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校大學生健康弱勢群體體育教育現狀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采用文獻資料、網絡調查等研究方法,對我國高校大學生健康弱勢群體體育教育的狀況進行了研究,認為我國高校整體上對于大學生健康弱勢群體的體育教育處于嚴重缺失的狀態;并分析了重視高校大學生健康弱勢群體體育教育的必要性及意義,提出高校大學生健康弱勢群體體育教育的創新路徑有創建健康弱勢群體學生體育教學俱樂部、培養特殊體育教學師資隊伍、構建醫教結合長效機制,以及建立特殊體育教學保險機制,旨在為我國高校大學生健康弱勢群體的體育教育提供實際參考.
關鍵詞:高校;大學生健康弱勢群體;體育教育
“強化學校體育是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對于促進教育現代化、建設健康中國和人力資源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1]”.我國將學校體育教育工作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在“以人為本”和“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下,面向全體學生,加強體育教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體魄強健、意志堅強,進而整體提升我國在校學生的綜合素質.然而,學校體育仍然是我國整個教育事業相對薄弱的環節,這與學校體育一直不受重視有著密切關系,導致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在學生綜合素質中始終處于短板的位置.在高校中,這種現象依然存在,而對于健康弱勢的大學生群體(身心發展上與普通人有較大差異、在正常范圍之外的學生,或者說,是指與教育密切相關的身心某些指標異常或在常態以外的學生[2])來說,他們的體育受教育程度往往遜于身體正常狀態的大學生甚至被嚴重忽略,其身體素質的發展著實令人堪憂,并且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的不斷推進,這種嚴峻的現象還將日益加劇,并且逐步得到放大.高校作為大學生脫離校園教育正式踏入社會的最后一站,高校體育教育對于健康弱勢的大學生在今后的就業、工作、家庭生活、乃至社會的融入度方面均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高校大學生健康弱勢群體的體育教育研究顯得非常緊迫,目的“是為了使他們能公平地獲得適合其身心特點與需要的自我健康管理與適應性體育知識,提高他們平等、充分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2]”.基于此,本研究在相關文獻的基礎上,結合教學實踐與調查,對高校大學生健康弱勢群體的體育教育路徑進行探討,期望為我國高校健康弱勢群體大學生的體育教育工作提供實踐性參考.
1高校大學生健康弱勢群體體育教育現狀
《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教體藝[2002]13號)在第十條中指出“對部分身體異常和病、殘、弱及個別高齡等特殊群體的學生,開設以康復、保健為主的體育課程[3]”.可以看出,教育部已于2002年對全國高校關于特殊群體學生開展相關類型體育課程提供了政策指引.那么我國高校關于大學生健康弱勢群體體育教育情況如何呢?吳燕丹[2]對國內40余所高校調查顯示,各高校依然沿用的是“體育保健課”的名稱,教學內容主要涉及水中康復、球類康復、八段錦、五禽戲、太極拳、交誼舞、素質類練習(如實心球、中長跑)以及相關理論,對健康弱勢群體學生的身體素質提升具有一定的作用;汪流[4]對安徽省25所普通高校調查發現,高校普遍對大學生健康弱勢群體的體育教育重視不夠,其中只有16所高校僅僅制定了大學生健康弱勢群體體育課及其考核的規章制度,而對于課外體育活動則無涉及,而開設有“保健班”的21所高校,其課程內容多為自主設定且較為單一,在康復、運動技能形成及提升方面均難以滿足此類學生的需求,另外大學生健康弱勢群體對校園組織的各類競賽和文娛活動參與度極低,并且高校體育職能部門及校醫院對大學生健康弱勢群體也沒有開展相關保健、康復、運動診斷方面的咨詢與服務.由此可知,全國高校對大學生健康弱勢群體已實行特殊體育教育的情況亦不容樂觀,吳燕丹[2]對此指出存在課程名稱與課程定位、教材內容普適性與特殊性、課程設計和實施中“事實”與“價值”、成績評價中“剛性”與“柔性”,以及教師的從教條件與課程需要之間存在著矛盾;劉彩錦[5]基于生命關懷的角度認為我國高校對大學生健康弱勢群體在課程理念設置與實踐教學安排上不平等、教材的應用未能考慮到科學的系統性與個體的實用性、評價體系的“剛性標準”與健康目標的“柔性指標”不協同、缺乏教學經驗“硬實力”與生命關懷“軟實力”的雙優師資,以及廣大大學生健康弱勢群體在心理上的“自我肯定”與社會中“平等看待”存在距離.本研究對安徽省內、外23所高校通過網絡問卷的形式進行調查發現,學校對于健康弱勢群體學生的體育教育:要么采取跟班上課(運動量自我把握),要么讓學生申請體育免修,在期末考核的時候給予通過;在沒有制度、資金、保險、醫療、教材的情況下,體育教師對于這部分學生甚至視為“燙手山芋”,為防控教學風險,多采取“放羊”的管理方式,實乃有悖于“以人為本”“健康第一”“終身體育”“身心全面發展”的教育指導思想,更談不上生命質量的關懷.這與宮華[6]對遼寧省部分高校作出的調研結果大同小異,可見我國高校整體上對于大學生健康弱勢群體的體育教育處于嚴重缺失的境地.
2重視高校大學生健康弱勢群體體育教育的必要性及意義
高校大學生健康弱勢群體進入大學伊始,其享有的體育教育程度應與健康水平正常的大學生是等同的,不應因其存在千差萬別的疾患情況,而疏忽甚至剝奪他們接受體育教育應有的權利.《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把育人為本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以學生為主體,把促進學生成長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關心每個學生,促進每個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7]”.從中不難理解,高校體育教育工作要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為本,針對不同健康狀況下的學生應區別對待,合理采用相應的教學內容和教法保障每位學生身體素質發展的需要.由于大學生健康弱勢群體在參加體育健身鍛煉時不僅需要克服正常人無法體會的心理與生理的障礙,還要時時防控自身疾患的惡化,以及預防可能出現的傷害事故,高校一般正常狀態下的體育教育工作已不適應大學生健康弱勢群體對特殊性體育健身活動的需求,勢必要改進體育教育工作的供給結構,有擔當地承擔起對大學生健康弱勢群體進行科學的特殊體育教育的責任:一方面,是黨的教育關于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實現教育公平、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另一方面,對于促進大學生健康弱勢群體素質全面均衡發展,以及提高生命質量,都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3高校大學生健康弱勢群體體育教育創新路徑
3.1創建大學生健康弱勢群體
體育教學俱樂部體育教學俱樂部是體育教學模式的延伸和補充,它是在高校體育教學體制框架下實現的教學創新舉措[8].高校體育俱樂部具有延伸體育課堂教學、補充課外體育活動、規范校內體育競賽、培養學生體育骨干及促進體育教學改革的作用[9].然而,從現有文獻看來,沒有發現關于高校大學生健康弱勢群體體育教學俱樂部的產生、發展情況方面的研究,又因為高校體育課堂一般性體育教學對健康狀況正常下的大學生具有普適性,而對于大學生健康弱勢群體則格格不入,故此基于大學生健康弱勢群體對體育活動內容、方式的特殊性需求,以及一般性體育課堂的局限性,高校大學生健康弱勢群體體育教學俱樂部的成立,將是全國各高校對于特殊性體育教學的一個非常有效的首選路徑.大學生健康弱勢群體體育教學俱樂部將一般性體育課堂教學與課外體育教學活動、校內體育競賽、校園文娛活動,以及與其他類體育社團互聯互通有機結合起來,并實行學分制,規定大學生健康弱勢群體通過系列體育課上、課下的體育活動形成一至兩項的體育健身、養生、保健、康復等方面的技能,進而獲取相應的學分,這樣一方面可以避免因大學生健康弱勢群體對自身缺乏自信而“自愿”疏于體育活動;另一方貫徹執行了國家體育教育確立的“堅持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相銜接、堅持培養興趣與提高技能相促進、堅持群體活動與運動競賽相協調、堅持全面推進與分類指導相結合”的四項基本原則[1].
3.2培養特殊體育教學師資隊伍
大學生健康弱勢群體對特殊體育教育的需求體現在體育教學的內容、組織形式、風險防控,以及身體機能指標檢測的特殊上.這些元素的特殊性需求迥異于健康狀況下的大學生,已遠遠超出了我國高校體育的教育供給水平,且與目前高校的體育教育現狀極不相稱.《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針對特殊教育方面明確指出“應加大對特殊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強特殊教育師資隊伍建設[7]”等.全國高校廣泛存在的大學生健康弱勢群體體育教育問題的根本解決途徑,應著眼于特殊體育教學師資隊伍的建設,并且定位在“特殊教學經驗‘硬實力’及生命關懷‘軟實力’的雙優師資[5]”上.只有根據大學生健康弱勢群體對特殊體育教育的動態性、發展性的需求,逐漸改善現有體育師資的知能結構、補充及完備特殊體育教學師資隊伍,方能適應當前我國高校特殊體育教育的發展需要
.3.3構建醫教結合長效機制
高校大學生健康弱勢群體身心狀況千差萬別,其特殊體育教學面臨兩大突出難點:一是教材內容如何設定?二是反映學生身心的各級各類健康指標如何篩選以及如何監控?對于此兩點,僅憑高校現有的體育師資力量難以解決.因此,高校體育職能部門應與當地聯系緊密的醫院形成“醫教聯盟”,在獲取學生健康檔案的基礎上加上新生入學的醫學體測,將大學生健康弱勢群體予以定性并進行分類、分級建立資料庫,并根據學生專業技術特點,共同擬定體育教學內容、教學計劃、檢測指標、檢測方法及考評辦法等.隨著學生的更替,高校大學生健康弱勢群體每年各異,則上述過程始終處于動態變化中.因此,高校的特殊體育教育亦應建立起醫教結合的長效機制.
3.4建立特殊體育教學保險機制
高校大學生健康弱勢群體的體育教育多處于“放羊”狀態,這與體育教師忌憚隨時可能發生的教學傷害事故有關.保險具有分擔危險和補償損失等功能,高校特殊體育教學應針對大學生健康弱勢群體,出臺相關政策支持與保障,構建其特殊的體育教學保險機制,這樣對于“轉移學校風險,走出學校所面臨的學生體育意外傷害事故之困境,消除體育教師的教學后顧之憂[10]”,都具有現實性的重要意義.參照于德國、美國、日本等國家的體育保險制度,我國高校在此方面十分欠缺,為應對當前特殊體育教育發展的需要,引入保險機制,勢在必行.4結語我國高校大學生健康弱勢群體體育教育目前處于嚴重缺失的境地,在當下我國經濟社會各個領域普遍深入開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高校體育職能部門應根據本校大學生健康弱勢群體的實際狀況及本身辦學條件,及時采取各項措施改革特殊體育教育的實施路徑,強化他們對體育教育的受眾程度,切實貫徹執行我國教育關于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加強特殊教育的教育方針
.參考文獻:
[1]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EB/OL].
[2]吳燕丹,白永正.高校特殊群體學生體育教育若干問題的思考[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5(4):85-87.
[3]教育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教體藝[2002]13號)[EB/OL].
[4]汪流,陳海燕.高校健康弱勢群體學生體育健身服務網絡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12):1659-1661.
[5]劉彩錦.生命關懷視野下大學生體育弱勢群體體育教育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6):102-106.
[6]宮華.遼寧省大學生體質弱勢群體體育教學現狀與對策研究[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12(1):56-58.
[7]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工作小組辦公室.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EB/OL].
[8]陳宏,徐偉.普通高校體育教學俱樂部研究綜述:辨析與啟示[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4):68-71.
[9]張欽.高校學生體育俱樂部在學校體育工作中的作用[J].湖北體育科技,2014(12):1105-1107.
[10]陳進良.構建我國學校體育保險機制的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0(4):34-37.
作者: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