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歷史課改中加強德育實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隨著21世紀我國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全面展開,我校也進行了課堂教學改革。無論怎樣改革,歷史教學的靈魂都是進行思想道德教育。中學歷史教師應責無旁貸地肩負起青少年學生的德育教育的重任。那么,如何在歷史新課程改中加強德育教育呢?
一、利用歷史課合作探究對學生進行愛黨愛國教育
教學中要充分挖掘豐富的歷史材料,運用合作探究學習法使學生樹立熱愛中國共產黨,堅定不移地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的理念,激發他們的愛國主義感情。
例如,學習完必修一《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這一專題后,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每組寫一篇學習本專題后的感想,一周后進行評比。課后每小組的同學分工合作,都拿出了一篇滿意之作。再上課時,各小組紛紛發表感想。他們對于西方列強侵略行徑的激憤之情都溢于言表,同時也為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感到痛惜;還有的小組進一步引申出“落后就要挨打,弱國無外交”的結論;個別小組分析了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失敗的原因等等。
最后,我再總結強調一部中國近代史,就是一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相勾結,把中國一步一步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這也是一部中國人民不甘屈辱求解放、求生存、反帝反封建的歷史。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斗爭,失敗;再斗爭,再失敗;再斗爭……歷史證明:農民不能自己解放自己,資產階級也不能領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只有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才能使中國革命取得勝利。這樣通過學生的合作學習與我的總結強調,學生深刻認識到: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走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盡管我國目前社會的發展還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方向是正確的,前途是光明的;相信我們的黨,我們的政府有足夠的能力克服目前的困難,帶領我們走向美好的明天。學生也從心底里更加熱愛和擁護中國共產黨,更加熱愛社會主義祖國。
二、利用歷史課的合作探究對學生進行集體主義教育
在全球經濟與文化一體化的進程中,一個民族能否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關鍵是這一個民族有沒有強大的凝聚力。因此,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集體主義、團隊精神顯得非常重要。在歷史教學中,可以史實為依據,設計一些探究題,對學生進行集體主義教育。
例如,在學習《國共的十年對峙》一課時,我設計兩個探究題:
(1)“根據地為什么能漂亮地粉碎前三次圍剿?(2)1935年10月為什么要進行長征呢?”讓學生探究交流。學生交流后進行歸納總結:前三次反圍剿中,在、的正確領導下,根據地每一個黨員同志、紅軍戰士緊密團結在一起,同仇敵愾,干凈利索地粉碎了反動派對革命的圍剿。后來“左傾”機會主義分子搞分裂,致使革命根據地第五次反圍剿失利,被迫長征。通過探究,學生認識到分裂導致失敗,團結就能勝利,就能戰勝困難。
再如,學習《抗日戰爭》時,讓大家探究:(1)貧弱的中國為什么能夠戰勝日本帝國主義?(2)這對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何借鑒?經過討論交流,學生達成共識:貧弱的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打敗窮兇極惡的日本侵略者,靠的就是以國共第二次合作為基礎的中華民族團結抗戰。今天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同樣也要堅持團結,集體主義觀念得到進一步提高。
三、利用其他方式培養學生集體主義意識
歷史教學中我還用歷史活動課、復習課的合作探究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意識。如活動課上,每組推選一二名代表發言,其余同學幫助找資料,提意見,全組積極協作以使本組代表有最出色的表現。復習課上,在我對單元內容總結復習后,將需要掌握的內容強調后,小組內成員共同復習,相互提問檢查,直到每個成員掌握為止,接著開展小組競賽。因為每個成員的表現都影響本組得分,所以各個小集體將努力影響并幫助其成員,每一成員也會為使本組有更出色的表現而努力,合作復習的效果要比一個人單獨學習好得多。合作學習是一種新的教學策略,通過合作學習,小組成員之間建立一種積極的合作關系,善于表達自己的見解和理解他人,真誠地互相幫助,協調行動。通過合作學習,培養學生協調的行為,善于理解他人,學會與人和諧相處。
著名歷史教科書專家蘇壽桐先生說:“歷史的功能首先在于它對道德教育的作用。”因此,在課堂教學改革中,我們每一位歷史教師都應該把新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與加強歷史學科的德育教育功能緊密結合起來。為祖國培養既有文化素質,更有高尚的道德品質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合格人才,使我國在21世紀闊步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