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母語教育應融入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作為校園文化的重要載體與構成,母語教育是存在于社會和文化情境之中的知識體系、思維方式與文化審美。價值的支撐、知識的輸入及形式的多樣,構成母語教育融入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要素。在此基礎上,教育者要轉換觀念,更新知識;學習者要發揮主體作用,提高自我教育能力;管理者要加強輿論監測與引導,凈化大學文化建設環境。
關鍵詞:新媒體;母語教育;大學校園文化
每一種新媒介的產生與運用,都宣告一個新的時代的來臨[1]。新媒體已經融入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作為一種人類表達權利的新方式,猶如一把雙刃劍,對大學校園文化產生沖擊。在新媒體背景下,信息技術打破以往的校園文化建設的單一模式,使其向網絡維度延伸。大學母語教育是基礎語文教育的銜接,是以漢語為核心的語言教學,以學生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的提高為目標,旨在全方位培養國民的言語規范能力、言語修飾能力、言語應對能力、言語感知能力、言語享受能力[2]。它既是一種技能教育,又是一種素質教育,更是規范與藝術的統一。在新媒體背景下,探討如何將母語教育與大學校園文化建設深度融合,如何從母語教育入手,聚焦校園文化,提高大學生的語言文化素養,滿足大學生的精神需求,是提高校園文化建設水平、打造校園文化品牌的重要環節,是涉及國家文化軟實力提升的基礎性課題。
一、母語教育融入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必要性
隨著傳媒的發展,語言不再僅僅是形而下層面上的器物與工具,更是文化符號?!罢Z言仿佛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現,民族的語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語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過了人們的任何想象”[3]。語言文化承載著民族基因,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在新媒體背景下,充分挖掘利用語言資源,制造鮮活的具有顯著獨特性與差異性的語言文化符號,推進母語教育融入大學校園文化建設,是激發校園辦學活力、提高文化建設能力的路徑選擇。
1.大學核心價值觀面臨沖擊與威脅。在新媒體背景下,網絡、微信、微博等虛擬環境無形中消解了學校與社會的藩籬,大學傳統文化建設的管理權威、主導權力被逐漸削弱,大學校園文化建設面臨多元文化思潮的沖擊。各種文化思潮良莠不齊,一些不良思想對大學生正確世界觀、價值觀的樹立產生不良的影響。母語教育能夠助力大學核心價值教育?!罢Z文作為形式學科,它具有工具性(語言是核心),作為內容,具有思想性或人文性(思想是靈魂),作為綜合性基礎學科,它是語言和思想統一兼具形式訓練和實質訓練特點的‘集成塊’”[4]。母語教育不僅僅是語言教學,還包括存在于社會和文化情境之中的知識體系、思維方式、文化審美等,它的核心素養是立德樹人。深入精神層面,讓學生“心意上自覺地涵養真誠和謙遜、秉持善性和良知,在行動上自信地追求美好和光明,從而使人真正地成為有道德、有境界、有人格、有個性的文明人、文化人”[5],語文歷史悠久,文化深厚,具有較強的民族性與人文性。閱讀鑒賞經典名著有利于文化的傳承與理解,使大學生學會在世界不同文化碰撞中兼收并蓄,包容與借鑒,選擇與繼承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從而提高我國的文化軟實力。此外,母語教育還能夠增強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審美體驗與感悟,審美鑒賞與創造,有助于抵制社會不良思潮,恪守大學精神。因為“不論是鑒賞品位的提高還是對傳統文化優劣的辨析能力,都與價值觀和思維能力直接相關”[5]。
2.新媒體時代語言功能的變化。在新媒體背景下,信息技術促進了大學亞文化的繁榮。大學生用語言和創造力,創造了豐富多彩的亞文化,表達了思想觀念與價值選擇。一方面,語言成為反傳統的工具。網絡社群故意打破以往的語言表達,采用新奇獨特、彰顯個性的話語形式,創造性地運用漢語形、音、義的變異手段,去顛覆、結構、重建,形成更具濃重個性化色彩的語言符號。反傳統不規范的語言變體成為新媒體條件下,削弱權威,表達自我,掌控話語權的工具。大學生仿擬影視劇、文學作品、社會事件中的臺詞或者人物言論,運用各種流行體,與現實學習生活隨意拼剪嫁接,自由書寫。這些語言變體重形式輕文化,契合新媒體“虛擬性、交互性、強參與性、表現形式多樣性、傳播者與受眾相互平等特征”[6],與“互聯網思維”相協調,與娛樂、消費為導向的大眾文化相適應。另一方面,語言是在虛擬空間中進行身份角色確定從而形成群體認同的重要因素?!靶旅襟w時代,由于傳播主體的多元化,傳播通道不再是線性的,而是非線性的:個人對個人、個人對多人、多人對多人等多極通道并存”[7],大學生通過語言進行自主自覺的個體主動建構,相似個體仿效,群體效應,形成虛擬群體認同。網絡社群運用語言營造群體歸屬感,表達主體體驗、情感價值等個性化需求。喜歡動漫的大學生沉浸于二次元、三次元世界,在虛幻的空間里進行認知體驗,對非主流的御宅文化、萌二文化情有獨鐘,這些群體經常使用“宅男、腐女、CP、中二”等詞語標榜身份。
3.打破傳統語文教育模式,構建全方位多層級教育體系?!敖逃鳛槲幕到y中的子系統,不言而喻,它對文化的變遷與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它借助于語言、文字等文化載體或中介,把凝結在這些文化載體之上的文化內化到人的心理結構中去”[8]。在新媒體背景下,語文教育模式被打破,語文教學環境與交際語境日趨多元化。一方面,信息技術能夠消融學科壁壘,改變傳統單一的淺層學習,實現語言學、信息學、心理學等不同學科的統籌規劃。另一方面信息技術能夠拓寬母語學習的范圍,兒童母語習得、學校母語教學、社會母語運用使母語學習沿縱向延伸。這種涵蓋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全方位多層級語文教育體系,給校園文化提供了豐富的內容、多樣的形式,有利于學生人文素養的不斷提高。
二、母語教育融入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要素
1.價值融入?!罢Z文課程知識具有更加深刻和鮮明的人文意蘊,關乎人之為人的德性養成”[9],母語教育為大學校園文化建設提供價值支撐。報告提出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高校文化建設和發展的根本目的是以文化人,立德樹人,培養人、塑造人。在新媒體背景下,高校與網絡社會成為既相互獨立又彼此關聯的育人場所,包融現實和虛擬環境。按照“信息—觀念—價值—行為”這一育人本質鏈條,母語教育從“語”和“文”,在“器”與“道”層面上,以語言文字為載體,傳播信息、影響觀念、塑造價值、引導行為。從“語”的角度看,語言作為載體,是最穩定的要素,它承載著一個民族的記憶和歷史。文化傳承與知識經驗是我們賴以生存的文化身份的識別標志。母語教育能夠打破民族國家、地域文化的界限,增強民族文化認同,增強民族自信心?!皾h語正在成為次強勢的全球化語言”[10],在語言使用中,“進入二十一世紀,華語社區的相互影響不僅更為頻繁、更為顯著,而且有了‘大華語’理論的支撐和有關執政當局的支持”[11]。全球華人社區同根同源,這種身份認同逐步擴大為文化認同。站在“文”的角度看,從以往的“小學”到如今的漢語言文字學,我國的母語教育自古至今,都十分注重經典篇章的闡釋與解讀。這些典籍蘊含著深邃的思想內涵與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結晶,也是高校發展的巨大驅動力。一個民族的集體意識、文化深層編碼都蘊含在母語中。母語文化是中華民族生存的根基,被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語言是人類存在的精神家園,富有生活氣息與人文性。母語教育“貫徹人文精神、培養人文態度、貫穿人文內涵”(包括仁愛精神、國家民族意識、主體人格精神、和諧精神、自利精神等),從個人價值認同、社會價值培育、國家價值塑造三方面共同構成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價值支撐,使大學生成就個體生命體驗與文化傳承。
2.知識融入。母語知識能夠激發學生對語言的普遍感知,訓練學生的形象思維、邏輯思維、判斷分析、綜合概括等的認知能力。具體而言,針對新媒體環境,大學校園文化建設需要言語規范和母語審美感知等系統的知識輸入。網絡對母語規范形成沖擊。大學生早已習慣在網絡上溝通,網絡語言自然會融入校園文化的各種形式中。母語教育應該提供語言規范知識,讓學習者知道什么是規范形式,具備對錯誤的辨析能力。知道言語行為規范,知道如何把握語言規范教育與語言創造性教育之間的尺度,如何在遵循普遍規則的基礎上進行語言創新。此外,還需要培養母語審美意識、言語修飾能力。具體而言,修辭學、語體學知識能夠使學習者具有言語修辭能力,針對不同語境,恰當地運用修辭手段強化語言表達效果、增強漢語美感。靈活運用母語更鮮明有效、優美生動地傳情達意。3.形式融入。母語教育的存在形式是豐富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校園標語、宣傳口號、宿舍教室的墻壁文化、板報文化、校訓等校園文化都是以語言為載體的,涵蓋大學生活的方方面面,豐富多樣,如開學迎新有“歡迎萌新”“小妖精們,你們終于來啦”,女生節有“你微笑的明媚,VR怎能模擬?你筆下的溫情,大數據怎能分析”,這些標新立異的語言形式強化了情感表達,營造了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此外,一些高校的社團活動充分利用語言資源,將之與民俗、藝術融合,深度融入校園文化建設。如北京師范大學南山詩社、徐州師范大學悠然詩社、淮陰師范學院采菊詩社、陜西師范大學秦風詩社等大學校園社團按照平上去入的調值,依聲調譜旋律,遵循古方言區吟誦規律和發音方式,吟唱古典詩詞。融會貫通古今,弘揚傳統文化。母語教育是開展特色校園文化建設的寶貴財富。一些高校利用地域語言資源———方言,將地方戲曲融入校園文化建設,建設具有地域特色的校園文化,凸顯校園文化的個性。如南昌大學成立贛劇文化藝術中心,華中師大傳授漢劇、荊河戲走進長江大學、河南師范大學引進懷邦、二股弦等豫劇。這些富含文化底蘊的藝術形式被注入現代意義,重新煥發生機。
三、母語教育融入校園文化建設的路徑
1.教育者轉換觀念、更新知識。新媒體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教育權威,重構了師生關系,作為傳統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體,教師觀念要轉換?!皬慕逃闹鲗д呦蚪逃囊龑д吆洼o導者轉化”[12]。不能一味地約束限制大學生,而應該尊重他們獨立自主、平等自由的主體權利,充分挖掘與提升大學生的主體性,簡單的道德說教與榜樣塑造,難以對大學生產生更大的吸引力與影響力。應該“疏而不堵”,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與價值觀,陶冶他們的情操,提升思想境界,使青年健康成長。知識要創新。新媒體背景下高校要針對信息社會對教育改革發展的要求,構建以提升大學生人文素養為導向的課程體系,將課堂教學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將現代信息技術與母語教學及學習者運用能力的培養有機結合起來,形成多維立體化資源體系,從而挖掘文化內涵,更好地提供多元性服務。從聽說讀寫各項具體標準與目標,明確規定大學生學會掌握與應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科學使用電子媒體,準確進行信息傳遞與交流,言語理解與表達的技能。如大學寫作課應該加強跨文體寫作、可視化寫作和新媒體寫作等三種新型寫作方式的教學。漢語交際與表達訓練中可增加新媒體信息評論。
2.學習者發揮主體作用,提高自我教育能力。網絡的交互性使大學生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從被動接收者轉變為文化的傳播參與者、創造傳承者,成為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體。大學生對新觀念、新科技具有良好的接受能力,他們的作用應被發揮出來。網絡的復雜多樣性、開放虛擬性要求大學生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大學生應該自育育人,充分發揮主體性,進行深度學習、個性化學習、泛在學習。應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勤于思考,勇于創新,在思想道德、情感價值、消費觀念、心理素質、知識結構方面,積極進取,不斷完善自我。具體而言,在自我認知能力、自我控制能力、信息辨析能力三個方面進行提升。首先正確認識自我。虛擬的人際關系更方便快捷,但更復雜脆弱,穩定性更差,大學生不能一味沉浸于虛擬世界,不斷修復自己的人際關系網,通過學習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學會在現實世界在集體中自我觀察、自我評價。其次進行自我調節與監控,有些大學生年輕氣盛,易輕狂沖動,情緒失控。不能因為網絡的虛擬隱匿性,隨意發泄私憤,發表或散布不實言論。最后培養自我的批判思維,對所獲取的知識與海量信息進行理性分析、合理判斷,分辨出正確與錯誤、科學與偽科學,有效篩選提取真正有價值的真實信息,更加準確地提出新理論與新見解,從而形成正確科學的認識并付諸實踐。
3.教育管理者加強輿論監測和引導,凈化大學文化建設環境。新媒體的日益普及促使大學校園文化更加多元化。亞文化層出不窮,主流文化話語權被削弱,同時大量違法、有害信息得以迅速、廣泛傳播。大學生受不良影響,價值觀的選擇與判斷容易出現偏失,誤入歧途。這些都給校園文化建設造成負面影響。教育管理者應該加強輿論監測,用法律武器規范網絡信息傳播秩序。通過行政干預,組織、規范語言教育,在宏觀管理方面,從規劃設計到評估考核,對母語教學進行科學指導。借助法律法規,規范網絡信息的傳播秩序,為構建校園文化語言符號體系提供健康的輿論環境,對那些為追逐經濟利益,故意使用或盲目濫用污言穢語,污染語言環境的現象進行干預。健全完善監管制度,堅持依法治網、依法辦網、依法上網,網絡空間法治化。
參考文獻:
[1]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2]曾曉潔.現代漢語母語教育演進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1.
[3]洪堡特.論人類語言結構的差異及其對人類精神發展的影響[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4]洪宗禮.語文整體觀的哲學思考[J].中學語文教學,2018(1).
[6]吳亮.新媒體時代方言電影的發展與問題[J].電影文學,2017(9).
[7]張朱博.新媒體環境下大學校園文化建設面臨的機遇、挑戰與對策[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
[8]麻艷香,蔡中宏.教育:文化發展的內在機制———教育與文化的關系研究[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1).
[9]張銘凱.語文課程知識研究的迷思與反思[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5).
[10]陳珞瑜.全球化背景下運用語言規劃提高漢語國際語言競爭力[J].語文建設,2012(9).
[11]刁晏斌.從“華人社區”到“全球華語社區”———兩岸四地語言差異與融合研究觀念的演進[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2).
[12]蔣廣學,張勇,王志杰.全環境育人理念與當代青年發展[J].中國高等教育,2016(10).
作者:吳亮 單位:河南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