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美國大學通識課程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美國著名大學通識教育課程的基本構成
美國10所著名大學的通識教育課程大致由兩大部分內容構成:一是以培養大學生具備基本的讀、寫、交流等方面能力為目標的技能類課程,二是有利于形成大學生均衡的知識結構、全面看待和理解人類社會及自然界所需要的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方面的知識,以及為滿足學生興趣和個性發展所需要的其它非專業課程的學習。后者是各大學通識教育的主體。10所大學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中,基本知識技能部分以寫作和外語課程為主。其中,有9所大學以不同形式提出大學生掌握一定的寫作技能和技巧是完成學士學位學習的必要條件;4所大學強調具有相當的交流技巧也是一個重要要求;3所大學把達到一定的體育要求也作為取得學士學位的必要條件。來自人文科學、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等方面的課程是構成通識教育第二部分的主體,“定量推理/分析”在這部分課程中也占有比較突出的位置,其中5所大學把它與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等方面的要求并列。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兩類課程的完成要求也不一樣,一般來說,第一類課程基本上屬于達標類課程,學生可以通過某種級別的考試,或其它的診斷測試方式,或來自中學時的有效學分替換等形式滿足要求;第二類的課程則比較正規,通常需要通過注冊上課來完成。
二、美國著名大學通識教育課程的內容分析
美國著名大學的通識教育,在內容和原則大體一致的前提下,具體的課程內容和實施要求,則具有明顯的學校差異。
1.基本知識技能類課程的比較分析基本技能類課程,主要集中在寫作、交流、語言與體育四個方面,其中,寫作是各大學最為關心的基本技能要求。美國著名大學設置基本技能課程的目的,是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交流能力為主,包括書面表達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除此以外,部分著名大學還對本校學生的語言(包括外語)、體育等方面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2.對知識類課程的比較分析
各著名大學通識教育中的知識類課程,在內容上主要集中在人文、藝術、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等方面,但具體側重哪些課程領域及采取何種課程組合形式,則有較大的不同。
(1)對課程領域差別的分析
各個學校向學生提供的通識教育課程領域可以看出:有些大學在具體課程領域的設置上打破了學科領域的界限,學生以參與專題研究等方式完成學校的通識教育要求,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比較有代表性;部分學校則通過對不同知識類別中學科類別的限制,表達學校在通識教育中重點強調的課程領域,比較有代表性的是芝加哥大學;其他學校則基本上按照課程領域設置課程。
(2)對實施過程差異的分析
在上面所列的10所著名大學中,通識教育知識類課程的實施辦法并不完全相同。大體可以分為三種模式:模式一:以知識串的方式,規定學生的選修原則。以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為代表。這種課程設置模式是根據一定的研究主題,確定包含不同學科的知識串,串與串之間的地位是平等的。一般每個知識串含2一3個知識領域。特點是學生的選擇分兩個層次,第一層次以知識串為單位,第二層次以串下課程為選擇單位。模式二:按學科領域設置課程組,在規定范圍內由學生自主選修課程。本研究中的大多數學校采用這種模式。這種課程設置模式是以課程領域中不同學科為單位,設置不同的課程組,學生按要求在課程組內自由選修課程。模式三:按學科類別設置不同的縱向課程組,學生按規定自由選修。以麻省理工學院為代表。這一課程設置模式與第一、二種模式既有相似,又有差別:與第一種模式的差別在于課程組的設置標準不同,第一種模式是按研究主題設置,第三種模式是按學科領域設置;與第二種模式之間的不同在于突出了同一學科中不同程度課程之間的連接與對應。如物理學科中就有“5.01一5.02”課程組、“8.012一5.022”、,’8.01x一8.02x”等3個縱向課程組,也就是說,學生如果選擇了縱向課程組的前者,后者自然跟隨。學生的選擇帶有一定的限定。另外,由于哈佛大學的通識教育是作為核心課程(CoreCurriculum)的組成部分來設置的,其設立宗旨和在整個培養體系中的地位都與其他9所大學有明顯不同。從課程的內容和實現形式上看,哈佛大學的核心課程似乎更象其它大學的通識教育課程,但實質上,核心課程是哈佛大學整個課程體系的核心,與所有非職業性學位的專業課程均有一半的重合,這與其他大學的通識教育課程有相當大的差別。因此,本研究中的模式分析部分中沒有包含哈佛大學。
三、美國著名大學通識教育案例分析
1.基本介紹
通識教育在麻省理工學院(MIT)有著特別重要的位置,這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通識教育課程在總課程量中所占的比重較高,占到MIT學士學位要求的1/2,即在32一34門學位課程要求中,通識教育課程有17門,其中,人文與社會科學8門(包括交流課程2門),自然科學6門,科學與技術限制性選修2門,實驗課程1門。另一方面,MIT在正式的課程體系之外,設置了豐富的實踐活動,以滿足學生個性發展、創造力培養、合作精神的養成等。其中,影響比較大、范圍比較廣的活動有以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為主的,如UROP、學會組織、跨學科研究、“為了2006”等;以培養學生表達能力為主的,如本科生學術討論會、學生大使等;以培養學生領導能力為主的,如IAP、領導實習等。學生參加非正式課程的實踐活動,有的可以獲得學分,如UROP、IAP、本科生學術討論會等;有的沒有學分,但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如學會組織;還有很多活動則是學生自發組織的,如領導實習等。這些豐富的課外活動與課程一起,構成了MIT通識教育大環境。
2.具體要求
課程組合方式與實施要求:MIT的通識教育課程實施方式為課程串模式,既給學生按興趣選修課程的自由,又要求學生的選修不能盲目隨意,而必須符合學校的課程選修原則,這主要表現在對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課程的選修原則上。課程組合的具體內容。為了滿足學生的個性發展、興趣需要及為專業學習做準備,除了表3所列出的課程串,MIT還設立了大量的通識教育課程,如“科學與技術的限制性選修”和“實驗”兩類沒有課程串的課程,在2002年課程目錄中分別列出了45門、39門課程,可選范圍也很大。由于每門課的側重點和上課要求都有比較精確的說明,對學生有的放矢地選修符合自己需要的課程非常有幫助。除了上面正規的、傳統的通識教育課程以外,MIT還有其他4種主要的通識教育課程替代模式:集中項目模式、實驗學習小組、一年級媒體藝術與科學項目以及綜合研究項目等。課外活動的組織與實施:MIT以培養學生能力和滿足學生個性需要的各類課外活動,根據目標和性質的不同,組織實施與要求都有所不同。一般來說,這些活動大部分不占用正常的學期學習時間(本科生學術討論會除外),活動時間的長短和要求也不一樣。這里主要以對要求學生參與程度比較高、對我國本科生培養體系改革有較大借鑒意義的兩種活動進行分析:A.獨立活動時期獨立活動時期為(IndePendentAetivitiesperiod,即IAp)每年一月,為期4周,教師和學生可以靈活安排教學和研究活動?;顒拥哪康氖?通過參與特別安排的個人課題(有教師參加)或其他活動,鼓勵學生發現校內教育資源。每年學校提供600多個范圍廣泛的學術性和非學術性題目,學生可自愿選擇在校內或校外進行。另外,大多數系都有“特別題目”學科,學生可在這個學科下通過完成一定的獨立題目獲得學分(在教師指導下,總共不超過12個學分單元)。校內任何教師、學生都可以參加非學術性的獨立活動,每年十到十二月關于獨立活動主題的信息,一般每個活動的時間為1一2個小時,內容涉及科普、文體等各方面。B.本科生學術討論會本科生學術討論會(Unde卿aduateseminars)旨在為學生提供在一個主題下與教師密切接觸的機會,一般一年級新生就開始參加由指導教師主持的學術討論會。參加討論會可得到6個學分單元,討論會的規模一般比較小。本科生學術討論會有多種形式:有的進行小組討論,有的有主題演講人,或者介紹研究成果,或者邀請參與研究。大多數是關于自然科學中的跨學科研究課題。需要注意的是,這種學術討論會不是一次性的,而是有正式的課程編號,刊列在正式課程目錄中,按學期進行,每個專題由1一2名教師負責,每周集合一次,實質上相當于一門正式課程。
四、借鑒與啟示
1.理念先行美國著名大學實施通識教育已經有了較長的歷史,業已形成了比較穩固的教育哲學基礎。但通識教育在我國還是一個需要不斷思索和加深認識的問題。美國各大學實施通識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過對構成人類知識體系的基本學科知識(自然科學、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等)的學習,彌補或減少學生因專業學習所可能帶來的在知識、能力、思維和方法等方面的局限性,避免個人成為功利社會和從事專業的工具或奴隸。因此,實施通識教育不只是在課程體系中增加幾門專業以外的其他課程,更重要的是,要從思想上認識實施通識教育的意義,認識實施通識教育的最高目標及實現步驟。
2.模式靈活經過多年實踐,美國各大學通識教育已經融人了整個學校的培養體系,并形成了不同的模式、風格和特色。這一點對我們根據學校特色,選擇和確立適合本校實際情況的通識教育模式和課程體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3.規則配套從美國各大學實施通識教育的經驗中可以看出,除了要保證一定數量的候選課程,還要提出明確的課程組合配套原則,既可以保證學生根據個性發展和興趣愛好選擇和組合課程,又可以避免學生選修課程的雜亂無章和無目的性,失去設置通識教育課程的本意。類似弊端在我們已經嘗試的不同專業學生修習其他學科課程的實踐中已經有所出現。
4.注意技能從美國著名大學通識教育的課程設置來看,寫作和語言等技能性課程也占有比較重要的位置。在這一點上,美國著名大學的做法也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
5.教師是關鍵在美國著名大學通識教育的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師的態度與參與程度是決定一所大學通識教育成功與失敗的關鍵。這也是我們當前醞釀和實施通識教育課程改革過程中所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