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中歷史教學中德育滲透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fā)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高中歷史課堂除了傳授知識的功能,還是促進師生情感交流和學生養(yǎng)成健全人格的重要場所。基于此,本文從歷史故事的充分利用,深入挖掘歷史教材,以及生本課堂作用的分析,探討德育教育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滲透。
關鍵詞:
高中歷史;德育教育;課堂教學;教學策略
新課程標準的進一步深入,使得教師更注重學科教學的德育功能,而作為具有綜合性的人文學科,高中歷史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優(yōu)勢明顯,同時歷史教學中的德育目標,也是構(gòu)成價值觀、情感及態(tài)度目標的重要內(nèi)容。然而實際教學活動中,教師對德育滲透的忽略,對知識技能培養(yǎng)的重視,導致歷史德育教育功能被制約,但教育是以讓學生學會做人為基本出發(fā)點,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必須重視德育教育。
1充分利用歷史故事
在漫長的人類進化演變過程中,人類利用不同故事和事件創(chuàng)造出如浩瀚的歷史,而這些故事中蘊含人類社會的一切,包括情感、善惡、美德等等。因此,教學中歷史教師應激情昂揚地生動講述,讓學生受到感染,產(chǎn)生深刻的印象,進而引發(fā)情感共鳴。例如:教師在《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教學中,積極向?qū)W生講述詹天佑的故事,從他自小勤奮努力,成為晚清首批公派的一名留學生,到他學有所成而放棄優(yōu)厚海外條件,返回祖國致力于近代鐵路交通事業(yè),經(jīng)歷和克服了層層種種的考驗困難,最終使得京張鐵路修筑成功,推動著中國近代鐵路的發(fā)展。當詹天佑遇到困難時他總會提醒自己:這是第一條中國人自己修筑的鐵路,必須要修好,以免遭外國人恥笑,使得中國工程師信心受挫。可以說,詹天佑的強烈愛國之情,是文字無法表達的。他面對困難,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反而是國家要為國爭光。也正是詹天佑對工作負責的態(tài)度,才實現(xiàn)了京張鐵路提前兩年全線竣工。同時他還具有極強的創(chuàng)新精神,這一切都體現(xiàn)在他設計的“人”字形線路上,也源自于他的不斷實踐和努力。通過這樣激情昂揚的講述,再聯(lián)系當前社會,引導學生深思新時代對人們提出何種要求?然后,組織以《我的理想》為主題的討論活動,讓學生各抒己見,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愛國的精神和品質(zhì)。而學生在這樣的歷史課堂中,潛移默化地受到了愛國主義教育,也被詹天佑勤奮創(chuàng)新以及熱愛祖國的精神所感染,使其在激勵中養(yǎng)成報效祖國、無私奉獻的強烈社會責任感。
2深入挖掘歷史教材
當今社會發(fā)展對歷史教育提出要求,應積極更新教育理念,將人文教育思想滲透其中,使學生學會做人。歷史教材中蘊含大量人文及史學的觀點和史實,針對歷史教學目標選擇多媒體課件,直觀形象地向?qū)W生展現(xiàn)歷史事件及人物形象,讓學生對歷史進行直觀了解,使其加深記憶,強化理解。而歷史教學中應注重學生對“美”欣賞和感受能力的培養(yǎng)。例如:教師在教學《文藝復興》時,可剪輯播放《邊城》的視頻片段,讓學生感受沈岳煥描繪的鄉(xiāng)村風俗,使其對作品濃郁鄉(xiāng)土氣息產(chǎn)生直觀感受,體驗祖孫間患難與共的親情,進而激發(fā)學生追求美好事物的強烈欲望。學生對歷史情境的直觀感受,源自生動形象的圖片視頻,比如:教師在《甲午中日戰(zhàn)爭》教學中播放相關影音片段,讓學生在欣賞中聆聽民族英雄鄧世昌的故事,通過對歷史事件及人物的形象感知,接受良好的愛國主義教育。歷史教學中要引入典型人物的相關事跡,并客觀引導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才能在完成教學任務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才會對學生將來的人生道路產(chǎn)生有利影響。譬如:教師在《抗日戰(zhàn)爭》教學中,利用多媒體展示南京大屠殺等具有代表性的圖片,使學生在對日本侵略者的殘暴不仁感到憤怒的同時,引導學生深思:中國為何會受到日本的侵略?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逐漸認識到落后是關鍵原因,進而產(chǎn)生努力學習振興中華的意識。高中歷史教學要以學生自強自信、自愛自尊的健康人格培養(yǎng)為目標,強化師生情感交流,讓學生勇于質(zhì)疑,敢于探究,最終養(yǎng)成良好的創(chuàng)新意識。
3注重生本課堂,改革教學方法
新課改理念要求教師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思想。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觀意志力直接聯(lián)系著知識的學習運用,以及教師的德育教育。為此,必須重視學生的課堂主體性,改變以往教師一言堂的教學模式,并正確定位教師的角色,即課堂設計者、教學引導者。例如:教師在《充滿魅力的中國古代書畫、戲曲藝術》教學中,設計時應理清教學目標,本課中心目標是對中國古代藝術成就及發(fā)展脈絡的掌握,而第三維度目標則是對其魅力成就的體會,讓學生更熱愛傳統(tǒng)文化,并站在高中生角度上思考,如何弘揚和看待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為此,可采取親手作畫來進行體驗,繪畫的主題可從三道北宋宮廷畫考題中選擇,再將作品展示于課堂中,讓其與北宋宮廷畫首名作者進行對比,充分感受古人的奇思妙想和才氣以及國畫的魅力,進而加深對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思考。
4結(jié)束語
歷史是社會及其文明進步的足跡和表現(xiàn),而高中歷史教學則是對學生認識、了解社會與歷史能力的培養(yǎng)。歷史學科是社會發(fā)展歷程的主要體現(xiàn),高中歷史教師要教會學生看穿歷史的本質(zhì),在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使學生道德修養(yǎng)進一步增強,在潛移默化的感染中樹立積極進取的意識,最終形成健全的人格。
參考文獻:
[1]李靜.淺談新課程下如何有效實現(xiàn)高中歷史課堂德育滲透[J].科技創(chuàng)業(yè)月刊,2014,(3):150-151.
[2]徐曉燕.讀史論今,懲惡揚善——論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5,(13):37.
[3]張迎迎.感恩教育,讓愛灑滿歷史課堂——淺談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如何滲透感恩教育[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3,(4):9,178
作者:李榮偉 單位:陽高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