此文化哲學無疑是為人文素養教育提供新視角的最佳“棱鏡”。
一、文化哲學視域下審視高職院校人文素養教育的重要意義
1.從受教育者的現實性出發,實現教育的最終目的。當前的絕大多數高職院校所采取的選拔制度還是本科錄取淘汰制,即使有些院校擁有了單獨招生的資格,但招生比例少且大部分學生因為無法考取本科院校退而求其次地選擇了高職教育。因此,高職學生整體依然走不出以下特點:高考分數不理想、學習能力不理想、知識儲備較少、人文素養不高,加之高職學生的農村生源占多數,學生整體的視野和見識稍差。如果說對一個人技術技能的提升是高職教育以就業為導向的目標教育的終點,那么對一個人人文素養的涵養提升則是高職教育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最終目的的終身教育起點,兩者缺一不可。教育過程如果離開了現實性,抽象地理解受教育者,那么人文素養教育必將成為職業教育的“擺設”,毫無教育意義可談,更是背離了人的全面發展的最終教育目的。因此,高職的人文教育必須要回歸受教育者的現實性,回歸受教育者的生活活動和生活世界。2.從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出發,實現教育的本質價值。人文素養教育不僅是教育實踐活動,更是一種社會實踐、歷史實踐。這就要求我們在實踐過程中重視教育主體和教育客體,不僅要從教育者的方面,積極探索被我們“改造”的作為客體的受教育者的問題,以提高教育效果,更要從受教育者自身入手,塑造其“改造”的作為客體的自我的審美和反思,形成對自我存在“意義”的意識。在文化哲學視域下,人的生命活動是歷史性結果,是人的文化創造的具有主體性意愿的結果,是“使自己的生命活動本身變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識的對象”[4],在此視域下,人文素養教育要幫助受教育者從“意義”的視角去審視自己,確定“我”的存在,從而明確自我價值,構建自我價值。
二、文化哲學視域下當前高職院校人文素養教育存在的問題
1.在課堂教育過程中,教育者對受教育者的主體自我意識的建立缺乏喚醒力。“主體的自我意識是人自覺到‘我’的存在與價值的意識,是確認和肯定‘我’的自主性、自為性和自律性的意識,是以‘意義’的尺度去反思和評價‘我’的存在價值的意識”[5],也就是說,一個人自我意識的建立,是實現其自我發展的充分必要條件。受教育者自我意識的建立需要教育者具備強大的“喚醒功力”,需要用嚴謹的邏輯、風趣的語言、寬廣的視野、廣博的知識,給予學生醍醐灌頂的教育。現實中,由于人文素養教育課程設置缺乏系統性,導致教育課程科目上的單一及課程形式的單調,教育過程常常是“道理+實例”,教育效果往往是“灌輸+考試”,教育者的“喚醒功力”大打折扣。
2.在教育活動過程中,教育者對受教育者的熱情參與和內化接受缺乏掌控力。除了課堂教育外,教育者們也逐漸認識到開展第二課堂對于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于是,開展多種多樣的學生活動成為了提升人文素養涵養的重要途徑。院校級的或是系部級的文體活動、文化沙龍和講堂講座等紛紛登場,教育者們往往秉持著“占據時間便是占據思想”的理念,使學生的課余時間看似被活動填充得豐富、充實,其實質是活動后留下的教育痕跡并不深刻,多數情況下都隨著時間而飄散了,無法對學生思想進行改變。本應該在活動后進行教育的延伸,包括教育者對目標、過程、效果的思考,對受教育者接受度、認可度進行的調查,都由于教育者缺乏掌控力,使得上述的思考和調查無人問津,以致人文素養教育在活動結束后便徹底停止。3.在生活教育過程中,教育者對受教育者的生活智慧的建立缺乏指導力。馬克思的名言告訴我們“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我們的受教育者也是生活在世界中實實在在的個體,在其生活的世界中,必然會遇到理想與現實的矛盾、自我與他人的矛盾等,必然會遇到職業發展方向、個人成長路徑的選擇性困惑。在當前的人文素養教育中,注重集體導向而忽視個性化指導、注重人文熏陶而忽視實踐困惑指導,使得受教育者在面對困難或選擇時依然一頭霧水,不知所措。誠然,人文素養教育并非是解決受教育者面對所有困難的“萬能鑰匙”、“神方神藥”,但人文素養的提升會給予學生撥云見日的思維能力和舉目遠眺的意義追問,而這些都應該是教育者在生活教育過程中對受教育者進行指導所擁有的能力。
三、文化哲學視域下加強高職院校人文素養教育的思考對策
1.推進人文素養教育的系統性設置,提升教育者的教育藝術水平。首先,高職院校要充分認識到人文素養教育系統性設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深入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的文件精神,這樣才能形成重視到位、設置到位、資金到位、實施到位、支持到位的教育合力氛圍,使每位教育者都成為人文素養教育隊伍的一員,用自己的行動,隨時隨地感染受教育者。其次,要豐富人文素養教育涵蓋的內容,要將文學、哲學、歷史等人文學科都納入進來,將豐富多彩的文化產品引入校園,中國的戲曲和外國的歌劇唱響了高雅藝術的洗禮,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文藝復興講述了優秀文化的淵源,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開啟了文化審美的鑒賞。要結合高職學生的身心特點,做到教育模塊的清晰區分,即將文學、哲學、歷史等內容細化并歸類,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進行不同模塊的重點教育。教育路徑的實施明確,即熏陶、涵養的教育目的不僅僅需要在第一課堂完成,還需要第二課堂的輔助以增強教育效果;教育載體的利用鮮明,即教育者慷慨激昂的演講、互聯網即時互動的平臺、學生喜歡駐足的各大APP軟件等載體的利用。最后,高職院校要加強對人文素養教育者隊伍的建設,要通過多種方式鼓勵全院精通人文、善講人文、思考人文的教育管理工作者加入隊伍中,在教育者間組織廣泛的人文交流活動,共同提升人文教育者的教育水平。
2.加強人文素養教育第二課堂的設計與管理,提升活動的實效性。一方面,要在教育者方面加強人文素養第二課堂的設計與管理,重點抓活動的“兩頭”,即開始的設計和結束的總結,要針對第一課堂的內容和目的有針對性地開展第二課堂,達到教育課堂有延伸、教育效果有體現、教育實踐有平臺的目的。要對第二課堂的所有活動精準分類,做到與第一課堂的優勢互補,將活動的設計做在前、將活動的定位設在先,必要時結合對學生的調研開展活動,給人文素養教育的實踐活動以明確的實施方案。在活動結束后,要及時對活動進行總結,以座談和問卷調查的形式來獲知活動的效果,對活動進行效果評估,制定出人文素養教育活動的評估標準和評估細則,通過評估將活動做實、做細,真正實現教育效果,從而告別活動設計心血來潮、活動實施敷衍了事、活動結果不管不問的現狀。另一方面,對受教育來說,要提高其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利用網絡平臺增加學生參與的活躍度,可以利用網絡積分和微信打卡的形式鼓勵學生每學期至少參與三次以上的人文素養活動,并將參與后的教育收獲通過學生個人作品展示的形式進行體現,形成有特色的人文素養教育展示園地和良好的人文氛圍,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地二次教育。
3.加強人文素養教育與職業技能教育的匹配,實施高素質技能人才教育。由于高職院校還是以培養學生技術技能為最終導向,因此,高職教育的人文素養教育不能離開高職教育的專業性說“單口相聲”,要將人文素養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相匹配,在專業教育中找到人文素養教育的落腳點。首先,在人文素養教育中找到提升學生職業道德的關鍵點,將其反復滲透到人文素養教育的各個模塊中,通過文學、藝術等方面的熏陶,培養學生擁有高尚的職業道德,形成自律性。通過開展生命教育,讓學生意識到生命活動的可貴性和價值性,學會珍惜生命,更要善待他人;通過開展哲學教育,讓學生懂得辯證地看待現實世界,從而處理好人與自己、人與他人的關系。通過開展歷史教育,讓學生擁有“透視”的眼睛,在歷史的長河里了解個體生命的有限性及對生命的意義和價值追求的無限性,滌蕩學生的靈魂。其次,在生活文化中找到人文素養教育的關鍵點。人是文化的人,是被文化打上烙印的個體,個體以自己獨特的文化方式去把握世界,形成了不同的現實解讀。通過人文素養的涵養教育,使學生學會在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中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超越,在存在與需要的關系中審視自我,反省自我,創造自我。最后,在專業發展方向中找到人文素養教育的關鍵點。要幫助學生樹立技術技能職業的自信心和榮譽感,找到個人的自我價值并指導其明確成長路徑。在未來的職業工作中不會因為不同職業的對比而迷失方向,不會因為工作的單調性和重復性而失去職業興趣,不會因為工作價值的平凡而降低對自我的要求。教育者要通過人文素養教育幫助學生過濾掉技術技能工作者比理論工作者差的觀念,蒸發掉職業發展中產生負效應的理念,向學生傳遞“工匠精神”,幫助學生在人生發展、職業成長中找到內生動力,實現個人價值與職業價值的統一。
參考文獻:
[1]衣俊卿.文化哲學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11.
[2]陳秋明.文化育人的獨特價值[N].光明日報,2017-01-19(14).
[3]陳樹林.文化哲學: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新視野[J].理論探討,2007,(5):4.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6.
[5]孫正聿.哲學修養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94.
作者:王藝涵 單位:遼寧醫藥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