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校教育問題學生引導策略試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高校問題生總體現狀;高校問題生的主要類型;高校問題生出現的原因分析;對問題生的對策研究,對高校教育問題學生引導策略進行講述。其中,主要包括:品德型問題生:這類大學生集體意識淡薄,唯我主義思想嚴重,缺乏責任感,以自我為中心,不能與人正常合作交流,缺乏社會公德觀念,道德出現滑坡,只注重物質利益,缺乏同情心、心理類問題生:對自己和社會缺乏信心,不能形成正確客觀的認識,沒有明確的奮斗目標和前進方向,心理承受能力較差,往往生活在自己狹隘的生活圈子里,情緒不穩定,往往受到各種情緒的影響,大致表現為易焦慮、緊張、冷漠、抑郁等,不能做到正常的學習生活、心理類問題生:對自己和社會缺乏信心,不能形成正確客觀的認識,沒有明確的奮斗目標和前進方向,心理承受能力較差,往往生活在自己狹隘的生活圈子里,情緒不穩定,往往受到各種情緒的影響,大致表現為易焦慮、緊張、冷漠、抑郁等,不能做到正常的學習生活,具體材料請詳見:
摘要:高等教育已經成為社會生活中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加強對高校中存在的“問題學生”的關注和引導已顯得非常迫切和必要。這也是為實現讓每個進入校園的學生都能夠成為教育的受益者這一教育目的服務的。本文對當代高校“問題學生”的現狀進行簡單描述,針對“問題學生”出現的原因,從客觀和主觀兩方面入手,進行相關分析,并提出針對“問題學生”的教育引導措施。
關鍵詞:高校教育問題學生引導策略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科技人才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高等教育事業的進步。高校已逐漸成為大眾化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大學階段是大學生人生定位,個性和行為習慣的養成以及行事處世塑造的一個關鍵時期,也是大學生從懵懂到清晰認識自我,從而自信步入社會的一個必要的過渡時期。但是伴隨著普通高校的擴招以及高校后勤管理制度的改革,大學生的思想、學習和生活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由此出現了一些“問題學生”。如何引導當代大學生養成健康的心理素質,促使他們能夠更好的應對人生和社會的各種問題,是當前高校教育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因此,加強對高校問題生的關注和教育引導已顯得非常必要和迫切。
一、高校問題生總體現狀
現在教育界還沒有對“問題學生”形成一個比較規范的定義。簡單地理解,所謂“問題學生”就是指部分學生在品德素質、行為習慣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礙,一般是指在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質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從而不能合理妥善的處理大學期間遇到的問題,以致對學校正常教學秩序和他人學習生活帶來消極影響。高校“問題學生”往往在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出現扭曲和錯位,沒有成型的人生目標和信念。自我心理矛盾和沖突顯得比較嚴重,引起行為習慣的畸形,最終導致在大學期間不能妥善處理學校和他人的關系,影響他人的正常學習和生活。
二、高校問題生的主要類型
1.品德型問題生:這類大學生集體意識淡薄,唯我主義思想嚴重,缺乏責任感,以自我為中心,不能與人正常合作交流,缺乏社會公德觀念,道德出現滑坡,只注重物質利益,缺乏同情心。
2.心理類問題生:對自己和社會缺乏信心,不能形成正確客觀的認識,沒有明確的奮斗目標和前進方向,心理承受能力較差,往往生活在自己狹隘的生活圈子里,情緒不穩定,往往受到各種情緒的影響,大致表現為易焦慮、緊張、冷漠、抑郁等,不能做到正常的學習生活。
3.行為習慣類問題生:表現為個性太強,主觀意識占主導地位,紀律意識淡薄,愛沖動,易產生過激行為,不能正確地自我剖析,所以對于別人的指正批評,依然我行我素,缺乏對老師同學的理解和尊敬,不會顧及自己的行為方式是否影響到他人的正常生活,行事處世往往以自我為中心。
4.漠視學習類問題生:這類學生在道德素質和行為習慣上問題并不明顯,能夠比較好的處理人際關系,遵守校規校紀,但對學習缺乏一個正確的認識和態度,表現為對學習淡漠、厭倦、逃避。
三、高校問題生出現的原因分析
導致“問題學生”出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客觀方面,家庭、社會因素、學校因素都會對大學生的成長帶來不可忽視的影響。主觀方面的原因主要在于當代大學生的心理正處在走向成熟而未真正成熟的階段,發展不平衡,容易產生各種各樣的矛盾,直接導致行為方式的變化。現對各種因素具體分析如下:
1.家庭環境因素。家庭環境對于一個人的性格的養成起著啟蒙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青少年時期,性格的養成主要依靠家庭內部環境的熏陶。家庭經濟狀況的好壞,家庭成員之間關系的融洽程度,父母的教育方式,父母身體健康狀況等因素構成了家庭內部環境,欠理想的家庭環境會導致學生形成不良性格或是不良道德,缺乏正確的人生態度和健康的心理。對于學生在道德品質和心理素質方面產生問題的原因,主要在于不良的家庭環境。依影響作用的大小,有六種不同的影響因素:父母教養態度不一致;父母打罵式教育;有學前寄養史;單親家庭;家庭對文化活動少興趣;家庭成員之間公開表露憤怒,攻擊和矛盾的程度高。可見父母的教育和父母之間的關系對于孩子心理和性格的影響起著關鍵作用。
2.學校環境因素。大學教育不同于基礎教育,在教育環境和教育模式上都與義務教育和高中階段有很大的差別,具體表現在生活方式自主化、學習自主化以及社會活動自主化等方面。當前全國高校普遍采用半開放式的管理模式,即對社會半開放式,允許社會團體和個人在校園舉辦活動和自由交流,同時學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在校學生在社會上的活動范圍。盡管這些措施能夠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對于鍛煉和提高學生社交能力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社會的消極因素也悄無聲息地影響到了一些學生。
3.社會環境因素。高校教育是面向社會的一個過渡階段,在各方面必然要與社會接軌,所以社會影響因素就不可避免的滲透到學校當中,對于自身保護意識淡薄和辨別是非能力較差的學生,很容易被社會上的惡習所干擾影響,社會活動泛濫、交友不慎、不良信息侵蝕等都是造成當前大學生人生取向偏差的原因。
4.個人因素。當前高校在校大學生基本上都是年滿18周歲的成年人,但是社會經歷太少,缺乏基本的生活體驗和人生閱歷,還處于人生的過渡時期,在心理、行為、思想等方面還不夠穩定,自己對自己的評價比較高,即自我感覺狀態良好,缺乏對自我的正確認知。他們情緒化嚴重,遇事不夠冷靜,思想波動比較大,不愿意接受別人的意見而自己辨別是非的能力又不足。這些自身的不足,很容易被不良環境所影響和左右,如果不加以正確引導和教育很容易造成嚴重的后果。
四、對問題生的對策研究
“問題學生”在高校當中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所以對這部分學生的教育管理必須掌握其特殊性,因人而異。
1.依托感情交流,從思想教育入手。一個人觀念的建立,往往取決于思想道德的優劣。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能夠影響一個人對于社會、人生等各方面的發展。大量的數據表明,對于“問題學生”的思想教育,在目前高校的具體實施過程中,比較直白的教育方式,并沒有取得理想中的效果。相反,直白教育有時甚至導致“問題學生”走向另外一個極端。因此,對于不同類型的“問題學生”,我們要因人而異,實施有針對性的教育方案。同時,思想教育并不僅僅是教育方案問題,更是教育內容適應現行的教育方針的問題。思想教育要與時俱進、不斷更新,才能在以后的工作進程中取得良好效果。為能夠良好地改善“問題學生”各方面的問題,應避免直接采取直白的教育方式,應當依托感情交流,從思想教育入手,進而全面改善“問題學生”的心理、生活等各方面的問題。
2.建立個人檔案,實行針對性教育。建立針對“問題學生”的個人檔案,有助于比較系統地了解他們的心理和生活狀況,有助于發現其個人問題出現的規律,在此基礎上采取相應的引導教育措施,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避免引導者在時間和精力上的浪費。另外個人檔案還會有助于教師統計分析“問題學生”總體出現問題情況的種類和原因,對于改進和調整教育方式和教學程序也有幫助。
3.“軟環境,硬管理”相輔相成。這里所說的“軟環境、硬管理”是指相對寬松的教育,比較嚴格的管理。沒有壓力就不可能有進步。寬松的環境容易讓人產生懈怠情緒,如果“問題學生”只是一味地處于高校教育這種相對寬松的環境中,而沒有相應的紀律來制約,問題將會愈演愈烈。所以高校對于“問題學生”的管理應該“軟環境、硬管理”相輔相成。
4.進行跟進性教育,保持教育的持久性。“問題學生”心理素質差,意志不堅定,容易出現問題反復。所以對“問題學生”的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大量時間和精力的。當“問題學生”出現思想上的松懈和情感上的波動時,就要及時做好疏導工作。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用持之以恒的正確態度來對待,避免急于求成,幫助他們消除思想顧慮,糾正錯誤心理,使他們保持生活的正確態度和學習熱情,最終實現改變思想,提高學習的目的。
總之,“問題學生”是教育實踐中普遍存的,也是令教育工作者和家長倍感煩惱的問題。教育就是要讓每個進入校園的學生都能夠成為教育的受益者,使他們獲得正確的人生取向和價值觀,充足的知識儲備,以適應當今社會的需求。如何正確有效的引導這些“問題學生”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須面對的問題。因此,加強對“問題學生”的關注,探索其管理策略和引導轉化的方法,對當今高校教育而言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胡凱.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范兆雄.學生的問題行為及其教育[J].湛江師范學院學報,1996(1). 新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