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文化產業學科建設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按照以上對文化產業學的學科屬性的理解和文化產業學科體系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我國的文化產業學學科建設還處在初級階段。當前中國的文化產業發展如火如荼,為文化產業的學科建設提供了良好氛圍和條件。相關研究機構紛紛成立,文化部先后授予了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傳媒大學等多所大學“國家文化產業研究基地”的稱號,多所研究機構都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產業的學術中心。文化產業新年論壇、中國文化產業三十人論壇《、中國文化報》的《文化產業周刊》《、中國文化發展報告藍皮書》《、中國傳媒產業發展報告藍皮書》《、光明日報》的中國文化產業高峰對話及中國文化產業年度人物推選等等,都已經成為文化產業學科建設中具有全國影響的事件,不僅推出了一批學術研究成果,而且也推出了一批從事文化產業研究具有一定影響的學者,更重要的是搭建了政(政府)產(產業)學(教學)研(研究)對話、互動、促進的平臺,顯示出文化產業學科建設的蓬勃生機。當然,在文化產業學科快速發展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意識到如同文化產業發展本身顯示出的“泡沫”現象一樣,文化產業學科建設也同樣存在盲目上馬、基礎不穩、定位不準、培養模式同質化、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與現實需求脫節等現象。第一,作為交叉型學科,文化產業相關學科之間常常相互分離、融合不足。如前所述,文化產業學是經濟學、管理學、文化創意學科群之間的化學融合而不是簡單的物理相加,但目前部分文化產業研究者仍然簡單地用原來的學科理論和方法來研究文化產業,體現出理論范式和研究方法上的某些局限性。例如其中源自人文學科的一些研究往往缺乏量化手段,使得文化產業研究缺乏經濟學基礎;而源自經濟學、管理學的研究,則又可能缺乏對文化特殊性、文化創意性的差異認知。而在人才培養和課程設置上,許多學校還只是將經濟學、管理學、文化創意學的不同模塊簡單組合,缺乏真正學科交叉之后所產生的學科范式和人才培養模式。事實上,文化產業經濟學,并不是文化學與經濟學的簡單相加,版權經濟、文化折扣、外部利益等等體現的恰恰是文化產業特有的經濟學特征。第二,作為新興學科,文化產業學科的基礎理論和方法論研究還比較薄弱。該領域的研究者目前大多以文化學、藝術學、新聞傳播學等人文學科學者為主,經濟學、法學、管理學等社會科學學者介入相對較少,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都比較偏向于文本研究和社會研究傳統,文化產業的一些基礎理論問題還缺乏深入分析。到目前為止,雖然文化產業的概論性、描述性著作出版了多部,但對文化產業的經濟學研究,特別是對中國國情下文化產業的經濟學研究仍然比較零散和膚淺,比如對政府、企業、市場的關系以及版權經濟特點、文化產業規制、國際文化貿易、文化產業投融資規律、文化產業整合與產業結構、文化市場特性、科技創新的文化價值等等方面的研究,可以說都遠遠不能滿足文化產業發展對理論研究的迫切需要。第三,作為應用型學科,文化產業學科的針對性和實踐性不足。目前文化產業研究和人才培養,主要的學術力量仍然大部分來自于傳統的人文社會科學領域,與文化產業的實踐結合還嚴重不足。據對15所開設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院校的統計,實踐課程平均學分數為25,總學分平均數為168,實踐課程占總學分的平均比例僅為15%②,缺乏經濟管理學科那種比較悠久和成熟的產、學、研互動的基礎和機制,導致文化產業學科的人才培養有可能學非所用、學用脫節,不能完全適應產業發展需求,甚至出現一方面產業界對能夠打通文化與產業界限的人才需求如饑似渴,另一方面教育界培養的文化產業畢業生卻難以找到相應的對口工作,以至于有人調侃說:文化產業有前途、文化產業最缺人的說法在現實面前似乎沒有得到證明③。應該說,文化產業學科作為應用型學科,如果缺乏實踐領域的呼應、檢驗、互動,很難體現出學科的生命力。因此,重視學科的交叉性,不僅強調經濟學、管理學、文化創意之間的學科結合,更要強調對文化的產業性和產業的文化性的整體認識;重視學科的創新性,在回答文化產業發展的現實問題同時,形成文化產業的基礎理論、研究范式、研究概念和研究方法;重視學科的應用性,在學科與文化產業發展的互動中,發現新問題,解決新問題,假設新問題,預期新問題。只有這樣,中國的文化產業學科建設才能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文化產業的學科建設的確還剛剛起步,未來任重道遠。
二、當前文化產業人才培養現狀的分析
任何學科都具有雙重使命,一方面是形成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另一方面則是培養與本學科定位相一致的人才。文化產業學科從1993年開始設文化藝術管理本科目錄,1998年開始設置相關的公共事業管理之后,上海交通大學、華中師范大學、山東藝術學院、中央文化干部管理學院、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山西大學等高校都先后在相關專業招收與文化產業管理有關的文化管理、文化藝術事業管理等本科專業方向的學生。2004年,教育部又批準了山東大學、中國海洋大學、中國傳媒大學、云南大學等全國重點高校開辦文化產業管理專業。2005年,中央財經大學、湖南師范大學、江西財經大學、華東政法大學、山東藝術學院、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湖南師范大學樹達學院等高校和兩所獨立學院也相繼開辦了文化產業管理本科專業。之后,全國越來越多的綜合性大學、專科性大學和學院紛紛開設與文化產業、文化管理相關的專業和方向,據不完全統計,我國開辦與文化產業管理有關的學科專業的高校已超過70所。在文化產業學科中“,文化產業管理”由于應用性強、人才培養需求突出,成為了文化產業人才培養最多、發展最快的專業方向,相關人才培養幾乎涵蓋了高等教育的所有層次,有的學校培養專科、本科等應用技能型人才,還有學校培養碩士、博士等高層次人才;綜合性大學(如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山東大學、四川大學、云南大學等)、師范類院校(如北京師范大學、天津師范大學等)、藝術類院校(如中國傳媒大學、中央音樂學院等)、專業院校(如北京印刷學院、北京電影學院、中國傳媒大學等)都紛紛加入到文化產業人才培養行列中。目前國內的文化產業相關學術機構和專業方向(包括文化產業管理、文化產業經濟學、藝術管理、傳媒管理、制片管理等等)主要分布在中國語言文學、歷史學、藝術學、新聞傳播學、應用經濟學、管理科學與工程等眾多不同的一級學科中,甚至也包含在財經院校、外語院校、旅游院校、體育院校的相關更加專業的學科中,成為了高校發展最快的新興專業群之一。這既是教育專業自身不斷整合與分化的結果,也是對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需求產生的回應。目前各個高校在人才培養模式、課程設置上大多處在“自選動作”的試驗階段。有關研究考察了17所樣本本科院校的教學計劃或人才培養方案,發現各學校的專業建設往往受到所依托學科的影響,課程設置差異很大:中央財經大學著重于經濟學和管理學相關的課程,華東政法大學則強調法學類的課程,山東大學的課程重點在如何使文化資源變為文化資本,中央戲劇學院重視劇團和劇院的管理,北京舞蹈學院重點加強國際藝術經營與交流等等。這一方面反映了不同學校的文化產業人才培養的不同特點,同時也反映了文化產業課程體系、建設體系還不夠完善,教學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各高校任課教師的“因人施教”和學科的“娘家”背景。正如該研究報告所說:“專業人才儲備嚴重不足,有些專業教師盡管在學科的大背景上與文化產業管理是相契合的,但也存在一個學科轉向的問題;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和素質拓展三大教學體系尚不健全,尤其是實踐基地的建設嚴重滯后于人才培養的需要。”④
三、對我國當前文化產業學學科建設的建議
文化產業作為一門適應社會發展需要而出現的新興交叉學科的歷史相對短暫,學科的交叉性又使學科的邊界比較模糊,但是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文化產業在社會整體發展中的重要性、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都越來越明顯,這都促使要強化學科建設的自覺性和整體性,推動文化產業學學科建設的高水平發展。應該說,這種發展需要一定的學術積累和知識積淀,也需要人才培養的更長時期的探索和總結。而當下最緊迫的是:為學科建設的發展奠定基礎,包括學科目錄的基礎、學術組織和學科平臺的基礎、人才培養的基礎。
(一)設置相應的文化產業學科目錄名正才能言順。學科目錄的制訂在一定程度上是學科定位的基礎性工作。文化產業作為交叉學科,它的學科歸屬一直存在爭議——既可以設在經濟學或者管理學學科中,也可以設立在文化創意學科群中。目前文化產業學科大多分散置于各傳統學科的分類下,文學、藝術學、傳播學、經濟學、管理學等學科之中都分別自設了與文化產業相關的方向,比如藝術學科中的藝術管理、企業管理中的文化產業、經濟學中的傳媒經濟學、電影學中的制片管理、戲劇學中的劇院管理等等。藝術管理、影視制片等存在于藝術學,傳媒經濟、傳媒經營與管理、廣告學等存在于新聞傳播學,體育產業管理等存在于體育學,旅游管理存在于旅游學等等。學科設置的歸屬比較復雜,難以形成比較統一的學科組織、學科規范和學科共同體。因而,在學科目錄設置上,考慮到文化產業學科的這種重疊、交叉的特點,以及學科內部所需要的邏輯性,將文化產業學從所有學科中完全獨立出來比較困難,也未必必要——因為文化產業如果脫離了各交叉學科的背景支撐,可能會更加勢單力薄。因而,我們可以考慮將文化產業學的相關分支,分別設立在經濟學、管理學以及相關的文化創意學科中,各個不同分支相互依存,形成一種交叉性的學科集群。在這樣的思路下,可以考慮在現有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學科分類與代碼國家標準(13745-2009)》中,原來的“39630管理學”目錄下,新增“文化產業管理”;“48790經濟學”目錄下,新增“文化產業經濟學”;“45760藝術學”目錄下,新增“藝術管理”“,54860新聞學與傳播學”目錄下,新增“傳媒管理與經營(”替代原有內涵和外延都相對狹窄的“新聞事業經營與管理”)。具體學科設置如下所示。以上學科,既基本滿足了文化產業學科的覆蓋要求,又尊重了學科發展的傳統和歷史,同時也體現了交叉性的特點。而在2011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頒布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2011年)》這一高校學科設置和人才培養的重要指導目錄中,建議可以在經濟學門類中,將“文化產業經濟學”設置為“應用經濟學”的二級學科;在管理學門類中,將“文化產業管理”列為一級學科;在藝術學門類中,將“藝術管理”列入一級學科;在文學門類中,將“傳媒經濟與管理”列為新聞傳播學的二級學科。具體設置如下所示而在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頒布的國家哲學社會科學目錄中,目前文化產業相關的方向也散見于經濟學、管理學、藝術學、新聞傳播學以及綜合類之中,實際上也可以考慮在現有的22個大類之外,增加“文化事業與產業”的大類,將分布在各個學科中的文化產業、經營、管理相關的課題集中起來,使申報、評審的學科標準、學術評價相對一致。除馬列—科社、黨史—黨建、哲學、宗教學、語言學、文學、藝術學、歷史學、考古學、經濟學、統計學、管理學、政治學、法學、社會學、民族學、新聞與傳播學、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教育學、體育學、心理學、國際問題研究等22大類之外,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單列,其中包含文化法規與政策、文化公共管理、公共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經濟學、文化產業管理、傳媒經濟與管理、藝術管理、文化市場等相關內容。以上的學科劃分,既滿足了目前大多數文化產業學科發展的現實需要,同時也符合文化產業的交叉學科特征;既考慮了學科屬性上的共同性,也考慮到了學科發展的差異性;既在科研組織上可以操作,也在人才培養方向上可以定位,從而體現出既有差異又有共性的一個交叉的文化產業學科集群。
(二)成立相應的文化產業學術和教學組織學科平臺是學科逐漸走向成型的重要標志,也是學科發展和成熟的重要條件。首先,建議成立“中國文化產業學會(或研究會)”。文化產業研究和教學的快速發展,對全國性的學科協調、組織平臺的需求越來越強烈。過去幾年,自發組織建立的“全國文化產業管理學科建設聯席會議”是文化產業學科的主要信息溝通平臺,聯席會議除了組織信息交流活動之外,缺乏常設性的穩定的組織形態,也不能承擔經常性的組織聯絡功能,難以對學科發展提供持續支撐。我們建議應該盡快成立全國文化產業學會,組織學術活動、集合學術力量、溝通學術信息、規范學術研究、協調學科建設,條件具備時,可以編輯出版“文化產業研究”學術期刊,推動全國文化產業研究的發展。其次,建議組建“文化產業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全國已有近百所大學設有文化產業相關專業和方向,培養方案、課程體系、教學模式、教材建設等等都需要通過全國性教學協調機構來組織交流、研討和提供相應的指導。教育部可以盡快組建文化產業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加強文化產業相關學科的教學經驗交流,推進全國文化產業相關學科的教學規范化建設,組織文化產業核心課程的教材編寫,強化文化產業師資的培訓培養,提高文化產業人才的培養質量。
(三)探索獨特的文化產業人才培養模式文化產業對人才的需求是全方位、多層次的,因而文化產業學科需要設計多層次的人才培養體系,既應該包括學歷、學位教育,也應該包括職業教育、繼續教育;既要培養從事管理運營的行業高端人才,從事行業研究的學術專門人才,也要培養實踐性強的職業實用人才。在本科階段,教育部頒發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中,已在管理學目錄下設置了“120210文化產業管理(注:可授管理學或藝術學學士學位)”,應該說已經能夠基本滿足本科教育的需要,不同學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劃分為不同的專業方向,如制片管理、劇院管理、演藝經紀等等。特別是應該根據文化產業發展對學科交叉的高端應用人才的需求,增設“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碩士”學位,與1251工商管理、1252公共管理、1253會計、1254旅游管理、1255圖書情報、1256工程管理等并列,面向經濟學、管理學、藝術學,甚至法學、歷史學、文學等學科招收具有跨學科背景的復合人才。文化產業管理是一門實踐性強、多學科交融的應用型學科。文化產業專業碩士的培養,既符合文化產業自身的學科特點,也符合文化產業發展對人才培養的需求。面向行業發展需求,開辦文化產業專業碩士項目,是當下文化產業學科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適應新媒介環境進行全球傳播發展,強化經濟學、管理學、創意學科以及與信息學科的融合,重視實踐教學、案例教學,強化產、學、研互動,推動業界、學界的密切結合,為文化產業培養高端管理人才研究生符合文化產業的學科定位和培養目標定位。建議在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積極試點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博士的培養,強化文化產業高級人才的經濟學背景。
(四)加強對文化產業人才培養規律的研究從目前對文化產業需求的調查、高校人才培養現狀的分析、國際相關學科人才培養經驗的借鑒來看,當前中國文化產業人才培養應遵循自己的一些學科規律。第一,在人才培養目標上重視學科共性與專業個性、學科普遍性與學校特色的結合。文化產業人才的培養必須在文化產業經濟學、管理學的共同基礎之上,不同的學校根據資源、需求和整合條件,確定自己人才培養的定位和形成具有競爭力的特色。對于包含領域廣泛、涉及行業眾多的文化產業來說,人才培養必須“有所為有所不為”,做出學科特色和專業品牌。部分院校在這方面已經開始有了比較成功的探索,如上海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北京電影學院、中央戲劇學院、中央音樂學院、天津音樂學院等院校都充分結合了該校師資、教學優勢以及人才培養傳統,設立了影視管理、舞臺策劃、戲劇管理、會展策劃、音樂管理等有特色的專業,在專業課程設置、人才培養機制和教學模式上,都形成了一定的優勢。第二,在教學內容上重視學科的交叉性,真正完成多學科的融合。文化產業作為交叉學科,不能僅僅是經濟學、管理學、文學、藝術學課程的簡單相加,而是要開設一系列從經濟學、管理學角度去研究文化產業的課程,使各學科真正在交叉中融合《。文化產業經濟學》、《文化產業管理學》《、文化產業市場學》、《文化產業國際貿易》這些基本課程,要體現出交叉學科的特殊性和創新性,培養學生從經濟學、管理學視角去理解文化產業,同時也需要學生從文化特性的角度去看到文化產業。第三,在培養體系上,形成通才與專才、高端人才和專門人才的不同層次。如果說文化創意人才主要仍然需要由傳統的文學、藝術相關學科培養,文化技術人才主要還是由信息科學、工程技術等相關學科培養,那么文化產業學科則主要是培養文化產業的經營管理人才。這類人才包含兩個不同層次。一是通用性的文化產業管理人才。主要包括文化產業公共管理、文化產業投融資、文化產業項目策劃、文化企業管理、文化品牌管理、文化市場營銷、版權經濟管理、文化法規政策、國際文化貿易等等方向。二是文化產業各分支領域的專門人才,如制片管理、美術品經營、演藝經紀、會展策劃、影院管理、劇場管理等等。前者可以考慮培養碩士、專業碩士,培養目標是文化產業的高級策劃管理者,甚至還可以培養少量的從事文化產業研究和教學的博士研究生;后者則以本科、高職為主,主要培養職業化的專門人才,并與文化行業的直接需求密切結合。第四,在課程和教材建設上,逐漸形成比較完善的體系。從國內外的教學實踐以及文化產業對就業人員的知識結構需求來看,文化產業相關專業的核心課程包括:文化產業經濟學、文化產業管理學、文化產業政策與法規、文化產業市場學、創意學、統計與調查、財務管理等等。此外,文化產業價值評估、整合營銷、廣告策劃與創意、國際文化貿易、新媒體傳播、創新與創業、項目管理、案例分析、實踐工作坊等等也都應該是重要的課程選項。而不同的學科背景、不同的專業定位,還應該開設一些特色的、指向性的案例課程和訓練課程,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和實踐能力。第五,在辦學思路上,重視文化產業學科的本土特色和地域特色。中國文化產業發展有自己特殊的背景。5000年以上的悠久文化傳統、多民族國家、地大物博文化多元、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市場化改革、意識形態慣性等等,都決定了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兩個特點:中國特色和地域特色。因此,文化產業人才培養,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了解中國國情、歷史階段、地域文化,培養熟悉當地文化、了解區域市場,同時又具有寬闊的國際視野的復合型、創新型人才,更好地服務于本土包括地方的文化事業和經濟發展。這既能滿足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促進本地文化產業的發展,又能為人才培養帶來某種“不可替代”的競爭力和差異性,是文化產業人才培養的重要方向。
總之,文化產業人才的培養,與一般的經濟管理人才不同,需要強化他們對創造力、創新力、審美鑒賞力的培養和判斷;但與一般的文化藝術人才也不同,需要強化對他們的市場觀察和判斷力、經營能力、執行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的培養,培養所謂既懂藝術又懂經營,情商、智商同步發展的所謂“兩棲人才”。要達到這一目的,人才培養從招生到培養,以至于教學方式、考試考核、畢業設計、畢業論文等環節都應該形成自己的特點,除了要更多地吸收在全球多年發展的MBA的教學經驗之外,例如開設更多的案例課、工作坊、訓練課、創業課、小組課等等,同時還要借助藝術創意、科技創新的能力培養,提升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通過本科、雙學位、專業碩士等多樣化的方式,面向未來、面向產業、面向全球,培養有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專業熱情的文化產業人才,特別是適應當前互聯網、新媒體的革命性影響的文化產業人才。
作者:尹鴻單位: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