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互聯網下學校體育教育探索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隨著我國把“互聯網+”行動計劃提升至國家戰略層面,“互聯網+”迅速成為當前的熱點話題,它不僅對我國體育產業發展帶來很多機遇,而且對學校體育教育也帶來一定的挑戰。該文在闡述“互聯網+”內涵的基礎上將傳統體育教育模式與“互聯網+”體育教育模式進行對照,分析了傳統體育教育模式實施過程的不足,探索“互聯網+”體育教育模式存在的優勢與實施的可行性,有效適應學生學習發展的需要,為深化體育教育改革提供新舉措。
關鍵詞:“互聯網+”;學校體育;改革
2015年12月,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在我國浙江烏鎮召開,在會上指出:“目前,中國有6.7億網民、413萬多家網站,互聯網經濟與社會的發展不斷融合,時刻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十三五’時期,我國將大力施行網絡強國戰略、國家大數據戰略及‘互聯網+’行動計劃,進一步促進社會發展,更好地造福各國人民[1]。”此項計劃被正式納入國家戰略后,“互聯網+”成為當前熱門話題,各行各業都結合自身情況在剖析“互聯網+”的內容涵義及其帶來的深遠影響。我國學校教育系統是一個保守的行業,體育作為其中的一個分支,必然會受到互聯網應用與發展帶來的影響。因此,本著以事實為依據、實事求是的理念,在“互聯網+”背景下探索學校體育教育的發展與改革可能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以期為未來的良性發展提供參考。
1什么是“互聯網+”
“互聯網+”指的是一種信息能源,一種能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的能力并且在知識社會創新2.0推動下的互聯網形態演進及其催生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通過“互聯網+”技術,將所有應用經濟社會管理的信息資源整合、及時共享,以實現各生產要素發揮其積極作用,讓創新應用更為便捷,讓管理更高效化[2]。騰訊董事會主席兼CEO馬化騰曾指出,“互聯網+”不是簡單地把“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相結合,而是利用互聯網平臺以及信息通信技術,把互聯網與傳統行業深度融合,創造出一種新的發展生態。“連接一切”是互聯網的主要特征,把不同層次的、不同內容的人和事物連接在一起,消除信息的孤島,形成了新的生態模式,產生新的社會價值。“互聯網+”的提出與教育部提出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學指導綱要》開啟了嶄新的體育教育改革[3]。學校體育教育是公共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質量和效果直接關系到學生對體育課學習的熱情、學生的身體素質及進入社會后的體育健身理念。“互聯網+”體育教育,開啟了以學生為核心,讓體育教育從封閉走向開放的時代。
2傳統體育教育模式和“互聯網+”體育教育模式的優缺點
體育教育模式指的是能體現某種教學思想或規律的教學活動方式和策略,包括相對穩定的教學教材及教學對象、相對獨特的教學過程和相應的教學方法體系[4]。在傳統體育教育模式中,教師發揮主導作用,一般以班集體的形式組織教學,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循序漸進地講授教學內容;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能系統、有效地掌握基礎知識和技能。但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5]:(1)學生不能很好地發揮主觀能動性,其主體地位得不到體現;(2)教材內容陳舊,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3)對學生要求過于統一,學生的個性、潛力和特長得不到充分培養,無益于實現因材施教;(4)教師的教學水平對教學效果起到關鍵作用,如果教師的教育理念不夠創新并缺乏時代感,會帶來諸多問題。“互聯網+”體育教育模式不僅可以很好地解決傳統體育教育模式中存在的問題,它還對傳統體育教育產生了積極的影響,重塑了一個開放創新的教育新生態[6]:(1)“互聯網+”讓體育教育從封閉走向開放,打破了權威對知識的壟斷,基于互聯網平臺人人能夠創造知識、共享知識、獲取和使用知識,知識的獲取效率大幅提高、獲取成本大幅降低;(2)“互聯網+體育教育”讓師生之間的界限不再涇渭分明。教師不再因其擁有知識量的優勢而獲得課堂控制權,學生在“互聯網+”背景下隨時隨地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和步驟,體育教師由原來只注重動作技術傳授的“填鴨式”教學的領導者轉化為以學生為中心,運用“啟發式”“互動式”等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個性化地指導學生學習,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鍛煉能力的伙伴與引導者。
從本質上看,“互聯網+”體育教育模式的優勢主要體現在資源的重新配置和整合上。互聯網不僅發揮了優質資源的作用和價值,還通過其“連接一切”的特性,讓跨區域、跨時間和跨行業的合作研究成為可能,規避了低水平的重復,很大程度上加速了研究水平的提升。然而,“互聯網+”體育教育模式仍存在一些不足和面臨一些挑戰:(1)在開放教育生態中,體育教育的育人功能面臨被弱化的危險。學生不能充分體會到教師的言傳身教、美德藝術以及人格魅力等層面的熏陶感染;(2)碎片化的學習讓學生的專注度和學習深度下降。人們雖然可以涉獵自己熟悉或不熟悉的各領域知識,但是學習的碎片化會導致學習者養成懶于思考和知識加工的壞習慣,對大量碎片化知識和信息不加以思考,呈現出很多零散的點,難以建立知識點之間的相互關聯和個人的知識網絡;(3)在海量信息和知識面前,學生的學習能力面臨巨大挑戰。由于互聯網下的體育教育與各行業的知識不斷融合,知識復雜度加強,信息以指數增長,可用資源雖豐富但也魚龍混雜,因此學習者不但需要具備較強的自我控制力和獨立學習能力,還要具備良好的信息加工、篩選和處理的能力,這對學習能力不足者將是一個巨大挑戰。
3“互聯網+”背景下的體育教育革新與舉措
“十年種樹,百年育人”,學校體育教育的核心對象是人,面對“互聯網+”時代給學校體育教育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教育工作者應揚長避短,冷靜面對。
(1)首先堅持“教育為體、互聯網為用”。無論技術如何快速發展,應始終牢記教育是核心,互聯網只是用來變革和提升教育的技術手段。體育教育,本質在于育人,“互聯網+”時代加快了學校體育教育本質回歸的節奏,即對每個學生的全面發展進行教育,也就是以人為本。在“互聯網+”體育教育的浪潮中,需“找準定位、建設目標、統一標準、頂層設計、應用集成、數據共享、一站式服務”,具有前瞻性和全局性,扎實建立基礎數據平臺。
(2)數字校園的網絡體系。充分利用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分析等先進技術,建立無線WiFi和移動網絡環境、物聯專用和核心寬帶網絡環境等基礎設施,以滿足高接入、高帶寬的移動教學要求;繼而構建云數據中心,集成各應用系統,實現數據融合與應用協同,打造基于流程管理的網上辦事大廳,為師生提供網上教學、生活等云服務。當前,基于學科知識點而構建新型網絡課程資源的“微課”和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教育平臺的“慕課”就是在此基礎上誕生的。
(3)體育教育模式的個性化。為避免重形式,輕內容,互聯網教育應因材施教,支持個性化教學。“互聯網+傳統體育教育”模式要根據學生的需求選擇安排課程,學生憑借自己的興趣學習,從而使教學過程得以優化,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效率得到提高。比如,對某些運動項目的學習,授課老師可以建立微信公眾號或微信群,能夠方便快捷、隨時隨地傳遞教學信息,解答學生疑問。
(4)體育教育方式的娛樂化。探索游戲學習法,通過讓學生積極游戲的方式,增加學習興趣,同時在互聯網模式下獲得相應知識。基于互聯網平臺實現娛樂化教育,對更新刻板的學習方式及體育教育方式起到較為明顯的作用。比如,對健美操課程,課下任務讓學生將自我錄制的視頻通過微信等通信軟件,直接發送到老師的公眾號或微信群里查閱,這體現了“互聯網+”方便快捷和易操作性的優點。
4結語
“互聯網+”與學校體育教育的融合勢在必行。在“十三五”時期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之際,我們需要積極倡導、整合資源,從體育教育改革的需求出發,抓住機遇,直面挑戰,實現“互聯網+”與學校體育的跨越式發展。
參考文獻
[1]向宇宏,姚蕾.大數據時代我國學校體育改革的思考與啟示[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6,30(4):91-94.
[2]史志陶,宗小忠.“互聯網+”與高職教育深度融合下教育資源共享體系構建的研究[J].沙洲職業工學院學報,2015,18(2):32-36.
[3]陳天霞,張惠芹,胡學龍.互聯網+時代高校公共體育實驗室建設與教學改革[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6,33(6):233-235.
[4]楊楠.體育教學模式與主體教學淺論[J].北京體育師范學院學報,20003,12(1):1-11.
[5]董文翰,解武杰,孫秀霞,等.“互聯網+傳統教育”模式在工程類高等教育中的應用[J].計算機教育,2015(24):45-47.
[6]尹合棟,陳軍.“互聯網+”環境下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設構想[J].重慶高教研究,2015,3(6):87-94.
作者:鄒園 單位:首都醫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