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通識教育提升就業競爭力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通識教育是教育發展規律的必然需求通識教育起源于亞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思想,其目的不是為了謀生而是在于發展人的理性、心智、探究真理。18世紀工業革命以后,由于職業領域的分化,專業教育思想隨即誕生。這種情形一直延續到19世紀末,此時專業教育培養目標與社會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的矛盾越來越凸現。在此背景下,20世紀初,通識教育以新的時代涵義出現。哈佛大學的通識課教育始于1909年上任的校長阿伯特•勞倫斯•洛厄爾(A.IauwenceLowel),他認為通識教育就是培養學生“廣泛涉獵,學有專攻”的知識結構[1]。1945年《哈佛通識教育紅皮書》的發表標志著現代通識教育的產生。我國由于受蘇聯的影響,采取蘇聯的專業教育系統,追求專業教育,但是全面素質教育受到不同程度的忽視。隨著時代的發展,其弊端也顯現出來,因此,上世紀80年代,重視人的綜合素質的教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內容[2]。學界認為通識教育在中國的本土化在始于1995年以來各高校大力推行文化素質教育[3]。通識教育產生發展的歷史考察可以發現,通識教育是應時展、人才培養之需要而萌芽、產生和發展。自20世紀末以來,通識教育成為很多發達國家共同認可并遵循的基本思想。相較于本科教育,高職教育側重于對技能的“教”,而對于人才培養的“育”的不足的問題越來越得到大家的重視。高職教育的高等性,迫切需要將通識教育納入到高職教育課程體系中。
(二)通識教育有助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指出要實施以人為本,全方位地實施人文素養教育。只有將通識教育納入高職教育才能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現代社會需要滿足跨崗位、跨職業的人才,企業的用人也越來越重視和強調學生的“情商”,也即非專業知識的綜合能力。只有打破不同學科的界限和壁壘,做到融會貫通,才能培養真正意義上的“全人”、“自由人”[4]。美國的一項調查顯示,科學上有成就的人即是專才又是博才,推而廣之,職業發展具有成就的人無不是專才與博才的結合。我國現代的高等職業教育深受德國職業教育的影響,因此Mertens于1974年所提出的職業核心能力也成國我國職業教育的最終目標之一。盡管職業核心能力與通識教育的目標指向基本一致,但是其對學生的理性發展、人格完善和人格健全上關注較少。通識教育不僅要實現提高人文素養、培養合格公民的目標,而且也是核心能力培養的重要途徑和方式。基本于此,通識教育不但能提高職業素質,更有利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高等教育的目的。
(三)通識教育有助于優化學生的職業價值觀來自高職院校專家委員會的建設以及來自企業雇主的要求都表明,企業需要對思想道德素質和企業忠誠度的學生特別歡迎。這反映了目前畢業生的職業意識和職業精神的欠缺,這對于企業用人、培養人以及校企合作培養人才都是不小的障礙。其表層原因是社會浮躁的氣氛所所致,但反映的深層問題卻是學生價值觀的扭曲。思想道德、價值觀的確立在多元價值觀的沖突與碰撞中顯得尤為重要。當前其所依托的思想政治類課程難以對學生職業道德、職業責任、人生態度和價值觀的塑造和培育顯得力不從心[5]。通識教育基于對科學、哲學、文學、美學、社會等多方面的教育,基于在全面理解的基礎上為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世界觀和培養博雅的人文情懷提供了有效載體,這是單純的思政教育所不能替代的。
(四)通識教育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當前高職學生一個典型的特征是學習能力比較弱,學習思維比較僵化[6]。而他們面臨的是一個科技飛速發展的經濟社會環境,行業交融的職場生態,需要具備創造性的思維能力、創造性的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融會貫通的能力。無論是德國職業教育強調的關鍵能力還是加拿大職業教育所強調的核心能力,都十分重視批判性的思維能力。創造性的思維能力是一種綜合素養的化合產生的結果。技能或者就業導向的高職價值取向下,將大量的資源應用于學生的技能教學、實訓、實踐,其狹隘性和不平衡性與社會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沖突愈發劇烈。通識教育能夠克服職業教育相對封閉的弊端,通過對自然、人文、社會的關注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喚醒對象的主體自覺,有利于發展學生開放與發散必性的思維方式,培養學生形成敏銳的洞察力與判斷力。以實現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職業人”和會思考的創新的人的目標。
(五)通識教育有助于培養學生職業生涯的隱性能力據一份對畢業三年后學生調查(《2011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54%的高學生認為基礎知識的擴展、39%的高職學生認為人生觀的建立對自己的事業和人生觀的幫助最大。表明通識教育對學生的職業生涯發展會產生深遠的影響。浙江省教育研究院對全省生的跟蹤調查也重視畢業三年后的職業發展。通識教育對高職學生畢業后的職業和人生發展的影響已經比較廣泛的重視。通識教育對培養學生職業生涯的隱性能力主要體現在二個方面:一是終身學習能力。繼續學習能力和終身學習成為職業生涯的新常態,通常教育對學習能力、思考能力和批判力的培養為再學習奠定基礎。二是提高學生的職業鑒別性特征。根據麥克利職業勝任力冰山結構[7],位于冰山結構水面下部分的價值觀、態度、思維方式、內驅力、個性和人格特點使從業者獲得成就、表現卓越的因素。
二、對策建設
(一)構建科學合理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在制度上完善通識教育的頂層設計,完善通識教育的課程體系。通識教育的課程體系包括理論與實踐兩大部分。在理論上課程上包括人文素養體系、審美素養體系和品德素養體系,在實踐上包括校內與校外兩個實踐體系。形成知識課程與活動課程相結合,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相結合的課程體系,并形成各體系間有機的結合。在形式上要形成必修課與選修課相結合,大通識與小通識相結合的通識課程開設方式。根據高職教育培養目標、教育的模式和學生特點,形成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相互促進、相互融合的機制,將通識教育融合進專業教育中,在專業教育中滲透通識教育。
(二)加強通識教育的教學改革,提高教育效果通識教育的教學應不囿于課堂教學,要以開放包容的氣度實施通識教育教學的改革與探索。發揮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的優勢,發揮教師、學校、企業多主體的作用,并緊密結合移動互聯時代的特點,采取多渠道、多方式的通識教育方式。在課堂教育上,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通過課堂講授、師生互動、線下學習與討論、讀書報告等形式,啟發學生的心智、開啟高職學生對社會、人生關懷與思考的大門。在校園內通過各種活動以及講座、大賽,培養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溝通協調能力,發展學生的個性能力。還可以通過企業參觀、考察,社會實踐、志愿者等實踐的方式,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創造與創意能力。同時要加強通識教育的質量控制論,扼制通識教育娛樂化、簡單化的傾向;加強通識教育評價的探索,真正發揮通識教育在綜合素質培養方面的實際作用。
(三)強化通識教育師資培養通識教育的根本在于課程體系與課程建設,關鍵在于師資水平。教師首先要重視通識教育,掌握通識教育的理論基礎,理解通識教育對于完善人格、培養價值觀以及對職業發展的重要意義。要樹立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間“道”與“術”的辯證關系。其二,要在具備必要的知識與技能的基礎上,加強師德建設,提高自身的示范作用,所謂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其三,要加強師資的培訓和社會實踐,把握行業、企業和社會的發展趨勢、對人才需求的勝任力要求,從而在更高視野和更寬的領域建立對通識教育的認識。其四,要引進企業、行業的兼職教師,發揮優秀人才的榜樣示范作用。
(四)創設通識教育的育人環境要重視校園文化等育人環境的建設,這也是通識教育不可忽視的重要載體。校園的硬件環境、軟件環境與校園精神是校園文化構建的三個不同層次。加拿大圣力嘉學院是安大略省最好的高等職業院校之一,其校園內的建筑布局、裝飾、色彩、功能區分布、校園文化無不充滿設計感,置身其中無不受到視覺與心靈的沖擊,啟人思考。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通過三大園區的建設,將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融為一體,學生置身其中,耳濡目染,所見、所聞、所思不斷升華,極大地提升了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從世界范圍和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看,通識教育的地位與作用越來越凸現,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也將是一種趨勢。勞動力市場十分看重大學生的綜合能力而非僅僅是專業能力,這些非專業的能力甚至是職業生涯發展的重要決定因素。通識教育可以有效彌補專業教育的不足,全面提升大學生的素質,提升就業競爭力。
作者:向政 單位: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