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文化修養論文:圣經對英美文化修養的重要性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孫萍單位: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公共課部講師
(一)英美文學作品很多題材源于《圣經》
英美中的很多文學作品都是以《圣經》為題材來進行創作的,《圣經》為這些作品提供了豐富的寫作材料。很多著名作家都是直接將《圣經》中的素材拿來創作出無數的經典作品。如英國著名詩人彌爾頓的一部史詩《失樂園》就是以《圣經》中的《創世記》為素材創作出來的。彌爾頓的童年就是在基督教文化的熏陶下成長起來的,《圣經》給他的創作提供了十分豐富的素材。在《失樂園》這部著作中,彌爾頓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想象力加入自己的思想,他把基督教里的善與惡徹底反過來,塑造出與傳統故事完全不同的撒旦的形象以及一個殘暴的上帝的形象。彌爾頓把自己追求自由的思想賦予撒旦身上,將其塑造成一個勇于反抗權勢的英雄。而把上帝描寫成一個暴君形象,從作品中撒旦的身上能夠體現出其對權威的質疑以及對自由的追求。盡管彌爾頓對撒旦反對權勢的勇敢給予了肯定,但他容不得撒旦對上帝的權威產生質疑。上帝在作者心中是有絕對的權力的,所以后來他又創作出《復樂園》。
同樣取材于《圣經》中的《創世記》的還有英國偉大詩人拜倫的《該隱》。這個作品是根據《創世記》第四章的故事創作的。這個故事本是描述亞當的兩個兒子該隱和亞伯之間的故事。該隱是靠種地為生,而亞伯則是以牧羊為生,他們分別以谷物和羔羊為祭品獻給上帝,但上帝對亞伯的供品欣然接受,對該隱的供品心生不滿。該隱正是因為這個心生嫉妒把亞伯殺死。從這以后,在英國,該隱就成了殺害自己同胞兄弟的犯人的象征。但拜倫在自己的作品中也把《圣經》中的善惡顛倒過來,把上帝塑造成獨裁的暴君形象,而把該隱塑造成敢于同權勢作斗爭的勇士形象。作者通過作品體現了自己反對封建專制的叛逆精神。
(二)英美文學作品標題及人物名稱直接引于《圣經》
很多英美作品的標題以及作品中的人物名稱都是直接從《圣經》中援引出來的。例如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的作品《太陽照常升起》,這個題目就是摘自舊約中的《傳道書》中第一章中的一句話。《傳道書》中的很多章節都提到人生就像夢幻和泡影一樣,世界上的萬事萬物有而若無,實而若虛。海明威把圣經中所描述的原話作為自己作品的引言來用。用這個來表達同樣的一個意思:盡管人生是在忙碌中度過,但到最后仍然是沒有作為,仍然處于一個虛無縹緲的狀態之下,回首自己過去的經歷,這種滋味也并不好受。海明威認為當時的西方世界是冷漠的,人是沒有地位的,在殘酷生活面前人們無法改變命運。《太陽照常升起》這部作品就充分體現了這一點。如作品的開頭和結尾,開頭描述杰克與情人坐出租車離開,司機卻不見蹤影,結尾又描述兩人坐出租車兜風,無論是開頭還是結尾,都體現出漫無目的性。
直接拿《圣經》里的內容作為題目的并不只有以上一個例子,還有很多,之所以這樣定題目,是想利用《圣經》來為自己的作品增添氣氛。如威廉•福克納的《押沙龍,押沙龍》,這部作品描述的是一個具有雄心壯志,一心想成就一番事業但最后卻適得其反,落得失意潦倒結果的人的故事。通過對作品中主人公的描述,說明致使現代文明瓦解的本質原因就是人的墮落以及人們用恨替代愛。作品以《圣經》中舊約中的“押沙龍”作為題目,具有深遠的寓意。《圣經》中也是通過對“押沙龍”的經歷的描述,講述了一個關于父子和同胞兄弟姐妹互相殘殺的故事。福克納作品的寓意同圣經描述的有異曲同工之處。通過引用《圣經》來很好地詮釋作品,表達作品的寓意。
(三)《圣經》影響英美文學作品中寓意的表達
《圣經》故事里對人物以及事物的描述寓意深刻,而英美的文學作品中也把這種寓意融匯到自己的作品中,用這種方式來刻畫人物的形象,凸顯人物的性格。如勃朗特著名作品《簡•愛》就用到圣經中的隱喻手法來表達寓意。在這部作品的結尾,簡•愛在很遠處聽到羅切斯特痛苦地呼喚她的聲音便迅速趕到那里。一向高傲的羅切斯特這次因為一場大火失去了很多東西:莊園、自己的左手和眼睛。這次他沒有了高傲,只有懺悔。當然他的懺悔使自己的樂園失而復得,只是這次的樂園沒有了過去的魅力,只留下殘垣斷壁,讓人頓生凄涼。但在他的眼里仍然是自己的樂園。在這樣外貌簡陋的地方,住著的是一個獲得重生的羅切斯特。在作品的最后所描述的大火,就像是耶穌給予主人公的一次洗禮。舊約的《士師記》中所描述的參孫,力量超群、聰明勇敢,盡管被人陷害,但仍憑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去報仇。他之所以有大力氣是源于他的頭發,他的頭發被誰掌控,命運就被誰掌握。在《簡•愛》的最后,簡•愛為主人公梳理凌亂的頭發,正是借鑒了圣經中的寓意,這樣使得整個作品的結尾顯得更為寓意深刻。
《圣經》中的博愛精神對英美文學作品有深遠影響
基督文化已成為西方文化的堅實根基。基督教所推崇的精神是一種博愛精神。它強調人們之間應該相互關愛、相互寬容、和睦相處。耶穌認為這里的博愛不僅僅是愛自己的親人,也包括愛你的敵人。莎士比亞的經典著作《羅密歐與朱麗葉》就是因為受到這種精神的影響而創作出的關于愛和美之間的故事。這部作品通過蒙太古與凱普萊特這兩個家族間的恩怨以及兩家兒女之間的愛情故事展開描寫,體現出本來的美好生活卻由于仇恨而被破壞掉,然而結局卻又流露出“和諧”的景象。作者想要表達的是一種積極樂觀的態度和精神。將圣經中所倡導的精神融入其中,主張用愛去化解罪惡。作品中所描述的兩個人物羅密歐和朱麗葉,雖然最后都成為殉道者,但他們通過兩人之間的愛情化解了這兩個家族之間的一切仇恨。
英國作家約翰•班揚在自己的作品《天路歷程》中,描述的主人公是一個忠實的基督教徒,作者通過對他的描述來充分表達自己對上帝至高的崇敬之情。這個教徒對上帝可謂是敬佩得“五體投地”,他對上帝的旨意嚴格遵守,不會有半點差池。他的忠誠最后也換來了回報,經歷過一番苦難和一系列的考驗之后,他最終還是被天使接受,進入自己向往已久的天國圣城。西方文學作品深受西方文化中的基督教精神的影響,除上述例子之外,美國霍桑的《紅字》、英國斯賓塞的作品《仙后》等,無不滲透著博愛的精神。這些精神深層次地、全面地滲透到英美文學作品中。同時這些作品也通過對故事的描寫將這種精神表達得淋漓盡致。
結語
《圣經》里的經典古訓,是對現在人類行為的一種偉大規范,為人類的一生指明方向,是留給我們的一筆寶貴財富。《圣經》對整個世界和人類的影響是前世所未有的。它的存在使得人類在幾千年的文明發展中不斷追求真理,不斷培養德性,我們的道德發展以及很多的文學創作都是源于《圣經》。事實上,它作為一本圣書,除了給人類帶來這些影響外,本身還擁有極高的藝術吸引力以及較高的審美價值,正因為此,它也成為了英美文學創作的重要源泉。它對英美文學的影響是我們無法估量的,現實中的英美文學作品無不融匯著《圣經》的各個方面。《圣經》作為一本圣書和文學巨著,其內容之豐富、表現手法之多變、辭藻之華麗,既充分體現了古代文化的偉大成就,又為古今的文人提供了極其豐富的創作材料,并留給了這些作家盡情馳騁、盡情想象的藝術空間。因此,《圣經》對英美文學作品的影響深遠,通過對它的了解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欣賞和學習英美的文學作品,從而發現其魅力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