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小學語文中學生主體性的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在語文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師生雙方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為了與時俱進,適應新時期下的語文教學,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適時轉變觀念,深入研究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落實學生主體性的問題。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點抓起。
一、轉變教師教學觀念是落實學生主體性的前提
現代教育,要求教師要從主角的位置變為配角,想方設法促進學生的發展,給學生創造當主角的機會,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教師不是要學生來適應自己,而是尋找適合教育學生、促進學生發展的方法。因此,教學中,教師應轉變教學觀,讓“教”服務于“學”。多研究學生在學習上的困難,分析造成困難的原因,尋找解決困難的辦法。有些教師認為,好學生就應該是聽話的學生,對課堂上那些積極發言,甚至對老師的講解提出異議的學生動輒呵斥,嚴重影響了這些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充分發揮主體性,當課堂的主人。教師如果不轉變觀念,任何好的方法也將成為一種裝飾,一種擺設,不會起到多大的作用。
二、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是落實學生主體性的基礎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民主的師生關系、和諧的課堂氣氛是保證學生發揮主體性的基礎。我們的很多教師在學生面前總是放不下姿態,以知識的權威自居,對學生提出的不同意見,簡單粗暴地加以否定,甚至訓斥責備,或進行有意無意的嘲諷。在這樣的課堂中,整個課堂教學變成了教師的“一言堂”,是絕對無法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的。怎樣才能建立起新型的師生關系呢?第一,教師要熱愛學生。這是達到民主和諧的基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愛心,就不配當教師。在教學中,教師不但應關心好學生,更應鼓勵中差生,讓每個學生感到教師的關懷、期望。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盡量循循善誘,不指責,不呵斥,不急躁。第二,教師把身心投入教學中,不能把自己的不良情緒帶進課堂。情緒具有感染性。教師在社會生活中也有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會產生傷心、不滿、痛苦等情緒,若帶入課堂,將嚴重干擾課堂教學,不利于民主氣氛的形成。因此,教師要善于遺忘,在學生而前學會壓抑不良情感,以便滿腔熱情地投入教學,與學生分享成功的愉悅。第三,教師要發揚教學民主,要讓學生感覺到面前的教師不但是似道授業的師長,還是可以親近,可以交心的朋友。教師善于傾聽學生的回答,答錯了,善意地、友好地指出,答對了,為學生的成功而高興。在教學中,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不強求結果的一致性,追求結果的合理性,是語文教學民主的具體體現。
三、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落實學生主體性的重點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在學習中有濃厚的學習興趣,才能更加積極主動的學習,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只有“好之”“樂之”,學生才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高漲的學習熱情,才能真正做到快樂學習。試想,一個學生如果對所學知識毫無興趣,又怎么能積極主動并且富有創造性的學習呢?興趣是學習的催化劑,有了學習興趣,學生自然就會更專注,注意力會更集中,在這種狀態下,學生的思維比較活躍,感覺比較敏銳,記憶能力,想象能力都會得到大幅的提高,當然學習效果會更好。因此,我們要花大力氣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有了興趣,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就會發揮得淋漓盡致,主體性自然就得到落實了。
四、下列幾種語文教學形式是落實學生主體性的重要保證
1.把小組合作學習引入語文的課堂教學小組合作學習是以小組活動為主體而進行的一種教學活動,這是它區別于傳統班級教學的最本質的特征。它的所有環節都必須以此為核心,小組的組建是為小組活動提供活動的形式和空間;教師的精講是為小組合作學習提供活動的知識背景;小組的獎勵的實施是為活動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動力源泉。小組合作學習是同伴間的互助合作活動。小組合作學習,真正的讓學生成了課堂的“主角”,給更多的學生提供了主動參與課堂學習的機會,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在各自的小組里進行討論學習,成為課堂教學活動的積極參與者,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不再是彼此割裂的。因此,可以肯定地說,小組合作學習有利于學生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發展,讓學生的主體性得到真正全面的落實,是目前小學語文教學中可廣為推廣的重要方法。
2.在語文教學中讓學生多讀現在的語文課,教師的講課占了一節課的絕大部分的時間,教師口若懸河,滔滔不絕,但實際的課堂效果卻并不好。尤其是上公開課時,往往經過多次的“排練”,把好好的一堂教學課上成了“表演課”,成了教師個人的表演或者是教師與部分尖子生之間的表演,嚴重挫傷了大部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其實,教師應該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充分閱讀,讀中品味,培養學生的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有點知識,并不一定需要教師的講解,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就能自己領會了。因此,語文教學上要充分運用多種方式讓學生閱讀,比如學生多讀齊讀,自由誦讀,重點句和段品讀、分角色朗讀……讓學生在閱讀中領悟,在閱讀中獲取情感體驗,在閱讀中體會文章的“味”。
3.讓學生多思在語文教學中,有許多問題學生都可以自己理解,實際上并不需要老師的講解。因而,語文教學為讓學生主體落到實處,許多時間可讓學生自學、獨立思考。學生自己經過獨立思考之后得出的答案,比教師的講解來得更印象深刻。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思在學生學習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在一節課開始的時候列出重要的幾個思考題,讓學生對照題目進行閱讀,自學后練習思考,對于個人不能解決的問題,經過小組討論,讓每個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共同解決問題。
4.讓學生多說語文新課程標準中特別強調了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在課堂教學中應著重培養學生的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在語文教學中,讓學生盡可能地多說,也是發揮學生主動性的重要途徑。說是鍛煉學生思維條理性的重要手段。學了課文,讓學生說出自己學習的感受,表達自己的情感。有的課文,可讓學生復述,作出結果預測。如《愛之鏈》《三袋麥子》等,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的想象得到升華,初步嘗試成功的愉悅。既加深了學生對教師所講知識人理解,又培養鍛煉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5.讓學生多評小學生的語文能力在實際生活中有豐富的積累,因為他們處在一個語文學習的大環境中,電視、網絡、大人們的交談、同學間的交流,無一不是他們學習語文的良好條件。小學生已具備了判斷是非的初步能力,在語文教學中.通過學生的自評互評、調動舊有知識,解決新問題,是發揮學生主體性的表現。一個學生評說,其他的學生在積極思考,認真聽,看哪些未評到,哪些評錯了,與自己的評價有何差別,老師最后肯定了什么,極大地、全面地調動了每個人的思維,促進了學生主動學習,自我反思。
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課堂教學中主動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鼓勵學生采用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提高自學能力。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當學習的主人,既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也是社會發展和現代教育的需要,如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這將是全體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斷探索、實驗、研究的重要課題。
作者:李棟 單位:江蘇省鹽城市阜寧縣三灶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