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心理學多樣性與科學化的研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當代心理學視域的無限延伸與擴展
從美國心理學會52個分會以及80000多名在冊會員來看,我們不難理解心理學研究視域的無限擴展與延伸的程度。與中國的十幾個心理學分會相比,美國心理學的研究領域無疑更為廣泛。近年來興起了環境心理學、生態心理學、進化心理學、文化心理學、積極心理學、認識神經科學等新近研究取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必將成立相應的心理學分會。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數的心理學分會都與應用心理學緊密相關。這為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當代心理學的目的是什么?我們不妨看一下美國心理學會口號的變化。1892年霍爾建立美國心理學會,創始目標為:“為了促進心理學成為一門科學”,1944年將其修改為:“把心理學發展成為一門科學、一種職業和一種促進人類福祉的手段”。我們從中可以看出心理學發展的應用性軌跡。對應用心理學的重視正是當代心理學日益多樣化和精細化的根源,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家注意到心理學并非是鐵欽納所說的與應用無涉的、純粹的科學研究。
事實表明,心理學在歷史上本來就是一個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并行發展的學科,而且應用心理學在某種程度上更體現了心理學發展的生活化。另一個導致心理學多樣化的原因是,在過去的歷程中,心理學家已經發現了人類心理的部分真理,但是把它們與完整的真理混淆了,也許當我們追問意志主義者、構造主義者、機能主義者、行為主義者、格式塔主義者、精神分析者以及認知主義者的觀點對或錯時,這個問題本身就是錯誤的。更好的解釋也許是,它們都是部分正確,只能揭示人類復雜心靈的一部分,還有很多是暫時沒有揭示出來的。人們已經逐漸認識到,心理學應該是多樣的,它的解釋的是人的復雜心理和行為,它多樣性就像人的多樣性一樣,這對于那些希望尋求普遍心理規律的人來說無疑是痛苦的。
二、心理學科學化統一的現實困惑
當代心理學視域的無限延伸與擴展給心理學自身帶來了無限困惑,心理學史的研究一再表明心理學的統一道路是充滿艱辛和坎坷的,而心理學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稱之為科學,是心理學統一道路的最大障礙。1897年威廉•詹姆斯曾對心理學做過這樣的描述:“心理學不過是一連串的事實;一點有關看法的閑談和爭吵;僅僅是描述水平的分類和概括;一種強烈的偏見,即我們有心理狀態,并且狀態是由大腦決定的:但這并不是在物理學表現其規律的那種意義上的單一規律,也不是任何結果都可以從中推演的那種單一假設……,這不是科學,它僅僅是對成為一門科學的期望。”在威廉•詹姆斯對心理學的科學性發表言論40年后的1933年,海德布雷特也得出一個與其十分相似的觀點:“心理學還是一門沒有做過偉大發現的科學,它還不像化學有奠定其基礎的原子論、生物學有奠定其基礎的有機體的進化原理、物理學有奠定其基礎的運動定律那樣,有為自己奠定基礎的發現,也沒有發現或認識到能讓心理學統一的原理,心理學還沒有贏得它統一大業的偉大勝利,它還沒有獲得既令人信服又似乎真實的綜合和洞察。”
從威廉•詹姆斯與海德布雷特有關心理學科學性和統一道路觀點的驚人相似來看,從威廉•詹姆斯到海德布雷特的40年間,心理學并沒有發生實質性變化,從海德布雷特到80年后的當代,心理學的科學性與統一性仍然沒有得到實質性的解決,這不能不讓我們懷疑:心理學是否有所進步?20世紀90年代以來,人們對心理學的科學性與統一性的探討雖然沒有實質性的進展,但是傳達出多種不同的聲音。科克曾表達這樣一種觀點:“與其說心理學是一門單一學科,還不如說心理學是幾門學科的綜合;有些學科是科學的,但多數是不科學的。”因此,在科克看來,將心理學視為“心理學研究”可能要比視為“心理科學”更合適。顯然,科克的這一主張已經認識到心理學的多樣性。與科克持類似觀點的還有致力于整合心理學的斯塔茨,他對當代心理學做過這樣一個評價:“心理學的各領域已經發展成了獨立的實體,至于他們的相互關系則幾乎沒有或根本沒有規劃,各研究領域都是在孤立的狀態中發展,根本沒有誰要求把它們自己與心理學的其它部分聯系起來。”
美國心理學家布洛斯基曾擔憂地說:“也許心理學的衰退正是整個西方世界喪失神經的一部分,甚至驚呼道心理學是一門危機的科學。”顯然,以上學者持有一種悲觀論,大多數心理學者都對心理學的科學性與統一性抱有懷疑的態度,這正如馬卡羅佐認為的那樣,基本的過程和原理構成了心理學的核心,它們在過去的100年中基本保持相同,各分支學科只是將相同的核心內容、過程和原理應用到不同問題上。正是在對這些問題的關切上,理論心理學家希望通過提出一種包容性的文化觀來整合與統一心理學,使其成為統一的科學心理學。其中,金布爾與斯塔茨曾試圖將心理學放置到自然科學的框架下來探討,即他們的統一觀支持的是心理學的科學文化觀:“心理學對統一的美好期待是來源于這樣的簡單事實,即認為各種各樣的學科都近似于自然科學。”
金布爾還認為心理學的各種構成成分都可以采用自然科學模式來調和。心理學者威爾遜則認為可以將心理學的分歧放置到進化論的邏輯框架下來進行調和。然而,心理學的其他文化觀是很難接受上述觀點的,尤其是“第三種文化”從心理學的多樣性出發,很難接受將心理學統一于自然科學的實證心理學或生物科學的進化論之下的觀點。因此,圍繞著心理學能否成為一門統一的科學的爭論,在當代仍是一個熱點問題。學界對心理學的科學性持有以下3種觀點:心理學只是一門前范式學科而不是科學;心理學研究太主觀,達不到科學標準;心理學部分是科學,部分不是科學。事實上,人作為復雜的社會實體與自然實體,至今還沒有一個心理學學派能成為心理學公認的范式,雖然當代心理學正朝著研究人腦的單細胞活動以及制定信息加工模型的方向發展,但是仍不能肯定認知心理學能夠成為統一心理學的科學范式。目前心理學中也缺少或者至今尚未出現一個理論能夠解釋人的整個心理活動,往往是一種理論適用于解釋某一水平的心理活動,就不能解釋另一種水平的心理活動。例如,完形理論能解決知覺,但對記憶無能為力;條件反射理論能解釋學習,卻不能說明人格。可以預見,多樣性仍是當代心理學的主要特征,而對研究主題多樣性是心理學分裂的表現這樣一種觀點,目前仍不能肯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心理學的多樣性與精細化有利于對人類心理進行更深入的研究。科學的方法和理論將變得更加開放,多種方法與理論的靈活選擇有助于更為準確和全面地理解人類的心理活動。
三、未來形態的心理學———搭建溝通的橋梁
當代心理學觀點的多樣性以及有時相互沖突的特征是未來形態心理學的主要特征,正如榮格曾預測的:“假設只有一種心理學存在,或者假設只有一種心理學原理是一種不能容忍的專制,是一種偽科學的偏見……,即使這已在科學精神中發生了,也不應該忘記,科學不是生活的知識大全,實際上它只是人類思維形式之一。”人們已逐漸認識到,心理學應該是多樣的,它解釋的是人的行為,它的多樣性就像人的多樣性一樣。葛魯嘉曾對目前心理學存在的形態進行歸納,認為心理學共包括6種形態:常識形態的心理學、哲學形態的心理學、宗教形態的心理學、類科學形態的心理學、科學形態的心理學和資源形態的心理學。他還認為,各種不同形態的心理學不僅有獨特的歷史意義和價值,而且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價值。現代科學心理學實際上并不是簡單地清除和埋葬了其他形態的心理學。相反,那些不同形態的心理學實際上成為了被埋藏的礦產,它們仍然存在著,并在特定領域里發揮著各自的作用。
雖然當代心理學中科學形態心理學一枝獨秀,統領心理學發展的風向標,但其他心理學形態仍存在,只是處于被忽略的邊緣地帶。這種心理學多樣性共存的觀點也預示了心理學的另一種形態,即心理學的未來形態。未來形態心理學的發展是基于心理學其他形態基礎上的自然演進,這不是人為的,而是自然發展所產生的。未來形態的心理學必將在吸收心理學的諸多形態基礎上產生和發展的,而這種未來形態在可以預見的時間內仍以多元化為主要特征,這種特征彰顯的是作為價值而存在的各具形態的心理學。雖然目前還不能清晰地預測未來形態心理學的具體理論、方法取向,但是可以預見未來形態的心理學包括以下幾個特征:
第一,心理學觀的開放與兼容并包。傳統心理學,尤其是科學心理學始終將實驗主義、實證主義和個體主義作為其主要特征,而未來形態的心理學所持有的是一種大心理學觀,它將心理學視為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之間的中間科學,改變心理學的自然主義和生物主義傾向;強調主觀自覺性的個體與群體心理的研究,既注重對行為的研究,又注重心靈體驗與價值觀念的研究,以改變機械主義與個體主義傾向;強調主客統一方法的運用,既注重實驗方法,又注重現象學方法,改變單一實驗主義或現象主義傾向。
第二,心理學研究取向與方法的多元與綜合。美國心理學家阿特金森在《心理學導論》中指出,取向多元、日趨綜合是當今世界心理學的一大趨向。因此,當代心理學要綜合利用神經生物學、行為主義、精神分析、人本主義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綜合運用各種觀點解釋人的心理及其行為的形成機制。因此,未來形態的心理學不是同意或不同意某一流派,而是從各派的研究中得到一些有益研究成果,這些成果是綜合性心理學發展可資借鑒的資源。
第三,強化理論研究和理論建構,提高心理學的理論水平。以實證主義為哲學假設的傳統心理學給心理學帶來了崇高的科學地位,也給心理學帶來了惡果。以行為主義心理學來說,它導致了重視實驗數據資料的積累,而忽視理論建構,造成了盲目的實證研究和嚴重的理論貧困;也給心理學帶來了自恃清高和對其他心理學傳統的盲目排斥,使心理學的發展缺少必要的前瞻性和豐富的文化滋養。未來形態的心理學應更加注重小理論的大綜合、大理論的新建構以及大小理論的和諧發展。
第四,理論與實踐由“分離”走向“對話”。在心理學史上,除了鐵欽納主張“象牙塔”式的純科學研究外,幾乎每一個心理學流派都主張心理學的應用研究,從美國心理學會分會中應用心理學所占的比重就可見一斑。目前西方應用心理學主要應用于人事行政、工業生產、商業消費、學校教育、心理咨詢、司法、醫療衛生和國防軍事等領域。然而西方心理學的分裂曾一度導致基礎心理學與應用心理學相互貶低和仇視,這種局面未能促進心理學的整合發展,反而加劇了心理學的分離。因此,未來形態的心理學要扭轉這種局面,將基礎理論研究與應用實踐相結合,使其從各自分離走向相互對話。
四、結語
綜上所述,心理學的多樣性并沒有導致心理學的進一步分裂,學科愈來愈精細化反而促進了學科的深入發展。為了避免心理學陷入虛無的相對主義泥潭,心理學的多樣性必須被冠以科學之名,也就是說,多樣性的心理學應該在各具形態的心理學之間建立起相互溝通、信任、尊重的氛圍,打破心理學理論間“不可通約”的教條,將“第三種文化”作為溝通心理學的歷史形態與未來形態的橋梁,在此基礎上,使心理學成為既具有科學性,又具有相對整合性的科學。盡管在多元文化和后現代背景下心理學的科學化與統一道路漫長而艱巨,但我們仍對此抱有樂觀態度。
作者:姜永志白曉麗單位:內蒙古民族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內蒙古民族大學民族教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