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心理健康進社區的意義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心理健康進社區,打造和諧社區”活動的意義深遠,這些意義主要有:
一、對“構建和諧社會”的路徑進行了探索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代表大會報告》指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和國家在新的歷史時期、在改革開放進入攻堅階段后所提出來的全新的社會發展目標。“和諧社會”目標的提出標志著我國經濟建設、人民生活和社會發展等方面都將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意味著我國社會發展模式的全面轉型,同時也意味著我國未來的政策取向將“關注增長的均衡、機會的均等和社會的公平”,使十三億中國人民共創、共享、共有社會發展的成果。[1]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是宏偉的,但道路是艱難曲折的,它需要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參與,不斷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創新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多種路徑。其中,“心理健康進社區,打造和諧社區”便是其中一條非常有效的路徑。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政治、文化諸領域的改革對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有目共睹,但社會結構、利益格局、社會文化的重大變化也引發了人們強烈的心理沖突;分配方式、生活方式、價值取向等的多元化給人們帶來抉擇的困惑;競爭加劇、生活節奏加快使人們承受著較大的心理壓力。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們受到心理問題的困擾,心理疾病發病率不斷上升,由心理問題引發的惡性事件、群體性事件時有發生,心理問題已成為影響社會安定與和諧、干擾甚至阻礙社會改革和進步的重要因素之一。社區是社會生活的共同體,是社會工作的基層單元。要推進社區建設,除了要著眼于行政管理、公共服務、經濟組織等方面外,心理層面的干預也是不容忽視的。和諧心理的建構在提高社區自我管理能力、促進良性社會互動方面的作用是無以取代的。社區的和諧離不開人際的和諧,而人際的和諧又是以個人的和諧為基礎的,可以說個人的和諧、安寧與幸福既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終極目標。《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把和諧社區、和諧家庭等和諧創建活動同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結合起來”,“注重促進人的心理和諧,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引導人們正確對待自己、他人和社會,正確對待困難、挫折和榮譽。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詢網絡,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心理和諧關乎社會和諧,心理教育和保健影響到全民素質的提高。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既是人民群眾的迫切需要,也是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的一項重要工作。“心理健康進社區,打造和諧社區”抓住了和諧心理建構這一主題,同時也抓住了社區建設這一主題,并把兩者結合起來,可以說是一種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路徑的探索。
二、探索了一條市、校、科研院所合作的新途徑
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既是人才培養和知識傳播的主要戰場,也是科技創新的主要戰場、新知識的發源地。城市的發展離不開人才、離不開科學知識、同樣也離不開科技創新和新思想、新觀念。如何將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優勢、智力優勢、科技優勢和科技創新成果以及城市管理、發展的新思想、新觀念迅速地轉化為城市發展的動力,就不僅是高校科研院所自己的追求,同時也成了有遠見的城市管理者的自覺追求。但長期以來,由于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方面的原因,高校科研院所和所在城市的關系并不密切。高校科研院所多數不歸所在城市管轄,它們也沒有為所在城市發展服務的責任,所在城市對高校科研院所的發展既無決策權也沒有管理權,這就使得高校科研院所和所在城市之間形成了若即若離的關系。但伴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知識的經濟價值越來越彰顯出來,知識的社會服務價值也越來越凸顯,城市要發展就必須依靠科技創新和觀念進步,就必須依靠高校科研院所的智力資源和人才優勢,同時高校科研院所要得到更好的發展和更大的財力和物力的支持也離不開所在城市。高校科研院所和所在城市的良性互動已經成為時展的必然要求。濟南大學“服務濟南行動計劃”的提出和濟南市“對接濟南大學服務濟南行動計劃”的制定就是對這一發展趨勢的最好注解。濟南市作為省會城市,駐濟高校科研院所眾多,如何發揮它們的作用以促進濟南市的發展和如何為濟南市發展服務并以此反哺自己的發展就成了濟南市和高校科研院所面臨的共同問題。“心理健康進社區,打造和諧社區”活動,創造了一條濟南市和有關高校合作的范例,也可以說是探索了一條城市和駐濟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的路徑,對市、校、科研院所合作具有示范意義。
三、彰顯了21世紀大學的社會服務功能
被譽為“當代美國高等教育改革的設計師”的美國著名高等教育思想家克拉克•科爾在他的《大學的功用》一書中明確指出:“它﹙大學﹚在維護、傳播和研究永恒真理方面的作用簡直是無與倫比的;在探索新知識方面的能力是無與倫比的;綜觀整個高等院校史,它在服務于文明社會眾多領域方面所做的貢獻也是無與倫比的。”[2]﹙P29﹚據此人們總結出大學之于社會的三個方面的功能:一是人才培養,二是科學研究,三是社會服務。大學的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功能是顯而易見的,大學的社會服務功能則是由大學和社會的密切關系決定的。社會創辦了大學,大學必須服務社會。伴隨著知識經濟社會的發展,大學的社會服務功能也必然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進入21世紀以來,越來越多的西方學者提出大學所持的服務社會的傳統理念已逐漸為強有力的“社區”建設理念所取代。大學與社會之間,形成了越來越緊密的參與和伙伴關系。英聯邦大學協會2002年甚至把社會服務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認為參與﹙社區﹚是大學的核心價值。澳大利亞學者強調了參與社區對于大學發展的重要性。他們指出:“當前大學紛紛沖向社區,這種現象表明,由大學形象的變化、40到70歲人口的改變,80年代和90年代大學資金消減和社團文化等帶來的文化革命,實際上促成了與大學自然選區———地方社區達成協議的機會……現實而言,參與地方社區能夠影響大學作為全球性﹙追求真理﹚、全國性﹙追求高產﹚和社區性﹙為公民服務﹚機構的再度人性化和復興。”[3]﹙P8384﹚“心理健康進社區,打造和諧社區”的活動,是心理學工作者利用自己的專業所創造的一種服務社會的活動,這項活動的開展和不斷壯大,恰恰印證了社會對心理學專業知識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彰顯了21世紀大學社會服務功能的變化與創新。如果每一個學科的工作者都能夠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服務社會,那么不僅大學的社會服務功能會得到彰顯和擴大,同樣,來自社區的真實實踐會促進大學及其學科的深入發展。
四、促進了大學自身事業的發展
1.為知識分子提供了報效社會的機會。知識分子的突出優點是憂國憂民,“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一直是眾多優秀知識分子的不懈追求;但知識分子同時也具有“窮則獨善其身”的避世思想。如何創造條件和機會讓知識分子走出“象牙塔”,充分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為社會發展服務,就成了擺在每一個社會發展決策者甚至是每一個社會發展熱心者面前的課題。“心理健康進社區,打造和諧社區”創設了一條非常好的讓心理學界的知識分子走出“象牙塔”、走向社會、服務社會的有效路徑;同時在服務社會的過程中,知識分子也可以加深對社會的了解,驗證所掌握的知識,凝煉新的研究課題。心理學尤其是應用心理學也只有在服務社會的過程中,才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知識分子也只有在服務社會的過程中才能夠更加體驗到自身的價值和意義。因此,“心理健康進社區,打造和諧社區”活動不僅對于心理學科學者,對其他學科學者開展自己的社會服務活動也都具有啟發意義。心理學是關于人的科學。心理學工作者有義務、有責任為人民的健康和諧的生活提供理論的指導。但心理學服務社會的事業往往是看不見功績的事業。比如,一個社區有五個人有自殺的企圖,心理學工作者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四個人放棄了自殺的企圖,但還是有一個人自殺了。人們往往強烈關注這名自殺者引發的事件,而注意不到或無意關注放棄自殺企圖的其余四個。這就需要心理學工作者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不計功名利祿的服務意識。另外,心理學工作者也不能夠包治百病,對于有些心理問題解決不了也是正常的,正如高明的醫療科技都不能夠解決人們所有的病痛。所以心理學工作者還要有較強的抗挫折意識和正確的職業觀。
2.為大學生和研究生創造了展示才能和實踐鍛煉的平臺、提供了專業實踐的機會。“心理健康進社區,打造和諧社區”活動為心理學專業的大學生和研究生創造了施展才能和實踐鍛煉的平臺,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專業實踐機會。以濟南大學心理學系為例,通過這項活動,濟南大學心理學系和上述7個社區實現了合作共贏,濟南大學在7個社區建立了教學實踐基地。這7個社區為數百名心理學專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了見識社會和實踐鍛煉的機會,社區的心理健康事業也因此有了長足的進步。學生年年需要鍛煉,社區心理健康事業也就有了可持續的智力資源的支持。駐濟高校現有在校生40余萬人,研究生有上萬名,如何把這一龐大的“人口負擔”變為“人力資源”,把他們巨大的實習壓力變成服務社會的動力,自然是每一個有識之士都非常關注的問題。高校是知識的發源地和傳播地,高校學生都是具有專業知識和技能的莘莘學子,關鍵是怎樣為他們找到合適的發揮才能的場所。不少有識之士提出中國雖然缺乏先進的科學技術,但中國現在最缺的還不是科學技術,而是把當代科學技術普及到千家萬戶的科普大軍。從近5年的社區實踐來看,有的社區還很落后,有的鄉村還很愚昧,還有許許多多科學陽光照耀不到的地方。而今天的莘莘學子們恰好可以擔當起科普大軍的重任。如此以來,濟南市各個高校龐大的“人口負擔”就可以變為有效的優質的服務社會的“人力資源”。從“心理健康進社區,打造和諧社區”活動的實踐來看,我們找到了一個很好的供心理學系的學生施展才能的平臺。我們有幾百名學生在這個平臺上鍛煉了自己,熟悉了社會,找到了自己的研究課題,也堅定了自己的專業信念,提升了自己的專業能力。“心理健康進社區,打造和諧社區”的意義還不僅在于此,它還具有了一種“范式”的意義,可以為其他專業的同仁們開展針對學生的教學和科研提供借鑒和思考。
3.提升了大學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大學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是反映大學的辦學質量的重要信號,在大學和社會環境的互動中,大學的聲譽發揮著重要的鑒別、激勵和促進大學發展的作用。[4]“心理健康進社區,打造和諧社區”活動開展5年多來,濟南大學的師生深入社區和特殊社區如濟南市監獄與濟南市勞教所,送去了心理學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為他們解決了許多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種心理問題,同時也贏得了社區廣大干部群眾的信賴和感謝。這種來自民間的散在的評價盡管尚未納入大學教學質量評估體系,但這項活動對于擴大濟南大學知名度和美譽度所發揮的功能,為濟南大學的發展營造出的較好社會環境,卻是顯而易見的。
5年多來,在濟南市科協的領導和積極支持下,在智力支持單位和社區的共同努力下,“心理健康進社區、打造和諧社區”活動基本實現了多贏。第一是以科協為代表的政府部門提高了管理效能,擴大了政府部門面向社區居民提供的服務范圍,把服務工作做到了社區居民的“心”里,科協的科普活動又創出了一個新品牌;第二是參與這項活動的智力支持單位強化了學科專業發展。以濟南大學教育心理科學學院為例,學院建立了教學實習基地,與多個社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為心理專業的研究生和本科生提供了專業實踐機會,使學生踐行“從做中學”的教育理念,教師也從服務社會的過程中體驗到自身的價值和意義。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社區的受益,因為這項力圖惠及千家萬戶的活動的目標最終在社區每一個受助個體身上得到落實,社區的惠民工作因此又多了一個強有力的支撐點。“心理健康進社區,打造和諧社區”活動意義深遠。實踐已經證明了這項活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我們相信,在濟南市科協的領導和大力支持下,在智力支持單位全體師生和社區一線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的這一品牌活動一定會得以推廣和發揚光大下去,我們也一定能創造出一條非常有榜樣意義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路徑。(本文作者:王本法單位:濟南大學教育與心理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