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人文社會科學科研狀況及特點綜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農林高校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我國共有農林高校39所,其中“985工程”高校2所(中國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育部直屬高校6所(中國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南京農業大學、華中農業大學、北京林業大學、東北林業大學)“,211工程”高校9所(中國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南京農業大學、華中農業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北京林業大學、東北農業大學、東北林業大學、四川農業大學),地方所屬高校30所。長期以來,農林高校以“農”為特色,在農業科技創新、研究破解“三農問題”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但遺憾的是,一直以來社會對農林高校的認識普遍存在一些偏差,以為農林高校就是專門研究農業科學技術,對農林高校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認識不足甚至存有誤解。因此,從全局把握和全面了解農林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現狀及特點十分必要,這也是促進人文社會科學又好又快發展的前提所在。一方面,有利于各農林高校深入了解各自的現狀、特色與優勢,有利于制定措施扶持學科發展,并帶動學校整體實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可以為相關科研管理部門提供制定政策的依據,統籌兼顧地調整學科建設,明確發展重點,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
一、農林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科研現狀
農林高校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歷史悠久,有的可以說是伴隨著近代中國高等教育一起成長起來的。以南京農業大學的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為例,其前身可追溯到1920年金陵大學設立的農業經濟專業;農業經濟專業的研究生教育則開始于1936年。此外,早在20世紀初,南京農業大學的前身———中央大學和金陵大學便開始了有關土地利用、土地經濟與政策和農政學的研究。正是有了深厚的歷史積淀,農林高校的一些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學科基礎較好,特色也非常鮮明。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后,農林高校迎來了大發展、大提高,其中人文社會科學更是有了長足的發展。為此,本文分別從學科建設、科研機構、科研人才、科研項目以及科研產出五個方面梳理農林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現狀①。
(一)學科建設
經過多年的發展,目前農林高校的人文社會科學學科建設普遍取得了較大成效,據不完全統計,在已有的全部人文社會科學經濟學、管理學、教育學、法學、文學、哲學、歷史學以及藝術學8個學科門類中,農林高校特別是重點高校普遍覆蓋了5-6個學科。而在28個主要人文社科一級學科覆蓋面上,農林高校覆蓋最多的是華南農業大學,共覆蓋了14個。在國家重點學科上,由于農林高校本身的特性,在“985工程”和“211工程”農業高校中擁有農業經濟管理、土地資源管理等國家重點學科,最多的是南京農業大學,有2個國家重點學科,分別是農業經濟管理和土地資源管理。國家和省部級重點學科在其他高校亦有分布(見表1)。正是依托學科的發展,農林高校博士、碩士學科點數量增長迅速,從現有的數據看,南京農業大學的博士、碩士學科點數量最多(見表2)。
(二)科研人才
人才是發展人文社會科學的最根本的保障,農林高校的師資隊伍就是其科研人才,其中高級別職稱、高學位的人才發揮著促進農林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學科發展重要作用。一般而言,高級別職稱人才數與學科實力呈正比例關系。農林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高級別職稱人才主要集中在經濟學、管理學兩個學科上,正高、副高職稱的人數比在這兩個學科上比較平衡。而在其他諸如哲學、法學、史學、藝術學等學科上,正高職稱人才數量普遍較少甚至沒有,副高及副高以下職稱人才較多,兩者比例嚴重不平衡。以南京農業大學為例,社科類教師有393人,占全校教師總數的26.99%,其中經濟管理學院、公共管理學院共有在崗正高職稱教師共31人,兩院副高職稱教師共46人,兩者比例約為1:1.5,兩院正高職稱教師占全校人文社科類正高職稱教師總數的65.5%。在人文、外語等學院中,正高職稱教師很少,而副高職稱教師數量較多,兩者比例懸殊。這種現象在農林高校中比較普遍。除教師隊伍外,農林高校自身培養的博士、碩士研究生以及博士后流動站的研究人員也是科研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中國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為例,在校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均超過1000人,他們參與課題研究、撰寫科研論文,綜合起來的力量不容小覷。
(三)科研機構
科研機構整合集中了學科、人才等資源,是開展科研的“集團軍”,也是農林高校開展科研的重要基地。縱觀目前的國內、國際科研熱點、難點和重點,很難由某一學科、某一專業或者幾個專家進行專門研究,迫切需要成立專門的機構開展合作研究。由于我國學科專業劃分較細,專業范圍較窄,加上人事管理制度又較為僵化,這些都十分不利于學科交叉融合和人才聚集。要打破這種現狀,就必須根據高校的科研實力,結合國家、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求,成立專門的科研機構,整合學科、人才、信息等資源進行綜合研究,并取得突破。目前,農林高校既有特色鮮明,與“農”密切相關的科研機構,對國際、國內經濟社會重大問題進行研究,比如“國際農村發展中心”(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村政策研究中心”(中國農業大學)、“中國新農村建設研究院”(南京農業大學)、“中國土地問題研究中心”(南京農業大學),也有區域特點明顯,將高校科研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結合起來的研究機構,如“江蘇省土地問題研究中心”(南京農業大學)、“廣東農村經濟研究中心”(華南農業大學)、“湖北農村發展研究中心”(華中農業大學)”、“西部農村發展中心”(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還有的農林高校根據自身的學科發展,成立了專門的研究機構,如“物聯網與現代農業研究所”(南京農業大學)、“戰略與決策研究中心”(中國農業大學)、“農業科技翻譯研究所”(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
(四)科研項目
目前,各級各類基金已成為促進各高校科研水平提升和發展的重要保障,爭取到的項目數量、項目級別、經費總額不僅是衡量各學科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標,更是衡量高校科研實力的主要指標。從現有的數據看,“十一五”期間,農林高校獲取的科研項目無論是數量還是到位經費總額均有較大幅度的提升。其中,部分農林高校還獲得了高級別的項目,如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等④。充足的經費為開展科研提供了堅實的保障。在所調研的農林高校中,部屬高校“十一五”期間到位經費普遍超千萬,其中中國農業大學最多,超過1個億。再從經費分布看,高級別的項目(省部級以上)到位經費占經費總額的一半左右,顯示了農林高校具有較強的科研能力。(五)科研產出一般而言,學科、人才和項目是農林高校開展人文社科科研的基礎和前提,而由于人文社科科研的特殊性,產出很難用一至兩個指標來衡量,包括論文、著作等都可以算作科研產出。但如果從科研管理的角度來衡量,論文(尤其是CSSCI來源期刊論文)可作為體現人文社科科研產出的重要指標。一般來說,科研實力越強,論文數量也就越多。從論文數量上看,農林高校年發表CSSCI論文實現了跨越式發展(見表6)。除了在國內核心期刊上,部分農林高校人文社科成果已走向世界,邁出了學術國際化步伐。據調查,“十一五”期間,中國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華中農業大學分別有55篇、31篇和5篇論文在SSCI或A&HCI來源期刊上發表。但同時也應看到,無論是國內核心期刊論文數量,還是國外核心期刊論文數量,農林高校間差別很大。再從已的學科看,依據南京大學中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對社會科學的劃分,各學科之間論文數量的差別亦比較懸殊,經濟學和管理學最多,其次分別為:圖書情報學、教育學、社會學、哲學以及歷史學(見表7)。
二、農林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特點
與自然科學不同,人文社會科學具有多元性,民族性,本土性以及真理檢驗的直觀性,價值實現的潛在性和間接性,成果多樣性等特點。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之間最根本的差異在于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的不同。有的學者還用“軟/硬”程度來描述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之間的學科差異,認為人文社會科學是軟科學,而自然科學是硬科學。以上是人文社會科學所共有的外部或內部特點,農林高校人文社會科學也一樣具備。除此之外,農林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還具有自身的特點。
(一)歷史悠久,傳統學科優勢更優民國時期的金陵大學(南京農業大學前身之一)農業經濟系的卜凱教授,就對中國農村村情進行過調查,完成了《中國農家經濟》和《中國土地利用》等著作。建國后,經過院系調整,南京農業大學的行業高校特色更加突出,農業經濟管理、土地資源管理等學科在全國排名中名列前茅,在農林高校中處于非常突出的位置,是其人文社會科學科研的主要力量和“核心競爭力”。近年來,隨著國家對“三農”問題的高度重視,對科研資助力度的加大,農林高校的人文社會科學科研水平不斷提升,包括學科、人才、項目以及平臺建設均快速發展。以科研項目為例,在已獲得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與“農”相關的比例高達95%以上。
(二)堅持特色,人文社會科學多學科開拓發展毋庸置疑,農林高校中農林經濟、土地管理、農村發展等學科實力強大,但近年來隨著國家對高校扶持力度的加大和高校自身的發展,新興學科不斷涌現,非傳統優勢學科與特色學科發展迅速。這從院系設置上就可以看出,過去文學、法學、哲學、教育學以及藝術學等學科在農林高校中地位較低,但現在大多成立了人文學院、文法學院、外語學院以及藝術學院等。以科研項目和成果為例,在已獲得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或其他高級別的社科基金項目中,非“農”項目不斷出現,以南京農業大學為例,“十一五”期間共獲近30項資助,到位經費200多萬元,涉及學科有哲學、理學、法學等,顯示了不俗的實力。此外,論文數量也有了一定的增長,從表5可以看出,除經濟學和管理學外,圖書情報學、哲學等都有一定數量的論文。再從科研機構設置上看,非農林特色科研機構不斷出現,如“日語語言文化研究所”(南京農業大學)、“民族藝術研究中心”(華南農業大學)、“外國文學研究中心”(華中農業大學)、“翻譯與文化研究中心”(華中農業大學)等。
(三)學科交叉融合,新興領域涌現,平臺建設加速進入新世紀以來,各類學科的交叉與融合有力地促進了學科的發展,許多科學難題和懸而未決的問題在學科交叉聯合攻關過程中獲得了可喜的進展,自然科學如此,社會科學也是如此。而且,隨著學科交叉的深入,不僅是社會科學內部進行交叉,與自然科學也開始進行交叉,以“氣候變化對農業的影響”、“轉基因”等課題為例,就不僅是純粹的自然科學范疇,還涉及到歷史、哲學、倫理、管理等社會科學內容。所以不僅有自然科學學者參與,還有社會科學學者參與研究。同時我們還可以看到,近年來社會熱點課題如“新農村建設”、“土地問題”、“政府管理”等已經無法以社會科學中一兩個學科進行研究,必須進行高度融合的跨學科共同研究,這樣就非常有必要進行跨學科科研平臺建設,如“中國農村政策研究中心”(中國農業大學)、“中國新農村建設研究院”(南京農業大學)、“中國土地問題研究中心”(南京農業大學)、“西部農村發展研究中心”(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陜西省農業法環境法研究中心”(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在這些科研機構中,各學科之間高度交叉融合,打破了以往地區、學校以及院系之間的壁壘,這類平臺往往以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某一重大問題為研究對象,聚集并整合人才、信息、項目等資源,開展團隊研究,形成合力。縱觀農林高校的跨學科科研平臺建設,從逐步重視到快速發展,目前每個學校都擁有了一定數量的這類科研機構。(四)人文社會科學發展不平衡、不協調農林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發展不平衡、不協調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地區之間不平衡,即東部或經濟社會發達地區農林高校人文社科科研水平較高,科研能力較強,而中西部或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一般地區則較低。從重點學科數量、人才規模、到位經費以及高質量論文數量等方面看,排在前列的農林高校大多位于經濟發達地區。第二,各農林高校之間發展不平衡。主要表現在“985工程”“211工程”高校以及教育部直屬高校的實力遠高于其他農林高校。以CSSCI期刊論文數量為例,南京農業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高校年產出一百篇到幾百篇不等,而一些地方所屬農林高校只有幾十篇,差距由此可見一斑。第三,農林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學科間不平衡、不協調。人才、項目、平臺多集中在經濟學、管理學兩個學科上,其他學科實力遠遜這兩個學科,且大多處于單兵作戰,獨立進行科研,少有團隊合作研究。成果上看,產出最多的是經濟學和管理學學科,這兩個學科的論文數量占總數的60%以上。而目前科研大多是交叉研究,以平臺“中國新農村建設研究院”為例,研究的不只是農村經濟、土地管理,還包括法律、教育、文化等內容,現有的學科分布顯然不能滿足需求。人文社會科學內部不平衡、不協調的現狀將影響到農林高校整體的可持續發展。
三、建立農林高校人文社會科學評價體系的必要性
近幾年來,國家高度重視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和評價體系的建立,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2010年,國務委員劉延東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頒獎大會上發表了《緊扣時代主題扎根社會實踐———努力構建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體系》的講話,提出要改進科研評價,確立質量第一的評價導向。此外,教育部部長袁貴仁提出,“高校是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主力軍”,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林高校是研究中國“三農”問題的重要力量。近年來,農林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發展態勢良好,為進一步促進人文社會科學的快速發展,有必要建立相應的農林高校人文社會科學評價體系。
(一)建立人文社會科學評價體系是農林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的內在需求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農林高校人文社會科學事業取得了重大成就,呈現出繁榮發展的良好局面。突出地表現在:一是傳統學科快速發展,實力不斷增強,新興學科不斷涌現,為人文社會科學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二是建設了一批重要的研究基地,成為理論研究的重要平臺;三是培養了一批有較高水平的教學科研隊伍,一大批中青年學者脫穎而出;四是產出了一批具有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在資政育人、服務社會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五是部分人文社會科學成果開始走向世界,開始了學術國際化進程。但遺憾的是,目前尚沒有專門針對農林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的評價體系(或者說沒有比較成功的評價體系)。與自然科學一樣,人文社會科學也需要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但目前人文社會科學評價體系建設仍然滯后于人文社科研究事業的發展,導致人文社會科學中普遍存在學術失范、評價失真現象,影響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理論創新氛圍的形成,阻礙了人文社科研究的進一步繁榮發展,也不利于人文社會科學地位的提高。在目前各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學科不斷發展、平臺建設加速、科研人才不斷涌現以及學術國際化進程加快的背景下,建立人文社會科學評價體系勢在必行。
(二)建立人文社會科學評價體系是農林高校實現整體發展的重要途徑近年來,農林高校發展迅速,一些高校提出了建立世界一流、國內知名的高水平大學,制定了以“農”為特色,各學科之間協調發展的戰略⑥,人文社會科學在學校的發展戰略中不再是配角,而占有了重要的位置。然而,目前人文社會科學評價體系建設與自然科學評價體系相比,與國際慣例相比,還存在較大的差距,已成為阻礙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的瓶頸,影響到學校的整體發展。如何有效促進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實現農林高校制定的目標?我們可以從高校自然科學快速發展過程中得到一些啟示。以南京大學為例,20世紀90年代初該校率先采用了以SCI為主要指標的自然科學評價體系,雖在國內引起了一定的爭議,但事實上極大地促進了科研水平的提升,科研論文數量迅速增長,奠定了其在國內高校的領先地位。雖然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存在不同之處,但從管理的角度看,有一點是共同的,即兩者都需要管理和引導,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將引導人文社會科學朝著既定的方向前進,促進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從而實現農林高校的整體前進。需要注意的是,農林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內部還存在不平衡、不協調等特點,各學科實力、水平不一,須建立符合自身特點的且體現差別化的評價體系。
(三)農林高校的特殊性是構建評價體系的實際要求農林高校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為我國農業現代化培養創新性人才和推進國家農業科技創新的重任,同時為解決“三農”問題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智力支持和決策依據。所以,農林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發展有特定的目標,有不同于其他高校的現狀和特點。而從既有的成果看,建立完善學術評價體系是必要的,且服從、服務于高校科研管理目標。但從學術評價歷史看,不同階段的評價體系有所不同,不同主體制定的人文社會科學評價體系各不相同,即使在同一主體內部,對不同學科的成果評價亦有所不同。所以,對農林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的評價不能套用或照搬一般的社會科學評價方案,只能根據農林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的現狀和特點,構建符合自身特點且能夠促進人文社會科學健康發展的評價體系。然而,從筆者調研的實際情況看,目前農林高校對人文社會科學的評價或參照對自然科學評價的做法,或者參照其他高校的做法,已無法滿足人文社會科學快速發展的需要。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部分農林高校的人文社會科學水平已經較高,這種情形將迫使學術評價體系的盡快建立與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