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精神文明學的哲學基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有了人類,就開始有了人類文明。人類文明是人類實踐活動的結晶,是人類創造活動的積淀。任何人類文明都是發生的,都是人類自覺的發生事件,都是人類有目的的發生活動。要研究人類文明的實質,就一定要考察人類文明的發生,既要考察人類文明的一般發生機理,更要進一步考察人類不同文明的個別發生機理。精神文明學研究十分重要的任務,就是要對精神文明進行哲學發生學的研究,展現精神文明的過程性質和歷史特征;就是要考察人類社會主體精神的發生機理和發展機制,展現人類社會主體精神的現實“生長點”,避免人類社會主體精神的可能“死亡點”。從主體方面來看,精神文明發生分為個體發生、群體發生和社會發生三個方面。這三個方面的主體在理論上存在著邏輯上的重疊和包含關系,在實踐中也存在著從屬和交叉的關系,但是,它們之間并不能相互代替,不能非此即彼。精神文明學所要研究的人類精神文明發生,就是要對這三類主體的精神文明發生進行總體性和一般性的研究,就是要對人類的精神文明發生進行最一般的抽象。從性質上來看,精神文明發生分為原發性發生、繼發性發生、整合性發生等。原發性發生是從無到有,是實質性的變化。繼發性發生是從有到有,是有的繼續和拓展。綜合性發生是包含有與無的復雜性發生,并不是單純的從無到有或從有到有,不是直線式的發展,而是立體的、綜合的、波動的發展,是無序與有序的復雜統一。實際上,許多精神文明現象發生都是綜合性的,都是多種因素多種力量的整合、綜合、磨合。值得注意的是:原發并不等于創新,繼發并不等于守舊,綜合并不等于折中。從歷史演進來看,精神文明發生分為早期、中期、近期、當下和未來幾個階段。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發生事件和意義,將這些事件和意義組合起來,就是精神文明演進的歷史,就是精神文明升華的過程。從整體的人類社會發展歷史來看,人類的精神文明發生經過了原始社會精神文明、奴隸社會精神文明、封建社會精神文明、資本主義社會精神文明、社會主義社會精神文明階段,最后要走向共產主義社會精神文明階段———這是當下各種精神文明活動和現象努力趨向的更高層次的精神文明發生。從區域分布來看,精神文明發生可分為東方精神文明發生與西方精神文明發生兩大部分。按照洲際劃分,又可分為亞洲精神文明發生、歐洲精神文明發生、非洲精神文明發生、美洲精神文明發生、大洋洲精神文明發生等。按照國別劃分,又可分為中國精神文明發生、美國精神文明發生、俄羅斯精神文明發生、印度精神文明發生、德國精神文明發生等。不同區域的精神文明發生當然有著各自的特點。從人群聚集來看,精神文明發生可分為城市精神文明發生、鄉村精神文明發生,單位精神文明發生、家庭精神文明發生等。根據不同的視角,可以對精神文明的發生進行多方面、多學科的研究。但這些研究的最終目的,都是要更加深刻地理解精神文明與社會歷史相結合的“發生點”,精神文明的“生長點”,從而為現實的精神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現象呈現,提供正確的觀念指導和科學的方法指引。
二、精神文明學的哲學形態學基礎
精神文明的現象發生總要通過一定的形態相對穩定下來,從而對人們的現實生活和社會實踐產生實質性的和更廣泛的影響。現象通過形態而獲得形式,形態通過現象而現實發生,成為現實的存在,成為影響現實社會生活的現實因素。意識的社會形態,是以社會的形態而存在的意識,是社會精神文明的現實形態。世界的多樣性,決定了意識社會形態的多樣性;同時,意識的社會形態多樣性也體現了世界的多樣性。一個又一個具體的意識社會形態,就成為了一個又一個具體存在的精神文明形態。隨著人類社會實踐活動的加速和加深,意識的社會形態多樣性在不斷增加,其層次性也在不斷豐富。精神文明學的重要任務,就是要對這些具體形態進行哲學的抽象,從具體形態中把握一般形態。從形式上看,精神文明形態可以分為觀念形態、物質形態和虛擬形態。觀念形態的精神文明,指的是以觀念、心理、意識等形式存在的精神文明,如哲學、科學、宗教、道德、社會風俗等。物質形態的精神文明,指的是以可感覺的聲音、圖畫、形狀、實物等形式存在的精神文明,如音樂、書籍、公園、房屋等。虛擬形態的精神文明,指的是以網絡的形式而存在的精神文明,如手機電話、網上社區、網絡聊天、網絡信息等。網絡對社會發展的影響越來越多越來越深刻,可以說,網絡正在改變一切,而網絡活動中的精神文明建設以及利用網絡來進行精神文明建設等問題,都是具有很強挑戰性的重大課題。精神文明學的研究,理所當然地要關注虛擬形態的精神文明,研究精神文明的虛擬形態。從內容上看,精神文明的形態體現在真善美三大領域。真的領域,主要的形態有教育、科學、衛生、體育、新聞出版等。善的領域,主要的形態有哲學、倫理、宗教、政治等。美的領域,主要的形態有文學、藝術等。這三個領域并不是截然分開的,其實相通,相互之間有著內在的密切聯系。無論是對真對善還是對美進行精神文明形態學的研究,都要從真善美的整體出發,離開了整體,任何真善美,都可能變成假惡丑。從主體上看,精神文明形態可分為個體精神文明形態、群體精神文明形態和社會精神文明形態三個大的方面。深入研究這三種形態的精神文明,有利于厘清不同主體在精神文明建設實踐中所應承擔的責任義務以及權力,有利于不同主體在精神文明建設實踐中相互理解支持、協調推進,有利于更多更好地發揮精神文明在人們社會生活中的積極作用。
三、精神文明學的哲學生態學基礎
事物的生態環境和條件,指的是與事物的生成和發展過程密切相關的因素。必須指出的是,相對于環境和條件來說,事物本身也是這環境和條件中的環境和條件,因為此事物只有成為其他事物的環境和條件時,其他事物才能成為此事物的環境和條件,從而成為影響此事物發生和發展的實際力量。這就是說,事物的發生和發展與它的環境和條件之間存在著交互作用,這種作用并不是單向的,而是多向的,并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多次往復的,并不是機械運作的,而是充滿了創造性的。正是在交互作用中,精神文明才發生,才發展,精神文明的價值才得到應有的實現和豐富,精神文明才成為推動社會進步與發展的現實力量,成為人的全面發展的內在因素。對精神文明的發生發展進行生態學的研究,就是要通過對影響精神文明發生發展的諸多因素進行科學的調查研究,更加清晰地把握精神文明的內部結構和外部系統聯系,把握精神文明與環境和條件之間的應有結構和系統運演,從而對現實的精神文明建設以及精神文明的未來發生發展提供應有的環境和條件支撐。從時間上看,精神文明的生態環境可以分為歷史的生態環境和現實的生態環境以及未來的生態環境三個方面。歷史的生態環境是精神文明建設的起點和基礎,如果沒有歷史可以繼承,精神文明建設就會顯得底氣不足。但歷史的生態環境要發揮現實的作用,就一定要成為現實的精神文明生態環境的因素、組成部分。而未來的生態環境則是現實生態環境的延續與拓展,未來精神文明將在什么樣的環境中發生發展,受到現實生態環境的影響。現實生態環境一頭連著歷史,一頭伸向未來。對于精神文明建設來說,歷史的、現實的與未來的生態環境的綜合,才是精神文明現實的真正的“生長點”。
從系統上看,作為文明大家庭中的一員,精神文明的發生發展離不開其它文明的協調與支持;其它文明,正是精神文明發生發展的直接生態環境。這些文明主要有六大方面。一是物質文明。物質文明是所有其它文明的物質基礎,也是其它文明綜合作用的現實結果。二是政治文明。政治文明是人類社會進入到政治生活時期的產物,是人類社會高度發展的象征,它對其它文明具有主導性的作用。三是法制文明。法制文明對其它文明起到保護和協調的作用,規范其他文明的發展方向和拓展邊界。四是人種文明。人種文明是人類其它文明的載體,也是其它文明的綜合效應。人類社會越是發展,人種文明的問題就越受到重視,從而人種也就越文明。五是生態文明。人與自然界是相互統一的整體,只有愛護自然、珍惜自然、合理科學地利用和創造自然,人類的文明才會有更多的保障。六是網絡文明。網絡正在飛速發展,改變著人們的現實生活和社會實踐結構,正在讓人類創造并享受一種嶄新的生存和發展方式。網絡創造了新的文明領域,同時,只有對網絡進行文明的創造,網絡才會同時真正成為文明的載體。網絡文明的綜合性越來越明顯,在社會文明發生發展進程中的作用也就越來越大越來越深刻。以上這六大文明,既是精神文明的現實生態環境,更是精神文明發生發展的現實力量,它們和精神文明一起組成了人類文明的“全家福”、“七子圖”。精神文明學正是通過對這七大文明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進行深入的研究,揭示精神文明發生發展的條件和機制,評介精神文明在社會協調發展進程中的積極作用,同時也說明,只有同其它文明協調發展,精神文明在社會發展進程中的積極作用才能得到應有的發揮。
四、精神文明學的哲學價值學基礎
精神文明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一面鏡子,是人類靈魂的現實展現,是人類社會進步和發展的表現、結果和進一步前進的動力,其巨大價值不言自明。歷史無數次表明,人類如何對待精神文明,如何創造精神文明,人類也就如何實現了自己的愿望,形成當下的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人類也就如何創造了自己。比如,當今社會生活中較普遍地存在著的誠信缺失問題,以及一些黨員干部理想信念不堅定,甚至沒有理想信念,精神“缺鈣”、得了“軟骨病”的問題(語),很大程度上就是淡弱、忽視精神文明建設的后果。哲學價值學的任務,是專注于事物價值的一般性研究,主要包括事物價值的構成、形成和實際生成等方面。對精神文明進行哲學價值學的研究,就是對精神文明的價值構成、形成和生成等問題進行哲學研究,包括分析評價精神文明現象、事件、人物、活動的價值,導引精神文明建設實踐活動,拓展精神文明建設實踐領域,提升精神文明建設主體的綜合素養,強化精神文明建設實踐的生活和社會功能,等等。從時效性上看,精神文明的價值分為直接價值和間接價值兩個大的方面。直接價值的作用較明顯,有時也較直觀。間接價值的作用則需要從事物發展的過程去理解,雖然它是間接的,但有時卻是更加重要的。從功能上看,精神文明的價值分為五個方面:一是認識價值。包括認識世界、認識社會、認識人自己。二是教育價值。教育社會、教育他人、教育自己,成為精神文明的傳人、使者和創造者。三是塑造價值。以精神文明以及其它文明作為方向和標準,塑造社會、塑造群體、塑造每一個社會生活中的人,不斷提高每一個公民和全社會的文明素質。四是審美價值。按照美的規律來審視人與世界的關系,來建構人與世界的關系,來指導人的創造性活動。五是服務價值。對其它文明以及整個社會的發展提供積極有效的服務。這五個方面的有機統一,就是精神文明在人類文明和社會發展中應有的和實際的價值。
從內部結構上看,精神文明的價值及其實現,離不開三個主要的因素,一是精神活動,二是精神產品,三是通過精神活動創造精神產品的人,即精神主體。首先,精神活動是人的社會性活動的主要特征,也是人與世界發生聯系的主要途徑。人的精神活動是一項十分復雜的社會性活動。在人的歷史“在愈來愈大的程度上成為全世界的歷史”③的轉變過程中,人的精神活動的價值越來越大。其次,精神產品是人的創造性活動的結果,是以物質和虛擬形態存在的人的精神活動,是凝固了的人的精神活動。以物質形態存在的精神產品,主要有書籍、報刊、音像作品等;以虛擬形態存在的精神產品,主要指的是存在于網絡空間中的精神產品,如網絡游戲、虛擬實踐、網絡信息等。值得注意的是,網絡形態精神產品正有部分替代物質形態精神產品的態勢。再次,精神主體是精神文明的實施者、實現者、創造者,也是受益者、欣賞者。精神主體的狀況直接決定著精神活動和精神生產及其產品的狀況,因此,精神主體的價值也就決定著精神活動和精神生產及其產品的價值。有什么樣的精神主體,就會有什么樣的精神活動和精神生產及其產品。精神活動、精神生產及其產品和精神主體的統一,就構成了精神文明的內在價值。或者說,這三者的結合,就是精神文明價值的內在結構。學術活動是精神活動和生產的重要內容,也是文化活動的核心。人們在學術活動和學術成果中所體現出來的一種精神動力和精神感召力,就是學術精神。“在學術活動中,它體現為人們獻身學術、不懈追求真理的高貴品質;在學術成果中,它體現為人們改造自然、社會和人自身,努力趨于真善美的價值指向。”
④精神文明學,就是要通過對精神活動和精神生產及其產品和精神主體進行研究,確定精神文明在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的歷史進程中的極端重要作用,在諸多文明結構中的應有位置和價值,為社會的健康、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創造性的思路和富有實效性的對策。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歷史新時期,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加強精神文明學理論研究,具有更加極其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2014年2月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融入各種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之中。⑤2014年3月6日,在參加廣東代表團審議時,要求廣東要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硬,弘揚昂揚向上、只爭朝夕、奮勇爭先的良好精神狀態,讓陽光的、美好的、高尚的思想和行為更好占領陣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⑥相信那些孜孜不倦的精神文明學學科創建者們,一定會不畏艱辛,繼續探求,為開創精神文明學的學科建設新境界做出新的努力,為文化強省、文化強國建設做出新的貢獻。
作者:董莉董玉整單位:廣州醫科大學雜志社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