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等教育與勞動科學的綜合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本文作者:李志仁單位:中央教育桿學研究所
1994年10月中旬.在南京東南大學舉行的,由國家教委高等教育司、國家教委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中國產學合作教育協會、中國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會、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八五”規劃國家級重點課題“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研究和實驗”課題組(高教系統)共同發起組織的,由東南大學和中國礦業大學承辦的“全國高等教育與生產勞動、科學研究相結合學術研討會”是推動高等教育與生產勞動、科學研究相結合的研究與實踐的重要會議。本文就高等教育與生產勞動、科學研究相結合的有關理論問題作論文綜述如下.
一、現代社會雜件下,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含理論有新的發展
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的歷史時期,鄧小平同志對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理論有新發展•北京師范大學的厲以賢教授指出,鄧小母同志關于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基本觀點有:第一,重新肯定了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培養全面發展新人的根本途徑。第二,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就是整個教育事業必須同國民經濟發展的要求相適應。第三,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貫徹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在內容上、方法上要不斷有新的發展。北京科技大學柏士興、中國礦業大學吳松元、無錫輕工業學院許惠農等人認為,鄧小平同志從當代經濟和科技發展的現狀,從我國經濟科技和教育的現實出發,闡明了如何貫徹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更重要的是整個教育事業必須同國民經濟發展的要求相適應”,指明了“教勞結合”是社會兩大部門之間的有機結合,否則就從根本上破壞了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這一思想值得我們深思。
如何看待在現代社會條件下的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北京師范大學顧明遠教授提出并堅持與以往有所不同的看法,他認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個普遍真理,它反映了現代大生產情況下理論聯系實際、人的認識論、人的身心發展等客觀規律,現代教育是現代生產的產物,因而應該發展地認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現代教育的普遍規律.對于世界上任何社會制度下的教育都是適用的,而非為社會主義制度下的教育所獨有。北京師范大學厲以賢教授就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為什么說是時代普遍的規律,提出三個觀察視角:1.現代科學技術迅速發展大量運用到現代生產中去;2.長期形成的教育棋式脫離生活和勞動,要改變這種狀況.廣義上講,是把教育和社會生活結合起來,3.培養的人最終總要走上勞動崗位,因此要強調教育與勞動的結合。對實行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價值和目標,他認為不僅有教育價值,而且有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和變化價值。它們是:1.人的全面發展的價值和目標.2.經濟的價值和目標。首要的是為了促使教育樹度更加適應經濟需要。其經濟目的就是為了保證向社會輸送合格的勞動力.3.社會的經濟價值和目標。在于培養學生在勞動中的集體觀念和應在社會上提倡的價值觀。中國礦業大學沈通生從現代社會發展狀況出發進行具體分析后認為,現代社會中的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新發展應理解為現代教育與現代生產勞動兩個獨立過程,以現代科學技術為中介的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有機結合,具體包括5個方面.1.現代教育與現代生產結合;2.雙向性結合,既包括教育教學與生產勞動的結合,也包括生產勞動與教育教學的結合;3.教育教學過程與生產勞動過程以科學技術為中介的有機結合;屯結合的內容包括德育、智育、體育、技術教育諸方面;5.結合的基本點也體現在學習者與勞動者具體人身上的全面發展。
二、新形勢下的高等教育與生產勞動、科學研究相結合
相當普遍的看法是:高等教育與生產勞動、科學研究相結合是在新形勢下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理論在高等教育中的具體應用和發展。大慶石油學院段克東教授分析指出這種相結合有四個層次:第一層次,在社會發展中,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高等教育與生產、科研三個系統的結合。第二層次,高校在人才培養、生產和科研方面與社會上的企業和科研單位進行的各種形式的合作。第三層次,在校內的以人才培養為中心,教學與科研、生產(服務)三項工作的結合。第四層次,在教學過程中,以課堂教學為中心,教學與科研、生產(實踐)三種要素的結合。大連理工大學謝秉智、張秀萍的論文指出,新形勢下高等教育與生產勞動、科學研究相結合表現在三個方面:1.表現在現代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上和高等教育—科學研究—社會生產綜合體系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上;2.表現在現代大學的社會職能轉變上和高等教育辦學體制的改革上;3.表現在高級專門人才培養過程的實際需要和發展趨勢上。原國家教委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冀生研究員也指出,高等教育與生產勞動、科學研究相結合反映出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趨勢,即:1.在辦學思想上,通過這種相結合把高等教育和國民經濟緊密結合起來;2.在辦學模式上,把高等學校和社會緊密聯系起來;3.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堅持這種相結合才能培養出高質量人才。河海大學胡連元認為,高等教育與生產勞動、科學研究相結合在我國得以發展的理論基礎是:1.這種相結合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教育學說的基本原則鄺.這種相結合是鄧小平教育思想的主要組成部分;3.這種相結合符合新時期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內在要求,是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人才的必然要求;4.這種相結合是世界經濟和高等教育發展的共同趨勢;5.這種相結合是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的科學決策,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體制的客觀要求。
三、高等教育與生產勞動、科學研究相結合的幾個基本理論問題
1.本質與內涵
吉林省教委主任陳漠開教授對高等教育與生產勞動、科學研究相結合的本質的基本看法是:在現代社會條件下,作為社會實體的人類自身生產與物質生產的矛盾統一,是現代學校教育與生產勞動以科學技術為基礎的矛盾之統一。沈通生、吳松元、柏士興、許惠農在他們的論文中概括了高等教育與生產勞動、科學研究相結合的內涵:(l)現代教育過程與現代生產勞動過程以科學技術為基礎的有機結合;(2)是以教育為出發點,以教育活動過程和活動規律為主的,生產勞動作為教育的結合對象,著重為實現教育的基本目標任務提供條件和保證;(3)這種相結合是不同范疇的勞動概念的有機結合,教育勞動的生產性是這種相結合的紐帶和橋梁;(4)這種相結合是一個多層次的結合,多內容的結合,其勞動包括體力勞動者和腦力勞動者的勞動;(5)這種相結合是指一種廣泛意義上的結合,即這種相結合還表現在教育事業的發展與國民經濟發展要求相適應;(6)這種相結合的教育內容,包括智育、體育、技術教育等諸方面、德育也應包括其中;(”這種相結合的基本點應該體現在受教育者具體人身上,使之接受全面發展的教育,朝著全面發展的方向發展。
2.基本特征
陳漠開教授在論文中具體分析了基本特征可分為4點:1.整體性。教勞結合是項復雜的教育系統工程。作為系統,它是一個統一有機整林,具有整體性。在這個整體中,規律交叉,目標一致,優勢互補,相得益彰,形成整體優勢。在整體目標和整體效益中,實現各自特定的利益和追求。2.雙重性。各自的發展規律使相結合具有科學性。這種科學性無論在任何社會制度下都是客觀存在的。正因為這樣,我們才有可能學習借鑒資本主義國家在這方面創造的反映客觀規律的有益經驗.但是不同社會制度下的相結合不可能不反映出各自的生產關系和由它決定的教育的階級性,使之具有社會性。因此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實施相結合既要重視其科學性一面,又要重視其社會性一面,實現二者的統一。3.多樣性。廣闊領域,多彩的實踐,千差萬別的條件,不同的利益追求,使教產研相結合無論內容還是形式,都不能不日益多樣化。4.時代性。教產研相結合植根于時代的土壤,不能不反映時代的脈搏、深深打上時代的烙印,具有鮮明的時代性。
3.功能
陳漠開教授提出了社會功能和教育功能。他指出它具有改造社會或促進社會進步的政治功能,提高社會生產的經濟功能,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育人功能。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改造社會”的內涵發生質的變化,具有促進社會進步的涵義表現為;一是促進教育制度的改革,二是促進知識分子同工農的結合,三是促成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差別的逐步消滅。它不僅可以使教育事業的發展適應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使教育培養的人才適應現代生產和科學技術發展的需要,而且通過師生參加物質生產勞動,解決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實際科學技術問題,直接創造社會物質財富,推動生產發展。它不但能使受教育者的智力和體力得到充分發展,而且會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使他們既能從事腦力勞動,又能從事體力勞動,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4.結合點和結合模式
沈通生教授指出,科學技術是教產研相結合的有效結合點,教產研相結合只能是以科學技術為紐帶在科學技術基礎上的結合。現代生產勞動過程的基礎是現代科技,而現代高等教育內容的中心或者說現代高等教育的基礎也是現代科學技術,科學研究則直接參與現代科技知識創造和發展,因此科學技術把現代生產和現代高等教育及科學研究聯系結合起來。一些同志從另外角度看待此問題,提出“中介”的說法,如清華大學陳智等。陳漠開教授認為,將科學技術看作高等教育與生產勞動、科學研究相結合的“中介”更為恰當,因為高等教育主要是培養人,其本身包含科學技術.而現代生產勞動,科學研究也需要科學技術,三者的結合是通過科學技術作為中介來實現的。陳漠開進一步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它不僅決定著生產力發展的水平和速度、生產力的效率和質量,而且決定產品結構、生產組織結構、勞動方式,產業結構,左右生產發展方向,對教育,它則制約教育思想、教育體系,辦學模式、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手段,是科學技術把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和現代生產聯系了起來,并成為其共同的基礎。在總體上科學技術是相結合的中介。關于高等教育與生產勞動、科學研究相結合的結合模式,陳漠開教授從性質上分析,認為可分成三種:1.事業適應型模式。•解決的是客觀上的問題,這種模式要求整個教育事業與國民經濟的發展要求相適應,協調發展,形成良性循環。2.辦學合作型模式。它由兩種亞模式構成:其一是教育與科研、生產(社會實踐)相結合。這是高等教育辦學的基本途徑。這種結合,是由社會發展中以經濟建設中心,教育、科研、生產三個領域,高等學校在辦學過程中以育人為中心,教學與科研、生產(社會服務)三項職能,在教學過程中以培養目標為中心,教育與科研和生產(社會實踐)三種要素有機結合而成的教育系統工程.其二是產學合作教育。這是學校和產業部門按照工學結合的教學計劃共同培養人才的一種辦學模式。對高等教育來說,它又是教育與科研、生產(社會實踐)相結合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3.過程結合型模式。這是把科學研究、生產實踐引進教學過程的一種模式.
5.機制和途徑
在機制間題上,陳漠開教授的觀點有代表性,他認為,體制加上動力源使之成為激活運行狀態,便構成機制。建立教產研相結合的好的機制應包括:1.運行機制。即保證相結合正常運行的管理體制。這種機制是根據結合的內在規律和原則、目的而構建起來的一定的運行架構與操作方式,它制約著結合的方式、方法、途徑和整個過程。2.動力機制。即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的利益機制,其實質是個政策間題。相結合各方有自己的特點和規律,之所以能結合在一起,是因為在結合座標的適當位置上,能夠實現各自的利益需要。可以說,利益需要是結合賴以實現的客觀基礎,是其運行活力和效能的源泉。3.調節機制。亦稱為約束機制,具有限制、監督的含義,它是運行機制充分發揮作用的制度保證。調節機制就是要通過其所建立的恰當的合理的制度,并以合適的方式,針對實際情況和反饋信息,對之進行協調和調整,使教勞雙方得以進行有效的規范性參與。這種機制應該是在政府宏觀調控和市場調節的基礎上,形成高等學校面向社會自主辦學的格局,以使高等學校在教產研相結合中具有自我調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