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留守兒童”問題及治理對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中國農村“留守兒童”問題逐步嚴峻,受到社會高度重視。文章通過文獻分析與深度訪談相結合的方法揭示出農村“留守兒童”在學習成長、品行塑造、心理健康等諸多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及其原因,在此基礎上根據公共治理理論的思想,提出了從政府、學校、社會、家庭四個層面有效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系統治理對策。
關鍵詞:
治理理論;農村留守兒童;治理對策
一、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產生的時代背景與相關研究回顧
自20世紀90年代,隨著中國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腳步加快,推動了城鄉經濟的快速發展,但同時農村人口也成為人口大規模流動的主體。由于受城鄉二元經濟體制的影響,社會管理制度和戶籍制度等因素人為地分隔了城市與農村,使農村人口的流動難以舉家遷徙,由此帶來了一種嶄新的社會現象:留守兒童(為閱讀方便,文內留守兒童不加雙引號)。據統計,中國現有6100萬留守兒童,有15.1%的留守兒童,即近1000萬孩子一年到頭(包括春節)見不到父母。一年都接不到一次父母電話的孩子占4.3%,近260萬。另外,一年只聯系一兩次的有885萬;3個月聯系一次的有1519萬[1]。由于留守兒童父母常年不在身邊,他們一般只能與祖輩或者父母親的其他親戚、朋友一起生活,由此必然導致留守兒童產生諸多學習成長問題。近年來這些問題越演越烈,留守兒童問題成為難以解決的社會問題,已經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重視。對于留守兒童問題的研究成果,國外學者研究相對較少,在webofscience上搜索關鍵詞thekidsleftbehind發現只有19篇論文,其中3篇是中國學者的論文。由于國外留守兒童產生與中國情況有所不同,國外學者對于留守兒童的定義與中國定義明顯不一樣,他們普遍認為留守兒童是指在移民過程中未被父母帶走而遺棄在家鄉的孩子。對于這部分留守兒童,國外學者對其心理發展、醫療保障等方面給予了相應關注。美國學者O’Hare.WP于1984年在《KIDSCOUNT:identifyingandhelpingAmerica’smostvulnerable》的研究中提出了四個家庭缺陷對兒童的成長產生影響,使他們遇到不良結果的風險幾率增大,其中一點就是成為“留守兒童”[2]。MarthaGivaudan在研究中得出結論:早期情感聯系對嬰幼兒的成長與福祉至關重要。為了嬰兒和兒童的發展潛力需要花時間照顧,營造一個健康、安全的成長環境以保護他們免受忽視或暴力[3]。中國的留守兒童是由于父母常年去城市打工造成,這與國外情況有所不同。由于中國現存留守兒童基數大,產生的問題十分突出。國內學者對于留守兒童的研究在近10年來增長十分迅速,以“農村留守兒童”作為主題檢索CNKI數據庫發現,從2002-2004年三年間只有20篇,但是到2005年猛增到108篇,截至2015年10月,CNKI可查到主題為“農村留守兒童”文獻共有9932篇。可以說,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越發突出,引起了專家學者的高度重視,目前國內研究主要集中在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兩個方面。從留守兒童現象存在的問題研究看,留守兒童教育、心理、安全等問題成為專家學者普遍關注的問題。
段成榮對農村留守兒童的生存發展狀況進行了總體研究,指出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的基本狀況為人口規模大且增長迅速,地區分布不均衡,主要分布在四川、河南、西藏、青海和陜西等經濟欠發達且處于中部和西部農村地區;在留守兒童中男孩所占比例較女孩更大,高于全部農村兒童的性別比。周宗奎指出,由于在學校教育方面,鄉鎮中小學的師資力量普遍薄弱,辦學條件差,教育機制的失衡導致教師的負擔重,讓留守兒童很難在學校得到有效的教育與管理,容易使留守兒童沾染上社會不良習氣。在學校教育力量不足的同時,留守兒童面臨著家庭教育的缺陷。李志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探討了農村留守兒童隔代監護人教育勝任力結構,并調查了農村留守兒童隔代監護人的勝任力水平,提出了借助學校教育力量提升農村留守兒童隔代監護人勝任力的對策建議。由于留守兒童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不足,勢必產生相應的心理健康問題,于此受到專家學者的高度關注。周宗奎、謝玉蘭研究指出,留守兒童對父母的依賴、監管教育的不當、社會關愛的缺乏,以及同伴的影響,都造成了其心理問題的產生。周宗奎、趙景欣在研究中指出,農村留守兒童在求助對象、自信心和人際關系方面都存在著問題,留守兒童對同伴的拒絕直接增加了兒童攻擊、學業違紀以及孤獨感。王東宇的研究表明,在長期的留守過程中他們的心理問題突出表現為焦慮、抑郁、偏執、敏感、孤僻、人際關系緊張等,容易出現違法違紀行為。此外,在安全方面,大部分學者發現留守兒童更容易受到傷害,葉敬忠在研究中發現留守兒童群體發生意外傷害的比例較高,同時缺乏監護人及時的處理與關心;郭少榕指出在留守兒童中女童相對于留守男童更加弱勢,對留守女童的教育意識更為薄弱,受到侵害的危險系數也相對更大。
面對留守兒童出現的問題,學者們從不同角度進行了一系列對策研究。李蔚波認為應該推動戶籍制度的改革,從根本上減少留守兒童的數量,完善留守兒童相關法律法規,保障兒童權益不受侵害。針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周宗奎指出應加強心理教育工作,設立心理咨詢與輔導制度,開展有益學生身心健康的活動,提供夏令營等學習活動機會。在農村留守兒童的安全保障上,吳帆認為應當加強留守家庭的能力建設,提升家庭對于留守兒童的保護與支持,增加留守家庭內部的親子互動,加強對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增強對留守兒童的監護,保障留守兒童的安全權益,為孩子提供最直接有力的支持。張荻金在文章中總結保障留守兒童的切身安全要強化監護人的法律責任,建立監護人的監督法律制度,完善委托監護制度。明確監護人的監督職責,督促監護人落實其責任,避免出現安全問題時責任無法落實到位的情況,切實保護孩子的權益。縱觀國內外的研究發現,對于農村留守兒童的研究大多是從某個單一角度進行探討,解決對策往往比較單一,系統性不夠。因此本研究擬通過實地走訪、深度訪談、文獻分析相結合的方法揭示農村留守兒童(本文認為留守兒童指父母雙方外出打工,而留在農村生活的兒童)現象存在的問題,并借鑒社會治理理論探討有效治理對策。
二、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及原因分析
為了進一步了解農村留守兒童現象存在的問題并探索解決對策,作者深入到陜西省某鎮中心小學(該校有700名學生,父母在外打工的留守兒童達到70%)對留守兒童及其家庭成員、學校領導、班主任、教育局主管領導共40余人進行了深入的實地走訪調研和座談;對重慶市石柱、酉陽、彭水等區縣留守兒童關于家庭、父母等方面的作文200余篇進行了深入的文獻分析。從調研和文獻分析看,當前父母在外打工造成的留守兒童現象主要存在四個方面的問題。
(一)學習得不到有效的保證學習成長必須借助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合力方能有效完成。調查發現,由于農村教育資源普遍匱乏,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同時都面臨著嚴峻的教育問題,但是留守兒童在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方面明顯比非留守兒童存在更為不利的影響。1.農村學校師資力量薄弱,難以對留守兒童的學習給予特殊幫扶由于留守兒童缺乏應有的家庭教育支持,學校布置的家庭作業幾乎無法在家有效完成,由此逐步形成與非留守兒童學業上的差距。按理,學校教育給予這部分兒童特殊的學業指導,能夠彌補家庭教育的不足,然而調查發現,農村學校師資缺乏,根本無力形成對留守兒童的有效幫扶,使得留守兒童學習問題日積月累,難以解決。根據對A鎮中心小學調查,學校700多名學生只有20位科任教師,日常的教學工作量十分飽和,幾乎沒有辦法對留守兒童的學習給予特殊關注。同時,由于農村學校教師的生活條件艱苦,薪酬水平普遍較低,教師的教學積極性難以得到有效激勵,教師更是無心關注留守兒童的學習提升。2.隔代監護人在家庭教育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農村留守兒童大都由隔代監護人(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管理,由于隔代監護人學歷低,知識文化水平差,缺乏教育留守兒童的能力,因此隔代監護人無法有效輔導留守兒童學習。實地調查發現,69%的留守兒童在家完全沒有人輔導學習,僅5%左右的留守兒童能夠得到隔代監護人的學業輔導。訪談中,部分隔代監護人表示:自己沒讀過書,孩子學習的事情什么都不懂,每天要做的事情就是管住小孩的吃穿,而且現在的小孩很調皮,自己根本管不住。稍微有點文化的隔代監護人表示:小孩在小學低年級時還勉強可以輔導學習,但進入高年級后,英語等課程的增加,自己完全無力輔導孩子。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輔導,留守兒童的學習松懈與成績問題逐漸產生。
(二)品行塑造環境堪憂品行一般指人的行為品德,品行的塑造在人的成長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當前農村留守兒童在品行塑造方面主要表現出兩大問題。1.良好行為習慣與高尚情趣養成問題調查發現,相較于非留守兒童,農村留守兒童由于缺乏具有管教能力的父母在身邊,生活習慣不良問題得不到及時矯正,問題明顯更加突出。在業余生活方面,農村留守兒童存在不良興趣的比例偏高。在調查中發現,留守兒童將打電子游戲作為日常娛樂活動的占比為30%,看電視的孩子占比為28%。在訪談中發現,不少留守兒童在被問及自己的興趣時,回答都是玩、打游戲、玩電腦等,鮮有關于未來的暢想與遠大抱負。例如一名留守兒童在日記中寫到:“有一次,我回家后就拿出手機玩游戲,奶奶看見后生氣地奪過手機,把手機藏了起來。我非常憤怒,一次又一次地辱罵奶奶。”由此可以發現,由于對留守兒童的游戲和電視內容往往缺乏有效的監管,致使電視和網絡游戲暴力、色情等內容對留守兒童造成明顯的不良影響。2.家庭關于品德培養的缺失,問題得不到及時矯正由于留守兒童父母疏于照顧,而隔代監護人在品德教育上的無能或者忽視,對留守兒童在思想、行為和品德方面的正確引導往往不足。實地調查發現,有些隔代監護人在孩子面前不注重日常生活用語,容易使得孩子養成“出口成臟”的壞習慣;有的隔代監護人在日常生活中對于孩子的要求有求必應,導致孩子嬌生慣養缺乏自主能力。甚至也有隔代監護人對于留守兒童疏于管教,而由于社會誘惑的增多導致部分留守兒童沾染上沉迷游戲、吸毒、賭博等惡習,最后發生令人難以置信的“惡性事件”,走上違法犯罪道路,成為社會不安定因素。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統計資料發現,2013年中國各級法院判決生效的留守兒童犯罪率約占未成年人犯罪的70%。2015年6月10日,湖南省衡陽市的一個小鎮上,兩姐妹被鎮上12歲的留守兒童投毒致死;2014年2月18日,14歲的留守兒童用刀刺死了來網吧找他的父親[4]。
(三)心理問題缺乏有效疏導心理問題是農村留守兒童眾多問題中最明顯、最值得關注的問題。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離不開父母雙親的引導和關愛,由于農村留守兒童日常生活中家庭結構的不完整,父母長時間不在身邊,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存在很多困惑和問題。1.農村留守兒童較之非留守兒童更容易產生孤寂、焦慮、自卑、敏感等負面情緒具體表現為性格內向孤僻,不愛說話,害怕與人交流,交往能力差。例如有留守兒童在其日記中反映,當父母離開后,自己必須獨自忍受孤獨,常常感到無助和悲哀,十分缺乏安全感。同時在實地調查中發現,農村留守兒童大部分都存在難以融入同齡集體的經歷,他們在表現得不夠自信的同時渴望得到他人的關注,內心異常敏感但是卻不懂如何有效地和家長老師溝通,導致留守兒童出現心理問題時得不得家長與老師的有效疏導與開解。2.父母及隔代監護人缺乏心理輔導能力由于心理知識的普及不夠,農村留守兒童的父母及其隔代監護人對心理問題普遍陌生,對于留守兒童的心理狀況缺少關心,也不知如何關心,致使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難以得到有效輔導。調查發現,留守兒童的父母由于身處外地,平時只能通過電話偶爾詢問一下學習情況,對留守兒童的心理感受、情感需求很少關注;一些父母一年只與子女通過一次電話,甚至在電話中對孩子的學習都不過問,更談不上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例如一名留守兒童在日志中寫到:“媽媽外出打工后,我感覺我已經不再需要媽媽了,別人回家都有可口的飯菜而我只能自己做飯,我好恨我的媽媽……初中后我不再叫媽媽了,我和她的電話交流也已經很少很少了。”2.學校缺乏針對留守兒童的專業心理輔導農村學校偶爾開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由于缺乏相關專業的心理教師,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強調安全、衛生和學習,基本沒有真正涉及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部分,因此無法針對留守兒童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課程和給予有效的心理輔導。在一名留守兒童的日記中寫到:“我每天要早起走很遠的路去上學,沒有時間吃早飯,身體不舒服就胡思亂想,懷疑自己得了大病,導致我上課精力不集中,學習效率低,老師對此不能理解,每次都批評我,嚴重打擊了我的自尊心……我認為世界都否定了我,所有人都討厭我。”從日記中可以看出,這名留守兒童出現了一定的心理問題,但是卻得不到老師的理解與幫助,不僅影響了學習成績,也對他的心理健康發展非常不利。由于學校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師資不足,更是無法對留守兒童監護人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輔導和心理知識培訓,導致農村留守兒童在學校和家庭都無法得到有效的心理輔導。
(四)學校缺乏有效安全管理,家庭監管與農村社區監管缺位,農村留守兒童安全隱患突出農村留守兒童的安全主要由學校、家庭、社區監管以及留守兒童的自我監管,每一個監管環節缺一不可,如果缺失或者不力必然導致安全問題。1.校園內部缺乏安全管理學校里的校園欺凌現象普遍存在,學校無法進行有效的監管和處理,而由于留守兒童父母長時間不在身邊導致其膽小軟弱懦弱缺乏安全感,以及其他孩子對留守兒童的歧視,使得留守兒童更容易受到欺負。調查發現,大部分農村留守兒童在學校有被欺負的經歷,被欺負之后不敢告訴家長和老師。在訪談中某留守兒童的奶奶說孩子身上有傷,從來都不告訴她受傷原因,找到學校方面也得不到妥善的處理,欺負事件仍頻頻發生。其次,農村很多中心小學地處鎮上,而大部分農村留守兒童住家較遠,上下學過程中需要校車接送,而學校對于非官方的“黑校車”采取放任態度,存在著嚴重的安全隱患。2.學校安全教育缺乏科學性和系統性在調查中發現農村中心小學一般沒有開設專門的安全專題課程和發放安全教育書籍。對于安全教育,學校一般選擇在班會課上由班主任老師進行,而班主任老師所進行的安全教育內容其科學性和系統性明顯不足。3.家庭監管的功能缺失當學校的安全教育不足時需要由家庭方面進行補充完善,由于監護人對于安全認知不到位,容易造成兒童缺乏最基礎最必要的安全保障,致使危險情況下留守兒童的自救能力和應變能力都較差。據相關調查顯示,只有56%的監護人會經常關注并采取措施預防留守兒童意外傷害發生,34%的監護人只是有時關注,甚至有8%的監護人表示不關注,隔代教育的監護盲區使得留守兒童傷亡事故時有發生[5]。例如貴州某山村的四個孩子由于父母外出打工,爺爺奶奶已經過世,外公外婆沒有能力照顧孩子,因此獨自留守在家中無人看管而導致喝農藥身亡[6]。同時農村家庭相較于城市家庭對于兒童的保護能力更弱,而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人都是隔代的弱勢群體老年人居多。當不法分子侵入家中進行竊取財產或暴力活動時,老人根本無法保護到幼小的兒童。4.農村社區監督的匱乏農村“留守兒童”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監管,他們的安全面臨著各方面的威脅,因此社區監管是在學校和家庭以外的銜接真空地帶的有力保障。但是農村的社區對于留守兒童的看護主要是以互助的形式存在,缺乏實質性的措施。
三、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社會治理對策
從前面的分析發現,農村留守兒童在各方面的問題都很突出,而產生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想單獨從學校或者家庭尋找解決對策,都難以取得應有的效果。為此,必須采用系統思維,從多角度全方位尋求解決問題的對策。20世紀90年代以來,非盈利性組織例如慈善機構、社區和志愿者組織等社會力量的壯大,不斷地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治理理論開始興起,它幫助政府在處理社會問題時拓寬視野。為此,本研究擬從治理理論視角探索解決之道。
(一)治理理論的基本內涵全球治理委員會于1995年發表的《我們的全球伙伴關系》對治理作出了如下界定:治理是各種公共的或私人的個人和機構管理其共同事務的諸多方式的總和。這既包括有權迫使人們服從的正式制度和規則,也包括各種人們同意或以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治理強調為了更好地實現公共管理目的,公共部門、私人部門等各類組織、各類人員均應有效參與[7]。治理理論允許政府以外的組織參與到治理體系之中,強調治理主體的多元化,允許多個治理中心并存,主體之間的責任界限模糊化,各個主體之間相互協作、促進與競爭,提高公共決策的科學性與民主性,同時建立良性的治理網絡體系,推動社會問題的解決,為公民提供更多的選擇和更好的服務。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由來已久,已經不能僅僅依靠單個政府主體能夠解決,還需要學校、社會與家庭的相互配合和相互促進,才能構建出完整的治理體系。
(二)具體對策
1.政府層面政府可以利用自身的權力和資源優勢,在留守兒童問題解決中起著重要的導向和控制作用。為此,政府部門應該努力為留守兒童營造更好的環境條件,搭建更好的教育平臺。首先,政府要全面改革戶籍制度,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大力推動城鄉一體化進程,切實解決城鎮基本公共服務,例如社會保障、醫療保障的全覆蓋,以更好保障進城務工人員的城市生活問題,使其具備良好的城市生活條件,在制度上沒有把留守農村兒童帶在身邊生活的障礙。其次,政府要出臺相應制度以促使留守兒童能夠更好地隨父母進城就學。農村孩子進城要享有優質教育,就必然面臨入學門檻高和教育成本高的問題,政府可以針對這部分農村兒童推行就近入學的政策。政府可以研究給與有就學子女的農民工每人每月一定額度的補貼,以便減少其在城市生活成本提高的壓力;針對不便跟隨父母就學的留守兒童,政府可以對雇傭農民工的企業提倡實行帶薪探親假的政策,同時對于推行該政策的企業實行優惠政策或進行補貼。同時各地政府應加快當地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本地就業機會,讓農民就近務工,從根本上減少留守兒童。第三,國家要加大對于農村教育的投入,均衡發展城鄉教育資源。2014年農村義務教育投入近900億元,占同年GPD總量的0.14%,農村教育投入比重仍待提高。政府通過加大農村教育投入,促使農村學校能夠配備更充足的師資,有更好的教育設備等條件,以便給留守兒童提供更好的教育,切實彌補其家庭教育存在的不足。第四,政府牽頭建立留守兒童救助平臺。建議農村基層政府建立留守兒童救助平臺,通過設立專門的留守兒童關愛資金對切實需要幫助的留守兒童進行幫扶,化解留守兒童成長中的突出問題,使留守兒童能夠感受到更多來自政府和社會的關愛。第五,優化農村地區師資配置,提升農村地區師資待遇。對留守兒童集中的農村地區要根據實際情況配備教師編制,確保學校師資充足、結構合理。同時要切實提升農村地區教師工資水平,加大政策的吸引力,全面提升農村地區教師的工作積極性。第六,教育主管部門要改變學校評價指標體系,強化素質教育導向。盡管國家倡導并推行素質教育,但在基層各種教育考評中仍然存在分數至上的現象,學校升學率排名落后的學校要通報校長,層層壓力加碼下來,一線教師必然更多抓教學任務,精力更多聚焦于成績優秀的學生身上,而對于成績不好、性格孤僻的兒童則關注較少,導致的結果就是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與性格塑造往往得不到重視。因此,必須進一步理順管理部門的職責權限,切實落實好素質教育,形成對留守兒童教育管理的合力。
2.學校層面學校是人才培養的專門機構,具有特殊的教育場所和資源,在留守兒童培養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因此必須充分發揮學校在留守兒童問題解決中的主導作用。一要完善留守兒童教育管理制度。推行在校教師針對留守兒童的幫扶計劃,積極解決留守兒童吃、住、學習、娛樂等方面遇到的問題。學校可以建立鄉村學校少年宮,組織留守兒童開展趣味性文體活動及各類競賽活動,豐富精神文化生活,增強自信心,讓他們在活動中陶冶性情。例如針對暑期無人監管以及監管困難的留守兒童,集中在學校創辦暑期愛心夏令營,改善其在家的放羊式學習生活方式,減少其面臨意外傷害發生的幾率,學校在暑期夏令營中要保障留守兒童的食宿安全,開展學習輔導、興趣小組以及社會拓展訓練等等,以提升留守兒童的綜合能力。二要加強教師心理健康知識培訓,構建心理疏導平臺。留守兒童都處在可塑性很強的階段,老師作為他們的引路人,在關注成績的同時,應更多關注孩子們的心理健康,注重引導和培養他們的興趣,給予性格孤僻的孩子以關愛和溫暖。為此,學校必須首先提高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要分期分批組織現有教師進行心理教育培訓,提高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此外,應在農村各中小學建立心理健康咨詢室,全面開展留守兒童心理撫慰和疏導,解決他們的心理問題,塑造他們健全的人格。三要加強與留守兒童監護人的溝通聯系。學校應當建立多功能休息室,配置有圖書、電腦、電話,讓留守兒童在學校一樣能感受到豐富多彩的生活,并且可以通過電話與網絡與遠在外地的父母聯絡。有的學校,堅持讓教師指導“留守兒童”每月用書信與父母溝通,讓父母了解留守兒童的內心,密切孩子與父母的情感溝通,并且在感受親情溫暖的同時提升閱讀寫作水平,十分值得贊賞。
3.社會層面社會是留守兒童成長的重要外部環境,對兒童成長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凈化的社會環境、互幫互助的友鄰對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意義重大,為此要努力發揮社會資源作用。首先,社區要建立專門的留守兒童文件檔案,為幫扶留守兒童創造基礎條件。社區應建立留守兒童基本信息檔案,了解留守兒童及其家庭基本狀況,為其更好提供生活照顧、醫療保障、教育助學、親情關懷、生產幫扶等多項服務創造良好的基礎條件。其次,社區應建立鄰里互助平臺,以解決部分留守兒童日常監護缺失的問題。通過構建鄰里互助機制,開展“愛心鄰居”活動,鼓勵社會中有條件、有愛心的群眾在日常生活中發揮“家長”作用,幫助管護留守兒童,從而達到留守兒童困難幫扶、課業輔導、情感陪伴等多種形式互助關愛目的。第三,社區要積極創建留守兒童監護公益組織,讓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到對留守兒童的幫扶中,發揮全社會對留守兒童關愛、監護的合力作用。一些地區針對留守兒童創立的各種愛心社公益組織,在留守兒童成長中發揮了很好的作用,值得進一步總結經驗加以推廣。第四,社會要積極為農村留守兒童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一要從嚴打擊侵害農村留守兒童權益的違法犯罪活動,積極為他們提供各種形式的法律援助。二要大力加強農村文化體育場所建設,突出整治好校園周邊環境,重點加強網吧、電子游戲室等規范經營,最大程度地減少對孩子們的精神污染。
4.家庭層面家庭是教育的最基礎單位,是留守兒童情感的主要寄托之處,良好的家庭環境對留守兒童的成長發揮著直接作用。為此,要鼓勵留守兒童父母盡可能將子女帶在身邊就近入學。父母是與留守兒童關系最為親密的人,任何政府、社會組織、學校的關愛都不能替代父母對于孩子們成長的作用,因此留守兒童隨同父母在打工地就近入學才是解決留守問題的根本方法。要促使留守兒童監護人努力提升監護素質,留守兒童的父母不能簡單地把子女交給隔代監護人,而是必須把子女交給具有培養教育能力的監護人,才能更好地解決教和養的關系問題。對于監護勝任素質不夠的監護人,必須借助多方力量提升監護素質,同時留守兒童的父母必須隨時補位,以最大限度消除對留守兒童教育上可能留下的隱患。作為留守兒童監護人的父母,必須主動與學校、孩子、社區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溝通交流。通過與學校、家庭和社區的溝通以此全面了解孩子的情況,更好發現和解決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同時通過與子女保持頻繁聯系讓其感受家庭的溫暖和父母的關愛,消除留守兒童對父母可能產生的不理解與怨恨情緒,從而促進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作者:張幫輝 李為 單位:重慶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