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應重視交互主體性原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忽視交互主體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疲態與缺陷
交互主體理論認為,交互主體的任何一方都不可能以單純主體的姿態把其他主體當作單純的客體來取得其他主體的認同和理解,也不可能直接達到對其他主體的改造。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長期以來傳統的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分強調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并在實際操作中不能脫離“灌輸”老框框,忽視了大學生的人格主體性原則。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體關系是“教育者—中介—受教育者”。作為受教育對象的大學生往往被等同于物,導致受教育者的非人化或者是物化,進而也導致了另一個極端:當教育者主體成為別的主體的客體時,同樣會被視為非人或是物的地位,導致了主體的客體化、非主體化。所以,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在實踐活動中已顯露出疲態與缺陷,其內容與方法不能滿足學生主體素質發展的要求。
反思以往的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主要的教育實施方式是灌輸方式,它存在著一定的偏差。一方面,把學生置于被動接受教導訓誡的客體地位。忽視甚至抑制了學生的主體判斷與選擇,造成大學生獨立的道德思維能力和道德行動能力不足;另一方面,以“束縛人、約束人”為目的。當然,灌輸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確立的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遵循的基本原理,我們黨向來肯定灌輸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在實際操作中,總是有不少人將灌輸等同于強制服從、等同于壓服,從而導致了對灌輸意義錯誤的理解。所以,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中灌輸形式實際上是強制服從的意義后的“灌輸”。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科學管理理論學派把人看作被動執行命令的工具,人被“物化”的現象日趨嚴重。“科學”是解決問題的方式,是人對物的處理方式。這種理論輻射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作為對象的學生“客體”實際上被等同于物,導致受教育者—學生的非人化或者物化。傳統的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忽視學生個體特性,教育者重在追求“產品”規格的同一性,比如在評價內容上習慣于用既定的品德標準去衡量不斷發展的受教育者,當受教育者的品德言行不符合既定的品德標準的時候,不是用新的實踐去重新檢討既定的品德標準,而是用既定的品德標準否定受教育者的品德發展狀態,想方設法約束防范受教育者,而教育對象是活生生的生命個體,這就導致對教育對象估計失真,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關系失調、對立,導致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學生個體發展.“兩張皮”情況的出現,嚴重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有效性。
當經濟轉軌、社會轉型、多元文化交融碰撞之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該如何定位?如何處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交互主體性原則的應用?是世紀之初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要的課題。
二、以學風建設為內容,強化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在動力
學風建設是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面,直接影響學生的知識文化素質和人格道德素質,影響學校所培養的人才質量,最終影響學校的發展水平,所以,加強新時期高校學風建設是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而高校良好學風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來源于學生個體良好的學風。
交互主體理論認為,主體不可能通過交往活動直接引起對方主體的改變,交互主體的任何一方都不可能以單純主體的姿態把其他主體當作單純的客體來取得其他主體的認同和理解,也不可能直接達到對其他主體的改造。主體在交往活動中只有達到使自己的思想觀點為對方主體所了解,并內化為對方主體心智結構的組成部分,才能使其對自身思想和行為自覺地進行改造。沒有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需要,就不會產生自覺、主動、持久的道德行為。把研究受教育者的需要作為突破口,支持并盡可能滿足他們的正當合理的需要,豐富和發展他們的健康需要,疏導和轉化他們的不合理需要,有助于促成他們對社會道德的理解與認同,并為其道德行為的發生奠定基礎。
目前,高校學生的學習主體意識不強,很多學生自身的學習在很大程度上還依賴于外在的壓力(如學籍管理的條例規定),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要使學生的外在壓力轉變成內動力,運用內需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如此,學生才能自主地參與跟自身發展有關的各項學習活動,真正把自身利益的發展當成一種責任,學生的自知、自控、自主能力也將進一步加強。
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把學生就業教育作為學風建設不竭的動力源泉。高校現行的“雙向選擇”的就業制度使得大學生對就業問題表現出的關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強烈。以此為切人點,通過開展大學生科研,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勇于創新的意識和能力,促進學生更扎實地學好專業知識,推動學風建設。(1)根據不同專業特點成立大學生科研小組,系或教研室指派教師擔任學生科研導師,對學生科研進行必要的指導。(2)制定科研計劃,確定科研課題。學生科研活動計劃一般以一學期或一學年為單位制定;科研課題可結合各專業自身特點和教學情況,由系或教研室與科研小組共同討論確定。(3)開展科研活動的理論培養。請教學和科研骨干教師開展科研講座,使學生明確開展大學生科研的目的、意義和方法,幫助學生樹立科研意識和科研信心。(4)定期開展大學生科研活動的交流、評比和表彰。學校或系定期舉辦大學生科研成果(論文)展覽或報告,并在交流的基礎上評出優秀的科研成果,對于在科研活動中取得突出成績的學生給予大力表彰和獎勵。
三、以引導服務為載體.盆視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平等與親和
按照交互主體理論,所謂主體性,就是指作為認識主體在處理外部世界關系時的一種功能表現。它一方面表現在對外部世界的選擇上,主要受主體本人需求、動機和興趣等因素的推動和支配,表現為能動的自覺性和選擇性;另一方面表現在對外部信息的內部加工上,受主體本身原有的知識結構和先行經驗等因素的制約,表現為自主性和創造性。
大學生作為正在發展并不斷趨于成熟的個體,是一個完整的人,他不僅有思想、有感情,還有自己的需要、愿望和尊嚴,以及充分體現其自身特點的個性心理品質和行為方式,具有獨立的人格。而一個人的需要、動機、興趣、意志、知識結構、人生經歷以及所處的社會文化背景等,都會對他最終形成什么樣的人生觀產生深刻的影響。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就思想論思想、就政治論政治,而要充分利用人類創造的一切知識財富來豐富自己的教育內容,利用一切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活動來拓寬自己的教育渠道。既不能把學生的思想品德與其他人格要素割裂開來,也不能將思想政治教育游離于整個高等教育之外。思想政治教育必須確立人格教育思想,將學生看作是一個完整的人,豐富的人和全面的人。不僅要關注學生政治方向、思想觀念等意識層面上的問題,也要關注學生身心健康發展;不僅要注重學生知識、技能、思維的培養,而且也要十分重視學生情感、意志、興趣、需要、信念等個性素質以及社會責任感與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特別是隨著網絡時代的來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外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
首先是信息源多樣化。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不再像先前只有電視、報紙、廣播和課堂,在互聯網的信息環境下,國內外形形色色的機構、組織、團體和個人都可以上網,都可以有各自的網址和主頁。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較以前大大拓寬了。網絡上各種各樣的信息將對大學生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網絡也改變了以前宜傳主體局限于黨政機關、部門、團體的狀況,學生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和網民,不再是單純的接受宜傳教育的客體,也可以是進行網絡宣傳的主體,學生既可以分散地上網獲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又可以對這些信息評頭論足,自由地在網上發表自己的見解。這種宜傳主體、客體變化后的交互性、自由性和開放性,沖擊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原有的覆蓋面和影響力,必須給予足夠的警覺和重視。
其次是信息傳播速度極快,并超越時空。傳統的信息傳播工具和輿論載體總是受到一定的時間、空間限制,而電子計算機問世和日益普及則在傳播速度和空間方面有了質的飛躍和劃時代的意義。國際互聯網的存在,使人們突破時空障礙,看到聽到千山萬水之外的事情和消息。特別在出現重大變故,有了重要消息和意識趨向時,學生就有可能比思想政治工作者更快、更早地獲取有關信息,思想政治工作者若不先知,勢必處于被動局面。同時,互聯網上還會不時地出現一些不真實的、錯誤的、虛擬的、甚至是反動的、危害性極大的信息,如不能及時發現并采取果斷措施,后果會相當嚴重。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須從觀念上根本轉變,從傳統的居高臨下的心態,轉向與學生平起平坐的心態。思想政治工作者僅僅是網絡傳播中的積極參與者,傳播相應的思想和理論,發送適當的信息,還可能監控網絡上別的信息,但已不再是絕對的教育主體和權威。平等的交流取代上下級的灌輸,從一定層面上來說,也可使思想政治工作者更具人情味和親和力。只有與學生建立起貼心、朋友般的情誼,學生才敢講真話,講實話,思想政治工作也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增強針對性。
論文摘要:當經濟轉軌、社會轉型、多元文化交融碰撞之際,重視交互主體性原則的應用成為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以學風建設為內容、以引導服務為形式,培養自主性、主動性、創造性的學生“主體性”人格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