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家庭貧困高校生走出心理陰影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大學時期是個人所面臨的較為特殊的一個發展時期,是塑造正確價值觀的重要階段。當代高等教育不僅注重學生的智力發展和知識教育,大學生心理健康也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關注。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作為高校的弱勢群體,不僅在經濟上備受壓力,在心理上也存在多于其他學生的心理負荷和心理困境。改善這一特殊群體的心理狀況,引領他們走出心理困境已經成為當代高等教育刻不容緩的任務。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困境,是指在現實的生活和學習中,因為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差異,使得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心理上產生迷茫、困惑等一系列不平衡、不健康的負面心理特征。
這種負面導向不僅影響他們的精神面貌和學習效率,而且容易造成偏執心理和不健全人格,從而阻礙他們的心理健康發展。
1、自卑和過度自尊。大多數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都來自經濟不發達地區特別是落后的山區及農村。由于缺乏穩定的經濟來源,他們時常陷入窘迫的處境。特別是進入大學后,與周圍的同學相比較,經濟和物質生活的匱乏使他們逐漸看不起自己,甚至覺得低人一等,而產生或深或淺的自卑心理。他們內心深處非常敏感,自尊心普遍脆弱,有些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因為自卑而變得過度自尊。
2、悲觀、厭煩以及焦慮心理。家庭的負擔導致許多學生思想壓力大,經常處于精神緊張、煩躁不安的焦慮狀態。部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不能正視自身貧困,對生活失去希望,無心學習甚至厭煩學習,從而導致一些心理疾病,嚴重影響了正常的學習和生活。
3、封閉心理、人際交往困難。部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人際交往中表現出自我封閉的現象,不愿意參加集體活動,不愿意讓老師和同學知道自己家庭的經濟狀況。這種消極心態不僅限制了他們的活動空間和個性的發展,而且易引起一連串人際關系上的適應困難,導致人格障礙。由于這些同學的封閉,導致針對他們的經濟資助工作有時無法順利開展,從而進一步加劇了他們的心理壓力。
4、嫉妒和強迫心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更易產生嫉妒心理,同學之間貧富懸殊的對比易使他們從羨慕走向嫉妒,心態發生扭曲。有的學生則由嫉妒心理轉化為強迫癥,在學習和生活上對自己要求很苛刻,逼迫自己去做能力所不能及的事情。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問題有礙于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只有找準他們心理問題形成的原因,通過國家、社會、學校和個人共同努力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他們的心理問題,才能幫助他們樹立健全的人格,塑造出符合時代要求的合格大學生。
1、經濟原因。經濟原因是導致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最主要因素。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入高校后面臨的第一個考驗就是生活環境的適應問題。豐富多彩的大學生活需要一定的經濟基礎,這對那些生活消費只能限于吃飽穿暖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來說,是相對困難的。
2、自身原因。部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由于生活拮據,忙于為生活奔波,無更多精力投入人際交往和參與校園文化活動,導致自卑心理的產生,自尊心受到打擊,進而在心理上產生防衛反應,表現為嫉妒、敵對心理、自我封閉、強迫癥狀和沖動行為。
3、社會原因。在復雜多變的社會文化氛圍中,在追求財富的價值觀支配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因“寒酸”常常受到歧視、奚落和嘲笑。因而對“金錢至上”的社會文化表現了一種從蔑視到敵視的態度,這種社會現實與他們主觀意識的沖突也加劇了他們的心理問題。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原因是各種因素綜合導致的結果。有效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健康成長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解決對策應是多渠道的。
1、國家要落實資助政策。2007年,國家出臺了新資助政策體系,建立了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勤工助學、學費減免等多種形式有機結合的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對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面顯著擴大,使他們得到了有效、有力的資助。社會各界也應多給予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勤工助學機會,伸出援助之手。如企業與高校合作,設立校外勤工助學基地等,這對解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得實際問題是非常有益的。
2、學校要進一步完善助學體系。為更好的解決家庭經濟困對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不僅要進行“物質解困”、“心理解困”,更重要的是引導他們進行“自我解困難學生問題,學校要完善資助體系,形成獎、貸、助、補、免及勤工助學的多元混合資助體系,確保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得到有效資助,減輕他們的經濟負擔。特別是國家助學貸款是解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學費的主要途徑,學校應完善國家助學貸款工作,擔當好銀行和受貸學生之間的橋梁作用,精心組織學生做好貸款申請工作、確保應貸盡貸,加強貸后管理,強化銀行、高校以及政府部門之間的信息資源共享等。學校在做好國家獎助學金發放工作的同時,還應積極拓展資助渠道,爭取社會愛心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
3、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學校要進一步健全心理咨詢體系,成立專門的心理咨詢機構,配備專業的心理健康咨詢人員;要將心理咨詢工作納入正常的教學體系和思想體系,開設心理咨詢課程和講座,開展系統的心理健康教育;從事學生工作的輔導員、班主任,也應掌握心理咨詢的知識和有效方法,及時有效地開展工作,使其保持積極的心態,真正把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融入到集體中去,使他們有歸屬感和安全感。
4、成立相關學生社團,搭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交流和成長的平臺。對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來說,與相同經歷、相同背景的學生相處,更容易讓他們打開心扉,產生共鳴。學校可指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成立相關的學生社團,如公益協會、自強社等,吸引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加入,這樣不僅搭建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交流的平臺,還能通過開展社團活動提升學生的能力,自身得到成長,從而增強他們的自信,幫助他們走出心理困境。
5、學生自身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正確認識自我,克服自卑自棄心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雖然經歷的挫折較多,成熟較快,但他們畢竟正處在人生觀的形成期,對社會生活中的復雜問題尚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因此,要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要學會接納自我,接受貧富差異的現實,用自己的雙手勤工助學,學會“自立、自強、自助”。這樣,很多的心理問題便會迎刃而解。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應該客觀認識到自己在生活經歷等方面的一些優勢,同時要善于接受自己的缺點和劣勢,揚長避短。樹立自信心,積極面對困境。貧窮并不可恥,可恥的是甘于貧窮,不去努力改變貧窮的狀況;貧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喪失意志,讓貧困折斷了奮飛的雙翅。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要努力克服自卑自棄心理,做自己命運的主人,努力實現自我解困。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心理問題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發展中的熱點問題,不僅應該從經濟上給予資助,還應該在心理上多給予關心和援助。我們不僅要探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根源,更要采取相應措施幫助他們擺脫心理困境。要積極建立大學生心理咨詢服務體系,根據不同類型對癥下藥。學校要把物質幫助與精神培養相結合,心理教育與自我調節相結合,制度建設與環境建設相結合,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物質解困”、“心理解困”,并引導他們進行“自我解困”,以積極主動的態度面對貧困、消除自卑、增強自信,用知識和能力武裝自己,使自己在社會中有更好更強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