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天然產物提取實驗教學改革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天然產物提取實驗是一門以中草藥、植物、瓜果為原料,研究天然產物物理、化學性質的實驗類課程。其目的是通過實驗驗證理論知識,并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同時,訓練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使其掌握天然產物的提取、分離、純化的方法。本文剖析了天然產物提取實驗教學過程中出現的主要問題,通過教學改革,探索有效的天然產物提取實驗教學方法,為天然產物提取實驗的開展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天然產物;實驗;教學改革;第二課堂
天然產物提取實驗課程任務是向學生介紹各類天然產物物理、化學和生物性質,使學生掌握常見天然產物提取技術的工藝和原理,培養學生的生產實踐能力[1-2]。天然產物提取實驗課程內容改革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首先可以根據學校所在地的社會資源,尤其是實踐教學資源的特色,在一定范圍內,合理地對課程內容進行改革,通過改革,學生能夠在實踐操作中鞏固理論知識體系,在理論學習中反哺實踐操作,形成理論和實踐的完美融合;其次,在天然產物提取實驗課程內容方面形成具有當地特色的教學內容,形成特色教學,使專業教學更加適應地方經濟發展的需要;再次,通過教學內容的改革,使我校化學專業學生的校內實踐條件得到改善,為實踐教學創造良好環境;最后,我省具有眾多具備天然產物加工潛力的地方特色產品及企業,通過教學內容的改革,可以提高學生的就業和從業能力。因此,天然產物提取實驗課程內容的改革對提高學生培養質量,增強學生適應當地經濟建設的能力,提高就業機會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一、天然產物提取實驗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共性問題
1.教學內容設置不合理。天然產物提取實驗是一門多學科交叉的學科,因此其具有專業知識復雜、課程內容繁多、易混淆及產物名稱及化學式難記等特點。如:生物堿、黃酮、蒽醌、花色苷結構復雜,使得部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煩躁和厭學情緒;再如:水體醇沉、醇提水沉、堿溶酸沉、酸溶堿沉等分離方法容易混淆,使得學生在實驗中出現無法確定實驗方法的現象頻頻發生。
2.實驗難度較大。天然產物提取實驗包括了天然產物分析、提取、純化、加工等方面,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常常涉及一些課本外的延伸知識,而這些知識往往是通過教師直接傳授,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只能被動接受知識點,不僅不能夠靈活應用,還容易與其他知識點混淆,造成實驗失敗。
3.學生基礎較差。我校地處貴州,天然產物資源豐富,各類企業數量多、發展快,對相關方面技術人員具有較大需求,但我校作為二本院校,學生基礎相對較差,采用傳統的授課模式,學生往往感到復雜難懂,學習缺乏主觀能動性。其次,學生實驗操作能力較差,對常規儀器的原理和操作掌握較差,導致在實驗過程中不敢操作或操作錯誤等情況發生。
4.實驗學時安排不合理。天然產物提取實驗的準備和實驗過程常常需要大量的學時,而學校因為條件限制,排出的課時無法滿足學生完整地進行一次實驗。在教學中,為了縮短時間,很多準備工作,如樣品預處理、資料查閱、實驗方案設計等等均是授課教師代為完成,因此學生在實驗中不能夠主動地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僅能夠按照實驗步驟機械地進行實驗,久而久之,學生會喪失學習的興趣。
二、天然產物提取實驗課程教學改革基本思路
1.實驗內容規范化。實驗內容需要與地方特色和專業特點相結合。例如:貴州省藍莓、獼猴桃、核桃、刺梨產業資源較豐富,開設藍莓花色苷、獼猴桃籽油、核桃油、刺梨多糖提取與鑒定等實驗,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為學生將來就業奠定基礎。產物名稱及化學式的學習可通過其中一個天然產物作為突破口,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學會知識、掌握方法,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在實驗操作內容上,需要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理論授課中將提取原理,如相似相容原理、吸附解吸原理、超聲波提取、微波提取、原理進行概括,并舉出相對應的實例進行講解,在理論課后,指導學生進行實踐操作,系統地訓練學生,使其全面學習和掌握所學的知識和技能。
2.“第二課堂”與開放性實驗相結合。第二課堂是指在教學計劃之外,引導和組織學生開展的各種有意義的健康的課外活動,其具有內容的廣泛性、組織機制的靈活性、活動時空開放性、活動效益綜合性等諸多特點[3-4]。“第二課堂”主要在課后如工作日晚上或周末進行開啟,學生只需要經過培訓后即可在實驗室內自行開展實驗。通過“第二課堂”的開展不僅可以解決教學學時不合理的情況,還可以提供一種相對自由的學習環境,讓學生能夠在輕松的心情下進行學習,提高教學質量。開放性實驗即學生自主選題后,進行文獻查閱,獨立設計實驗方案,并對實驗所學耗材進行預算和購置[5]。通過開放性實驗的開展,可以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學生團隊精神,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提高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3.實驗安排合理化。實驗安排需要循序漸進,具備層次感。因此,可以將實驗課按照內容、時間、方式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主要為理論知識講授和基礎實驗。主要安排一些時間較短、操作較簡單的基礎實驗,使學生逐步掌握實驗儀器的基本操作,熟悉實驗環境,鞏固理論知識;隨后可以根據學生情況逐步增加實驗難度。第二階段,通過第一階段的學習,學生具備了理論和實驗基礎,可以進行5—6個單元操作實驗以及1—2個綜合實驗。同時,開展文獻檢索的培訓工作,使學生能夠獨立地進行文獻查閱和分析。第三階段,本階段主要以開放性實驗為主,具體實施方法為:“第二課堂+模塊化”的方式進行。在本階段中,學生選擇感興趣的當地特色資源產品作為原料進行天然產物提取,學生選定研究對象后,通過查閱文獻、資料等手段,制定實驗方案,教師負責實驗方案把關和修改,實驗方案確定后,學生即可在“第二課堂”的學習中開展。
4.教學方式多樣化。信息化教學,是以現代教學理念為指導,以信息技術為支撐,應用現代教學方法進行教學的一種新型教學方式[6]。通過信息化教學手段,教師可以直觀地向學生傳遞知識,不再受到時間、地點等因素的制約。
三、結論
天然產物提取實驗是一門課程內容豐富、實踐性強的課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基本的理論和操作,還需要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學會思考、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以上教學改革的嘗試,學生不僅掌握了常規的天然產物提取的理論和方法,同時養成了基本的科研習慣,提高了實踐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耿會玲,段亞青,袁茂森,等.天然產物化學實驗教學模式探索[J].科技視界,2013,(25):24-24.
[2]張繼杰.天然藥物化學[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
[3]宋鵬,張亞冰,戴攀峰,等.植物天然產物開發實驗教學改革探索[J].科技創新導報,2015,(24):187-188.
[4]魏志淵,樓程富,毛一平.高校第二課堂活動設計與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5,(4):73-75.
[5]馬忠麗,董宇艷,董國強.高校開放性實驗室建設探討[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5,22(7):112-115.
[6]王麗,楊永紅,張淑敏.信息化教學的研究[J].時代教育,2015,(16):126-126.
作者:馬超1,2;曹森2;杜超1;成剛1;成長俊1 單位:1.貴陽學院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2.貴州省果品加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