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歌唱教學融入聲樂表演的思索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吳建福
每一位從事聲樂表演藝術的人,不僅要經過艱苦的、系統的技術訓練,以求得到表現力的提高和完善。更重要的是要善于思考,培養敏銳的觀察力,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強文化藝術修養和高尚的藝德修養,更是成功路上不可或缺的條件。在中學生的聲樂表演教學中,我們應當實事求是,遵循自然發展規律,因材施教。聲樂表演對于初學聲樂的中學生來說,是一門全新的課程。在聲樂表演藝術實踐中,歌者的文化修養與表演的水平息息相關,文化修養的高低也是評判聲樂表演藝術優劣高低的標準之一。而中學生也已有一定的文化底蘊和文化修養。由此,在對中學生進行聲樂教學時聲樂表演教學也應當滲透其中。形成“兩條腿走路”的良好學習機體,使學生全方面地學習,全方面地提高。就此,提出了在中學生聲樂教學中滲透聲樂表演教學的必要性。
1、聲樂表演教學中對中學生文化修養的要求在聲樂表演中“神韻”是最重要的,而“神韻”的生根發芽是要有合適的優質的“土壤”供給。中學生聲樂教育雖然是初級的、剛剛起步的。然而就是這個“剛剛起步”,我們就應該給予正確的、優質的聲樂表演輔導,以至于學生不會走彎路、出現知識的“長短腳”。在為“神韻”提供“土壤”時,所有中學生聲樂學習者就有必要為自己的“土壤”充實提高。一位歌者應有一定的文化修養底蘊,才能對歌曲的深刻內容有所領悟,才能游刃有余地駕馭整首歌曲所表現的意境。聲樂藝術是用人聲來表達情感,情感蘊藏在聲樂之中,聲音——作品——情感,在聲音和情感之間,作品是一座藝術的橋梁。對作品內涵的深刻理解和準確把握,是一種音樂審美的體現,更是一種綜合文化素質的反映。學生對歌曲的分析,不僅只局限于音樂方面,還應從文學、語言、甚至到一個字的發音咬字推敲,在整句歌詞中這個字應當處于什么樣的地位等。比如:在學習初中八年級上冊的第一單元青春的旋律中的歌曲《青春舞曲》,不要只停留在音樂的表面,而應該深入歌曲的創作背景、歌詞的內涵等方面進行了解分析,讓學生更能體會到維吾爾族民歌的內在魅力。歌曲中以“太陽”、“花兒”、“鳥兒”等大自然生態的變化為借喻和依托,抒發了維吾爾族青年贊美青春、珍惜青春年華的歡樂情緒。歌曲的維吾爾族舞蹈的音樂風格明顯,節奏鮮明、旋律優美、結構簡潔、富于動感,歌詞既通俗又富有哲理、喻意深刻。這樣,就要求學生應當有著各方面的相關知識以及文化修養,才能提高音樂的駕馭能力。從而把音樂唱“活”,這就是學習聲樂的中學生應具備的客觀條件之一。
2、聲樂表演教學中豐富的想象力是學習聲樂表演的無窮動力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動著進步,想象才是知識進化的源泉”。聲樂表演不僅是一種展示表演者才華和技藝的平臺,更是一門充滿著想象的藝術。聲樂表演和想象互為依托相互造就,聲樂表演為想象的釋放提供著舞臺,而想象又反過來補充和完善著聲樂表演。這是一種相互依存、互為補充、相得益彰的關系。豐富的想象力能使歌者進行二度創作時具備一雙“隱形的翅膀”,在藝術的海洋里暢游。黑格爾說過:“想象是藝術創造中最杰出的藝術本領”。歌德母親教育孩子的經驗值得借鑒,她講故事的方法很獨特,總是講到一半的時候就停下來,余下的故事則讓小歌德發揮。心理學家認為,這種自由發揮就是發散思維,就是想象力。我們小時候都畫過太陽,老師通常會教:先畫好一個圓圈,然后在它的周圍添上代表光芒的短線,最后在圓圈里添上紅顏色……這是成人的思維和經驗在學生頭腦中的再現。在優秀的美術老師那里,他會調動小朋友的想象力,畫出各自心中的太陽。有圓的,有扁平的,有紅色的,還有綠色的。表面上看,兒童的想象力顯得可笑而幼稚,但這對他們思維能力的成長是非常珍貴的。同樣在聲樂教學中,想象力的開啟是教學成功的必備條件。例如:在進行《青藏高原》歌唱表演教學時,豐富的想象力是非常重要的。在引子的音樂中,要唱出一個明朗、高亢、山歌風的襯腔,把人們帶入到遼闊的青藏高原的意境之中。然而,要做到這一點,演唱者就必須有豐富的想象力,使自己仿佛置身于其中,使演唱出的聲音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從而才能打動聽眾。
3、舞臺實踐是中學生學習聲樂表演的必經之路舞臺實踐是所有表演藝術的必經之路,當然,聲樂表演更是如此。只有通過舞臺實踐,學生的表演藝術才能不斷的提高。即:從理論——實踐——反思——提高,不斷地螺旋式的前進。如果沒有經過舞臺實踐,那所學的知識就成為“空中樓閣”,不能為之所用,所有的聲樂表演教學都是為聲樂的舞臺上表演服務的。平時的努力學習只有通過舞臺的檢測,才能逐漸地變成自己的東西。所以,在聲樂表演教學中,舞臺實踐也是重要的一個環節。舞臺實踐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一個重要過程,是課堂教學延伸及拓展的一個重要空間。舞臺實踐是進行音樂教育教學的關鍵,是其他任何教學形式所不能替代的功能和作用;是提高學生藝術素質,增強實踐能力的一個重要環節;同時也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與創新意識的重要途徑。舞臺實踐與課堂教學形成相互促進,相互提高的一個教學循環過程。即:從理論——實踐——反思——提高,不斷地螺旋式的前進。在實踐過程中,不一定要在真正的舞臺上才能進行,在平時的教學中就要強調這一點。可以在課堂上進行實踐,教師當場指出缺點,進行改正提高。把教師、學生當成觀眾,無處不存在表演舞臺。這樣一來,既增強了學生上課的樂趣又提高了學生的聲樂表演水平,從而推動了學生的聲樂水平的不斷進步。
4、在中學生聲樂表演教學中,還應強調:聲樂表演中的臨時應變能力的培養。在舞臺上,任何“狀況”都有可能發生,所以表演者應“處亂不驚,沉著應變”。也只有具備較強的臨時應變能力,才能使聲樂作品更好、更完美的展現。如果表演者照章辦事,沒有自己應有的風格以及臨時應變的能力,就可能會使聲樂作品表演索然無味、一敗涂地。在實際表演過程中,如果與平時設計的有偏差,就應當即興創作表演,演唱者的發揮應該圍繞歌曲的主題,或相關的背景,進行即興的表演。在表演過程中,如果出現錯誤或者忘詞等問題,演唱者應該沉著應對、不要慌張、更不要停止歌唱表演。如平時學得很好,在舞臺上出現突然狀況時,表演者不能臨時應變,而無所適從,就會使整部作品表演功虧一簣。相反,表演者如果具備較強的臨時應變能力,就會使作品完整無暇,甚至錦上添花。在中學音樂教育中,聲樂表演教學雖然是中學音樂教學中的一個小分支,但它同樣在音樂教育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在中學生的聲樂教學中,我們就應做好其中每個細節。從點做起做好,才能擴展到面的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