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會計專業碩士培養模式改進思考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隨著經濟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和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的革新,社會對會計人才的能力結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培養高素質的會計人才,必須對會計專業碩士(MPAcc)的培養模式在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上進行改進,以適應新的環境要求。基于此,本文分析了會計專業碩士培養模式面臨的挑戰并闡述了其變革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了改進會計專業碩士培養模式的具體建議。
[關鍵詞]會計專業碩士;培養模式;教學方法
一、引言
近年來,大數據、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和人工智能(“大智移云”)等科學技術迅猛發展,改變了企業的運作模式和管理模式,對此會計行業亟需轉型以確保會計信息的可靠性。而且,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向更加廣泛的領域持續推進,會計的對外交流與合作也在不斷深化,因此市場對會計人才的要求日趨專業化和國際化。2004年,我國開辦了會計碩士(MPAcc)專業學位培養項目,截止目前該項目在我國已取得了跨越式的發展,培養單位已由最初的21家試點單位發展到目前的約260個院校。但是,隨著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重視招生卻輕視培養、課程設置陳舊、培養質量與社會需求相脫節等問題也逐漸顯現,因此我們需要對MPAcc的培養模式重新進行思考并做出調整,以適應國際化和信息化對會計人才提出的新要求。
二、會計專業碩士(MPAcc)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一)教育目標不明確會計教育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是要培養什么樣的人。全國會計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網站上寫明的會計碩士(MPAcc)專業學位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備良好職業道德和法紀觀念,系統掌握現代會計學、審計學、財務管理以及相關領域的知識和技能,對會計實務有充分了解,具有很強的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高層次、高素質、應用型的會計專門人才”。①該表述比較籠統、宏觀,并且十多年來未發生過變化,因而無法體現出不同階段的培養單位的會計人才培養目標差異。此外,對于高素質的會計人才應該具備的什么樣的知識結構和能力水平,該表述沒有給出具體的指標說明,讓培養單位無所參考。
(二)應試教育現象較嚴重一直以來,我國會計教育普遍存在“重考試輕能力”的現象,且這種現象在MPAcc教育中更加明顯。由于學生在本科學習期間不能報考CPA考試,因而很多學生把讀會計碩士看成考CPA的緩沖階段,并將碩士學習期間的目標設定為通過幾門CPA課程考試。學生認為,只有CPA考試包括的那幾門課程才是要學習的主干課程,因而對于學校開設的其他課程都只是消極應對,使得學校開設的課程無法達到最初設立的培養目標。
(三)課程設置較陳舊近年來,會計學科越來越呈現出學科交叉發展的特點。會計人員除了需要具備扎實的傳統會計專業基礎知識之外,還需要具備扎實的其他專業學科的知識,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要求。目前,我國大多數會計專業碩士培養單位的課程設置基本還是沿襲會計學、財務管理學、審計學外加會計信息化的框架,而這已無法適應當今互聯網+、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對于會計人員知識結構和能力的要求,因此我們需要改變對會計專業碩士人才的培養模式。
三、會計專業碩士(MPAcc)培養模式的改進建議
近年來,信息化技術呈現出飛躍式發展,而會計理念和方法自15世紀以來幾乎就沒有發生過較大變化。其實,會計本身就是一個信息系統,其主要工作就是將企業的經濟業務信息加工處理成會計信息,之后再提供給會計信息使用者,而這個過程中的信息獲取、加工、處理就需要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目前,會計發展滯后于信息技術發展是會計面臨的一大困境(宋榮興、張雪雁,2018)[1]。經濟全球化升級是全球經濟秩序重組的必然趨勢,各國經濟相互滲透、相互依存(盧黎歌、隋牧蓉,2019)[2]。會計是國際通用的商業語言,且會計國際化是經濟全球化的必然要求,因此我國要想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保持領先地位就必須大力推進我國的會計國際化發展。會計專業碩士培養單位作為高素質會計人才的重要培養平臺,必須適應新形勢下社會對會計人才的新要求,不斷探索與完善教學體系,率先形成完善的國際化、信息化、專業化的人才培養模式,以培養出高素質的會計專業人才。
(一)進一步明確會計專業碩士(MPAcc)的培養目標培養目標是人才培養模式和質量的導向,對于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具體的教學工作實踐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會直接影響所培養會計人才的社會認可度。目前,關于會計專業碩士(MPAcc)培養目標的表述過于宏觀,沒能體現出不同時代背景下的社會發展對于會計人才的具體需求變化。因此,對會計專業碩士(MPAcc)培養目標的設定應當緊貼時代,只有這樣才能夠指導培養單位積極轉變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使得所培養的會計人才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需求。
(二)及時更新課程體系,開設與大數據相關的創新課程“大智移云”帶來的沖擊使得高素質的會計人才必須具備在財務分析與決策中靈活應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的能力,具體來說要具備數據爬取能力、文本挖掘能力、數據分析與可視化能力。但是,目前大多數會計專業碩士(MPAcc)培養單位的課程設置還沒有涉及信息技術方面的課程,致使所培養的會計人才無法很好地滿足社會需求。因此,在會計專業碩士(MPAcc)的培養模式中應該加大信息技術方面的課程比重,讓學生學習相關軟件,以培養學生的數據獲取能力和數據分析能力。
(三)強化國際化教育力度對于國際化會計人才的界定雖沒有統一標準,但一般來講其應該具備的基本能力包括:運用專業外語溝通的能力,熟悉國際國內會計準則和相關國際法律法規的能力,具有國際和國內注冊會計師資格(路一凡等,2017)[3]。但是,目前國內的會計國際化教育水平與上述目標還有很大差距,這就要求在課程體系中強化外語學習并加大國際會計準則和國際商務法律法規等知識的課程比重。
(四)轉變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目前,對于會計專業碩士的教學雖然鼓勵采用案例教學,且相較于本科教學MPAcc教學更多地鼓勵學生參與案例小組討論,但從整體上來說,這種案例教學僅停留于形式,學生的實質性參與和思考較少,其互動交流與批判性分析也不多,因而整體效果不太理想,無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MPAcc教學應該多采用問題導向、及時反饋等提高學生參與度的教學方法,這樣一方面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改變學生的“應試”學習態度。
[參考文獻]
[1]宋榮興,張雪雁.“大智移云”背景下會計如何應對發展困境[J].財會研究,2018(12):27-31.
[2]盧黎歌,隋牧蓉.經濟全球化的升級與應對:基于人類命運共同體視角[J].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1-8.
[3]路一凡,王軼英,劉志杰.國際化背景下會計人力資源供給側改革的探討[J].商業會計,2017(7):111-113.
作者:劉儒昞 單位:廣東外語外貿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