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小學科學教學有效性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在課程改革轟轟烈烈展開,減負呼聲一浪高過一浪的今天,教師的教學方式正發生著悄然變化,而課堂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陣地,因此,“有效課堂教學”已成為教師在時代高速發展下的思索。什么是“有效”呢?我想就是在教學活動中,教者采取各種教學方式和手段,爭取用最少的時間、最小的精力投入,得到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從而使學生獲得最大的進步和發展,進一步科學地利用課堂內外時間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提高科學課堂教學效率,這是我們所有教師追求的共同目標。那么,如何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是擺在我們科學教師面前的一個現實問題。小學科學課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涉及的內容廣泛,學生學習的興趣普遍較高。新課程標準指出科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所以,在引領學生學習科學的過程中,我特別注意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努力建構寓教于樂、活中求實、靈活機制、實效檢驗的課堂機制,切實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實施。
一、創設教學情境———有效課堂的起點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是兩千多年前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說過的一句話。因此,在課堂教學中,為了完成教學目標,我們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從教學需要出發,努力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發現問題、做出假設、設計方案、收集證據和實驗驗證、交流表達等過程是科學課堂教學的主要學習方式。發現問題是實施啟發式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是探究式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組織課堂教學的有效手段之一。因此,創設有利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情境,是探究活動得以開展的首要條件。在科學課教學中,我設法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自主探究興趣,使其保持著解決問題的積極態度,樂此不倦地進行鉆研。如教學《電鈴響丁當》一課時,我先演示制作電磁鐵,為學生提供一個可感知的形象信息,他們通過觀察實驗裝置,知道了電磁鐵的基本構造是線圈和鐵芯,當學生看到:通電時,電磁鐵吸起了小鐵釘;斷電時,小鐵釘掉下來了。這就像魔術一樣緊緊地吸引了學生,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在學生分組制作、實驗之后,有學生驚奇地發現:“我制作的電磁鐵吸引的小鐵釘少,他制作的電磁鐵吸引的小鐵釘多,我周圍每個同學制作的電磁鐵吸引的小鐵釘數量都不相同,這是為什么呢?”問題一出,整個教室沸騰了。學生帶著一種高漲、激動的情緒去思考,產生了一種自主探究的強烈欲望,在這種急于探究問題的情境中自然地進入新知識的學習。
二、優化提問策略———有效課堂的基礎
精彩的提問激發靈動的課堂。恰當的提問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調節課堂氣氛,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之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合理的提問還能夠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創造力,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在科學課堂上,教學有效的基礎之一就是恰到好處的提問。教師提出的問題也是講究策略的:第一,問題要準確,即問題一定要用詞準確,表達清楚,要使用學生能聽明白的詞語,不要高深莫測,讓學生聽后目瞪口呆、不知所措。第二,問題要具體,也就是問題有明確的指向性,切忌模棱兩可。如《磁鐵的力量》一課,探究磁鐵能吸鐵的性質時,我讓各組學生拿磁鐵去接近桌子上的釘子、紙、大頭針、橡皮等物體,先讓他們觀察“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再讓他們討論“被磁鐵吸引的物體是用什么材料做的?”這樣,他們很輕松地歸納出:磁鐵能吸鐵。在做磁鐵兩端吸鐵多的實驗前,如果只說“用磁鐵去接近大頭針,看看哪個地方吸的大頭針最多”,學生就會“無從下手”。我在指導時強調用磁鐵的“各個部分”去接近大頭針,這時學生就由“無從下手”轉變到“該從哪里下手”“如何去做”的有序實驗操作上來。他們充分調動手、腦、口等,積極行動起來,最后得出結論。這一過程,他們不僅獲得了知識,而且在實驗操作、分析比較、歸納概括等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發展。
三、培養探究能力———有效課堂的必由之路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思維往往從有興趣的問題開始。在科學課教學中,我經常提出有一定難度的問題,讓學生既感到熟悉而又不能用已有知識和習慣的方法解決,這就激發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自主探究的欲望,這時學生就進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當學生處于“憤”和“悱”的心理狀態時,通過啟發、點撥,促使他們自主探究實驗,獲取新知識。如《電鈴響丁當》一課,在分組制作電磁鐵之后,我提問:“既然你們制作的電磁鐵磁力的大小不同,那么,你認為電磁鐵磁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呢?”頓時,學生情緒高漲,踴躍發言,這時我告訴自己要有耐心,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大膽地猜想,設計探究實驗的方案,凡是學生自己能探究得出的,我決不代替,凡是學生能獨立思考的,我決不暗示。經過各小組的討論,學生想到了兩個影響電磁鐵磁力大小的因素:線圈的匝數、串聯電池的節數,對每種想法我沒有給予肯定或否定,而是讓他們自己去探索、實驗,最后總結出“電磁鐵串聯電池越多、線圈匝數越多,電磁鐵的磁力就越大。”的規律。這時,有學生提問:“電磁鐵的磁力大是否與導線的粗細有關呢?”我因勢利導,讓學生分組討論這個問題,在討論過程中形成兩種意見:一種認為,電磁鐵的磁力大小與導線粗細有關。另一種認為,電磁鐵磁力大小與導線粗細無關。學生意見不一,各說各的理,于是我發給學生粗細不同的導線,讓他們親自實驗,每個小組互相啟發,積極討論,得出了結論:電磁鐵的磁力大小與導線的粗細有關,導線越粗,磁力越大;反之,磁力越小。在科學課教學中,我善于發現學生任何有創造性的表現和異想天開的想法,并給予及時的肯定和熱情的鼓勵。這種猜想———探究———驗證的方法很有挑戰性、刺激性,滿足了學生的求知欲,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
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科學教學的生命,而這生命能否得以延續,取決于教師能否充分發掘學生的興趣點,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升學生對科學的感悟。如何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一個永恒的課題,讓我們一起努力探索!
作者:秦艷君 單位:河北省秦皇島市山海關區渝東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