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小學語文情境教學法的應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在我國的教育教學體系中,語文一直都是最重要的學科之一。目前,為了提高學生對語文科目的學習,經常會在教學中采用情境教學的方法,情境教學法能夠促進小學語文教學改革,激活課堂教學,提升學生學習效率。基于此,文章論述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情境教學法的必要性,并重點探究了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情境教學法;教學效果
一、情境教學概述
(一)情境教學的概念所謂的“情境教學法”是指教師輔以黑板等教學設備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全方位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等感官,進而引發學生的大腦思考,一種讓學生身臨其境般的教學法。總而言之,情境教學是一種利用有限的具體物件、創設場景,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把認知與情感活動結合起來的,具有形真、情切、意遠、理蘊等幾個特點的一種教學模式。
(二)情境教學的應用價值新課程改革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三維目標,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情境教學法的應用正是踐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的有效途徑。生活中處處有語文,作為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很容易引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回顧教過我們的小學語文老師,我們不難發現,他們在上一門新課時,往往會拋磚引玉地給我們講一個很有趣的故事、或是放一首動聽的兒歌等,這就是恰當地運用情景教學法的一種體現。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情境教學能夠最大限度地使學生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地投入語文課文的學習中。另外,情境教學法不僅能提升學生發現問題、主動學習的能力,而且能使學生的思維擴散。腦科學研究表明:人的大腦功能,左右兩半球并不是完全割裂的,它們既有分工也有合作。大腦左半球是掌管邏輯、理性和分析的思維,包括言語的活動;右半球負責直覺、創造力和想象力,包括情感的活動。傳統的“填鴨式”教學,無論是教師的分析講解,還是學生的課后作業,以至機械的背誦,所調動的主要是邏輯、無感情的大腦左半球的活動。而情境教學則與此相反,往往是讓學生先感受再進行言語表達,或邊感受邊促使內部語言的積極活動。這樣,大腦兩半球交替興奮、協同工作,大大挖掘了大腦的潛在力量。因此,情境教學往往可以獲得比傳統教學更好的教學效果。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情境教學法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小學語文情境教學注重調動學生的積極情緒,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形成主動發展的動因,通過這種情境學習的擬真環境,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主動學習、主動提出問題并且在老師的幫助下解決問題,以此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語文來源于生活。想要學好語文,就不能脫離具體的情境。在學習每一篇課文時,我們可以把自己想象中文章里的主人公,設身處地地站在主人公的角度,聯系當時主人公所處的社會環境、政治經濟條件。在這樣一種大環境的代入下,相信學生能更容易理解課文的內容以及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那么要讓學生能夠產生這種聯想,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教師應該有意識地設計一些教學情境來誘發他們的情緒和情感,幫助他們提升語文學習的體驗,使學生覺得語文學習原來也可以這么有趣。
(二)有利于學生知識的獲得大量的研究數據表明,情境教學法更有利于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程度,從而提高知識習得的質量與效率。這是因為,情境教學法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大腦的左右半球協同工作。顯然,語文作為一門工具性很強的學科,單憑純記憶是很難學好的,需要學生利用口、耳、眼、鼻、腦,甚至四肢,全方位地感知學習對象。而且,漢語作為我們的母語,學生每天都需要用普通話和老師、父母、同學進行溝通交流,有著很強的語言現實環境。另外,作為一門人文性學科,適宜的情境也是必不可少的,我們經常告誡學生要聯系上下文回答問題,由此可見,適宜的情境不僅在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而且在語文考試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小學語文情境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具體物品的展示、講故事、播放多媒體視頻等,采用分組競賽、物品獎勵刺激等方法與學生進行深入互動,盡可能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引導學生充分去感知理解所學內容、鞏固所學內容。在情境教學授課的基礎上,盡可能培養學生學習語文良好的學習方法,從而培養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進而促進三維目標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圓滿實現。
三、如何運用小學語文情境教學法
小學語文情境教學法中的“情境”可以在教學活動中起很大作用,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到知識,又感受到美,正如教師這門職業一樣默默無聞但卻“潤物細無聲”。它架起了一座直觀到抽象、感性到理性、教材到生活的橋梁。那么在具體的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正確、合理地運用這種情境教學法呢?筆者有如下幾點建議僅供參考。一是創設情境導入課文,拉近閱讀主體與文本的審美距離。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首先應在熟讀教材、理解吃透教材的基礎上,設計一個巧妙的情境導入,可以是一個動人的童話故事,可以是一首優美的音樂,也可以是一部幽默搞笑、情節跌宕起伏的動畫片,進而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所展示的境界,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文的學習中。因此,教師必須深入鉆研教材,創設恰當的情境,把美的種子播進學生的心田。二是進入情境激發情感,進入情感體驗的境界。至今仍記得小學語文教材中一幅幅精美的課文繪畫插圖,入選教材的課文都是質量過關的優秀文章。入選教材的這些優秀作品都有作者很強的主觀情感,并且烙上了深深的時代烙印,這就為情境教學的開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文章中所蘊含的思想感情很容易引發學生的共鳴,或激動、或喜悅、或潸然淚下。作為教師,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些復雜的帶有時代烙印的作者情感來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著力引導學生了解文章所寫時所處的社會環境、歷史條件,走入作品的藝術境界,融入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思和遐想,熏陶其高尚的情操。三是憑借情境進行思考,進入理性分析階段。創設情境的目的是讓學生在活潑、輕松的氛圍中更好地接受新知識,但最終還是要回到課本上來、理解所學內容。畢竟在目前應試教育體制下,最終在考試中取得一個好成績還是非常重要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還應在情境中,鼓勵學生探究、合作、思考,不應一味照本宣科式地教授,鼓勵學生發言,發表自己個性化的見解。讓學生由情感的體驗而進入理性的思考,掌握知識與方法,對作品進行個性化的解讀,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四是再創情境留問題,激發探究欲望。一堂好的語文課,首先學生上課不會覺得很累,會享受上課的氛圍。當下課鈴聲響起時,學生反倒會沉浸其中,不會催著老師喊下課。不幸的是,筆者學生時代碰到這樣的好老師寥寥無幾。要達到這種效果,這就需要老師在課堂上再創情境,讓學生帶著問題下課放學后繼續求索,在生活中自己領悟,自己尋找答案,形成一個良性的師生互動。五是想象作畫,讓學生享受意境美。圖畫是展開形象的主要手段,課文用語言描繪的情境,通過圖畫再現出來,一下子就變得那么具體,看得見也摸得著。小學生心智尚未健全,注意力很難集中,很難長時間集中于文字式的語文課本。因此,用圖畫再現課文情境,實際上就是把課文內容形象化,符合兒童對形象樂于接受,易于理解的認知特點。四、結語《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教師要行動起來,將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思考、總結,并將實踐化為理論。在洋溢著“情”與“境”的課堂中,教師將蘊藏在教材中的“滋養了人類文明幾千年的精華和經典挖掘、呈現給學生”,學生的“發展意識、責任意識、生命意識”在美的浸潤中漸漸蘇醒、漸漸形成。這樣的課堂,我想應該是每一個語文教師終身為之奮斗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史秀蘭.創設情境教“活”語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情境創設[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2,(11):32-33.
[2]李慶民.李吉林與情境教育[M].中國青年出版社,2001.
[3]孫鴻梅.小學語文情景教學的有效嘗試[J].新課程(小學),2016,(3):578.
作者:溫醒娥 單位: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平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