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留守兒童因為缺失父母的陪伴,在發展中更容易出現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兒童家長和教師共同努力。基于現實的考慮,教師應該承擔起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關鍵力量。教師要幫助留守兒童形成健全的自我意識;幫助留守兒童處理好自身情緒問題;幫助留守兒童嘗試理解父母;要對留守兒童父母進行必要指導。
關鍵詞: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師
留守兒童是一個特殊的群體,留守兒童的問題近些年來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研究表明:留守兒童在一般表現、學習、品行和情緒感受上比父母在家兒童的問題嚴重。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主要集中在人際關系和自信心方面。[1]另有研究表現,雙留守青少年的焦慮水平顯著高于父外留守和非留守少年。[2]留守兒童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家庭教育的缺位、學校教育主導性不強、社會教育環境不利等。[3]在影響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諸多因素中,人的因素是不可忽視的,甚至可以說是核心因素。根據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個體較低層次需要得到基本滿足后,較高層次的需要才會出現。留守兒童由于不能與父母雙方或一方朝夕相處,致使其歸屬和愛的需要無法得到及時和基本的滿足,由此造成其更高的層次的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及自我實現的需要處于隱藏的狀態。研究表明,安全性的親子依戀,特別是母子依戀對于緩解留守兒童的焦慮情緒有較大幫助。教師的支持也能緩解留守兒童的焦慮水平。[2]家長和教師作為兒童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他人,在兒童心理健康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基于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差異,家長和教師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也不盡相同,二者具有一定的互補性,同時又不可替代。理想的狀況下,需要家長和教師共同努力,促進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但是由于我國目前社會經濟發展的狀況,期望家長放棄外出打工并不現實。同時,教師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諸多便利條件。因此,本研究認為學校教師應發揮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體作用。本研究認為教師要幫助留守兒童形成健全的自我意識;幫助留守兒童處理好自身情緒問題;幫助留守兒童嘗試理解父母;要對留守兒童父母進行必要指導。期望對廣大教師在留守兒童的教育中提供一定的幫助。
一、幫助留守兒童形成健全的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是主體對自己以及自己與周圍事物關系的認識。自我意識被認為是個體心理健康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標志著個性形成和發展的水平。[4]健全的自我意識對于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至關重要。研究發現,留守兒童的孤獨感、社交焦慮均與自我意識呈顯著負相關,[5]說明健全的自我意識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留守兒童的消極感受。留守兒童自我意識的培養,既要按照自我意識發展的一般規律進行,同時也要考慮留守兒童的特點,進行針對性的輔導。首先,要幫助留守兒童客觀、全面地認識自我。客觀是指自我認識應該基本符合自己的真實情況,既不過高估計自己,也不貶低自己。全面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要認識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二是要從生理、心理、社會關系三個方面全面認識自己。基于留守兒童的特殊性,教師要引導其更多地認識自己的優點,不要過于強調其不足的方面。在自我認識的策略上,第一可以采取自我反省例如寫日記的方式進行,第二可以通過自己與他人的比較認識自己,第三可以通過對照自己的現狀與過去認識自己的變化,第四可以接受他人對自己的反饋完善自我認識。其次,要引導留守兒童形成積極的自我接納。自我接納即喜歡自己所認為的自己,建立起適度的自尊。自我接納的困難主要在于對自己缺點的接納。教師要引導兒童認識到人無完人這樣的規律;認識到一個人即使存在一些缺點,仍然可以是一個有價值的人;要引導學生客觀分析自己的缺點,對于能夠改變的積極改變,不能改變的要學會接納。面對留守兒童,即使是存在一定問題的留守兒童,教師要能夠做到以溫和的語氣與其交流;通過交談喚起學生在生活中的一些積極體驗;在對留守兒童的教育中要更加謹慎的使用懲罰策略,防止其自尊心受到打擊。最后,要引導留守兒童有效地控制自我。自我控制即對自己心理活動和行為的主動調節的過程,是一個人心理成熟的表現。留守兒童容易出現放任自流、不服管教、違反學校紀律等問題,[1]主要是因為缺少父母的有效管教,而孩子的自控能力又比較差。引導留守兒童有效控制自我,應把主要精力放在培養其優良的意志品質,特別是自制力上。教師可以幫助留守兒童確定自己的行為目標,引導其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自我觀察,不斷比較自己的目標和行為的差異,在進步的時候可以做出自我強化,逐漸形成自我控制的良好能力。
二、幫助留守兒童處理好情緒問題
兒童期是一個人生理和心理發生轉變并逐漸走向成熟的時期。留守兒童由于父母雙方或一方不在身邊,容易出現一些情緒問題。孤獨感、委屈難過和敏感自卑是留守兒童“代表性”情緒體驗,憂慮情緒主要表現在初中留守兒童中。[6]幫助留守兒童處理情緒問題,首先要讓留守兒童認識并體驗自身的情緒,包括積極的和消極的。教師要引導兒童回憶自己的各種經歷,以喚起兒童的各種情緒體驗。要讓其認識到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都是人的情緒的正常表現。教師要教給兒童人的情緒發展變化的規律,防止兒童因自身的不良情緒產生焦慮、否認等表現。留守兒童三種“代表性”情緒問題的出現,都和缺少父母的關心與支持有密切聯系。因此,教師要引導留守兒童積極融入班集體,通過和同伴的交往減少其消極情緒。教師要在班級中營造安全、溫馨、和諧的班級氛圍以消除留守兒童的顧慮。在班級活動中,教師可以給留守兒童更多的表現機會,對其積極表現進行及時地強化。教師自身也要給留守兒童更多的關心和愛護,以彌補留守兒童父愛、母愛的缺失。留守兒童、特別是父母雙方都不在身邊的留守兒童,往往基本的生活都存在問題,教師要給這些兒童更多關心和照顧,例如可以經常對其進行家訪、密切關注其生活狀況、必要時要對其進行一些生活上的幫助。留守兒童自身也應學會一些處理消極情緒的方法。教師可以經常和留守兒童談心,了解其情緒變化;可以引導留守兒童以寫日記、和朋友聊天等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教師要幫助留守兒童學會合理宣泄不良情緒,例如采用跑步、大哭一場等方式宣泄并調節自己的不良情緒。
三、幫助留守兒童嘗試理解
父母留守兒童的情緒問題,往往和缺少父母陪伴有密切關系。當留守兒童看到其他同伴有父母陪伴時,其消極情緒就會被喚起或者被加強。由此留守兒童可能產生對父母的怨恨心理。心理學家艾麗斯認為,個體的情緒并非是由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由個體對事件的看法,即個體的認知引起的。對于留守兒童來說,其消極情緒在很大程度上和對父母外出打工的消極認知有聯系。教師如能幫助留守兒童合理看待父母外出打工,引導留守兒童理解父母,將會對留守兒童的消極情緒具有一定的緩解作用。教師首先要讓留守兒童認識到自身的認知和情緒之間的關系,明確自己是可以調節自己的情緒的;其次可以利用理性情緒療法的原理,引導留守兒童分析自己存在的不合理認知,例如有的孩子認為父母外出打工是不愛自己的表現,有的孩子認為別的父母都能在家,為何自己的父母就不能陪伴自己。教師可以以團體輔導的方式把班級上的留守兒童集中起來,對父母外出打工進行討論。可以通過引導留守兒童分析自己的家庭經濟狀況、發現父母外出打工對家庭的積極影響,尋找父母愛自己的表現等主題讓留守兒童看到父母的艱辛,嘗試理解父母。
四、對留守兒童的家長進行指導
留守兒童的父母除了陪伴孩子的時間較短外,在教育方法、親子溝通方式上也存在一定的問題。長時間的分離,如果親子之間又缺少有效的溝通,必然造成親子關系疏遠,引起留守兒童對父母的怨恨情緒,進而引發其他問題。教師作為教育方面的專業人士,比一般家長更懂得兒童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更懂得親子溝通的方式方法,具有更加科學的教育理念。所以學校教師要在對留守兒童自身進行幫助的同時,通過網絡、電話、信件等方式對留守兒童的家長進行必要指導。首先要讓家長盡量抽出時間定期和孩子進行溝通交流;其次要讓家長認識到父母角色對兒童發展的重要意義;最后還要讓父母學習親子溝通的技巧,多關注孩子的衣食住行、同伴關系、情緒情感,不要過于計較孩子的學習成績,多對孩子進行鼓勵。
參考文獻:
[1]周宗奎,孫曉軍,劉亞,周東明.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發展與教育問題[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1):71-79.
[2]趙金霞,李振.親子依戀與農村留守青少年焦慮的關系:教師支持的保護作用[J].心理發展與教育,2017(03):361-367.
[3]王敬峰.農村留守兒童心理與教育問題及對策研究[J].繼續教育研究,2010(04):71-73.
[4]郭黎巖.小學生心理健康與輔導[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段寶軍.自我意識在留守兒童孤獨感與社交焦慮間的中介作用[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4(06):62-65.
[6]劉霞,趙景欣,申繼亮.農村留守兒童的情緒與行為適應特點[J].中國教育學刊,2007(06):6-8.
作者:王鳳 單位:漢江師范學院教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