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小議農科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
研究表明,與國內成人常模比較,農業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總均分及強迫、人際敏感、焦慮、恐怖、偏執、精神病性因子的得分均高于國內成人常模,與國內相關研究報道一致[3],且發現大學生心理問題檢出率比較高的因子,人際敏感、強迫、敵對等因子,說明農業院校大學生與國內成人相比,心理健康狀況仍不容樂觀,充分說明了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群體,社會的要求高,家長的期望大,個人成才欲望強烈,但由于心理發展處于尚未成熟的階段,缺乏社會經驗,加之幾乎全身心地投入學習,心理比較脆弱、適應能力差、心理失衡常常發生,是心理障礙的高發易發群體[4]。此外,大學生活以群體生活為主,同伴之間很容易形成社會比較。以家族的期望和寵愛為基礎的高理想自我和以社會比較為基礎的現實自我經常產生沖突,而且,“現實自我”經常落?。?]。這種挫敗感構成了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強有力的挑戰和考驗。提示農業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在繼續全面、有效開展的基礎上,要把防治性目標重點放在解決大學生的人際敏感、強迫、敵對等問題上。
二、不同人口學特征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
心理健康的年級差異。研究發現,大二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顯著低于大一學生,首先,學生到了大二,主干課程相繼增加,全國英語等級考試亟待完成,引發較大的學習壓力和心理困擾;其次,進入二年級,同學之間的新鮮感不見了,剛入學時的謙讓沒有了,各種矛盾開始產生并日趨突出,這種人際關系的困擾無疑會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再次,大二學生開始對自我認識、自我定位問題表現出反復思考[6],而當一個人無法對自己形成明確的定位的時候,會對自己的存在產生焦慮感;另外,部分大二學生是大專生,臨近畢業,由于學校名氣不大和專業能力不足等因素,對就業前景感到不樂觀,引發較大的就業壓力。這些因素會給大二學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困擾。心理健康的專業差異。研究還發現,農科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顯著低于近農科學生,非農科學生顯著低于近農科學生,存在顯著的專業差異,與國內相關的研究報道接近[7]。農科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較差,可能有以下原因:第一,雖然我校的農科學生就業比較容易,但相對其他行業而言,農科專業仍然是一個艱苦而收入較低的行業。部分學生由于“輕農”和“輕視體力勞動者”等觀念的影響,對專業存在一定的抵觸情緒,并對其心理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第二,農科學生的學習枯燥無味,人文素質和社交能力要低于其他專業的學生,對心理調節和保健有不可忽視的影響。而非農科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略差,可能與他們在農業院校的邊緣化、就業不樂觀等因素有一定關系。總之,農業院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存在顯著的年級和專業差異,提示我們應該有層次、有區別地針對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針對實際問題適時地給予熱情關懷和指導,這樣才能收到較好的成效。
三、大學生總體幸福感
總體幸福感的性別差異。本研究發現,女大學生的幸福感顯著低于男大學生,與李靜、趙郁金的研究結論一致[8]。女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偏低的傾向,主要與女大學生面對的個人發展機會潛在的不平等的壓力以及過去家庭教養模式對女大學生的自我認知與評價造成的影響有直接的關系??傮w幸福感的專業差異。本研究發現,農科學生幸福感顯著低于近農科學生,非農科學生的幸福感顯著低于近農科學生,幸福感程度不存在年級差異。專業對總體幸福感影響顯著,這是社會人才需求結構、數量、質量和專業知識結構、特點及其就業口徑上的差異對大學生的期求和影響所致[9]。
四、大學生自信水平
自信水平的性別差異。本研究發現,女大學生的自信心非常顯著地低于男大學生,與楊勇的研究結果一致[10],但關于大學生自信水平的性別差異,許多學者的研究結論并不一致,這可能與研究工具、研究對象和樣本量的不同有關[11]。本研究認為,男大學生比女大學生的自信心強,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首先,社會對男性比較寬容,就業對男大學生更為有利是導致男大學生自我評價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傳統的“男尊女卑”思想在現實中仍有一定市場,女大學生就業難是不爭的事實,這些對女大學生自我評價的形成無疑會產生消極影響;此外,Corbin等認為,男性善于吹噓、自夸,有過高估計自己表現的傾向,女性則更為謙虛、傾向于低估其表現[12],則是導致男大學生的自我評價高于女大學生不可忽視的個性因素。(本文作者:林紅單位:青島農業大學人文社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