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學生政治觀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大學生能否樹立正確的政治觀,不僅關系到個人能否健康成長,還直接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進一步發展。文章在客觀分析新時代大學生政治觀目前狀況的基礎上,找出影響大學生政治現形成的因素。以期為我們大力開展對青年的政治觀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理想、堅定社會主義信念、維護國家社會穩定、促進自身發展發揮積極功能。
政治觀是處在社會政治關系中的政治行為主體對以國家政權為中心的社會政治關系以及政治運行和發展的根本觀點和態度。作為國家建設生力軍的青年大學生能否樹立科學的政治觀具有重大意義,直接關系著政治文明建設的進程和質量。政治觀決定著大學生的政治命運和前途,制約著大學生的人生觀,影響著大學生的道德觀。大學生的政治觀關系到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進程和社會政治穩定,關系著整個社會主義事業的持續發展。
一、大學生政治觀目前狀況
進入21世紀,經濟飛速發展,國際大環境變化和國內社會的巨大變革給社會思想觀念造成沖擊。青年大學生處于政治觀的形成和確立的關鍵時期,全新的社會變化勢必對其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
(一)大學生政治觀目前狀況的積極方面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大學生所處的世界更加自由、開放,他們的政治思想也更加活躍。根據教育部對全國各地幾十所高校所進行的思想政治狀況工作調查和部分高校課題立項對大學生政治觀目前狀況問卷調查的數據顯示,大學生的政治態度積極向上,絕大多數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相信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能力,對國家的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布滿信心,贊成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支持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他們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集體觀念,也有相當的主人翁意識和法制觀念。大學生的政治意識不斷走向成熟,更善于用辯證的理性眼光評價國際時事政治和社會新問題,不再盲目、狂熱或者過激地表達政治熱情。
(二)大學生政治觀存在的新問題
大學生的政治觀仍然存在一些突出新問題。如絕大多數大學生關注黨風廉政建設,但對長期性復雜性熟悉不足,輕易產生焦慮和偏激。對目前社會條件下產生腐敗現象的各種復雜原因熟悉不足,一些大學生對黨的反腐敗能力產生懷疑,表現出失望,甚至對黨在國家生活中的領導地位產生一定程度的思想動搖。還有部分大學生政治素質有所下降,政治價值取向的復雜性、功利性和實效性傾向明顯,對政治的了解度和關注度降低,政治素質方面存在著知行不統一的現象,社會公德意識淡漠,文明行為習慣缺乏必要的自我約束,等等。這些在政治觀上的消極傾向和模糊熟悉不容忽視。
二、大學生政治觀目前狀況成因分析
(一)大學生政治觀積極方面的成因分析
1國家發展迅速,社會繁榮昌盛,經濟政治地位在國際社會中大有提升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實力顯著增長,對外經濟交往和國際貿易發展迅猛。隨著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戰略軍事實力也不斷增強,現代條件下的防衛作戰能力大大增強。我國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也是核心大國之一。尤其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和我國現行的內外政策得到全國人民的衷心擁護,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全國各族人民緊密團結。這一切使得我國在國際舞臺上的地位不斷提高。
通過30年來的經濟、政治改革實踐,人們的思想觀念越來越開放,國家的法律和法治建設越來越完善,對黨的本質、對黨的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相統
一、對執政規律的熟悉越來越深,政治體制改革方向早已確定,各種工作越來越細,對于人的權利的關注和對于人的積極性的發揮越來越重視。同時,通過對外開放和交流,西方一些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思想也傳入中國并為我們所接受,在這個過程中,大學生作為社會上最敏感的活躍因素,他們了解了西方發達國家一些思潮中合理、進步內容,眼界更為寬廣,思維更有深度,考慮新問題的角度更為多樣化,對待事物更為客觀,這為他們理性地分析中國發展道路、發展階段和正確地分析西方國家并和之客觀比較提供了理論和實踐幫助,為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向好的方向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對新時代大學生主體形成正確的政治觀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國家日益富強和繁榮,人民生活得到極大改善,綜合國力和競爭力越來越強,國家在國際上的影響越來越大,社會全面進步,教育和科學突飛猛進,三個文明協調發展,所有這些,都使得每一位炎黃子孫無不感到由衷的驕傲和自豪,民族自尊感和自豪感倍增,民族自信心和立志使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決心增強。申奧成功、加入世貿組織、神州六號升空等等,這些最為動人的事實是對大學生進行政治觀教育最為有效的內容和武器。
2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我黨向來重視思想政治教育,不斷加深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功能的熟悉。鄧小平非常重視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教育,并且賦予其時代的特征。針對改革開放以來出現的種種崇洋媚外喪失民族自尊心的行為,鄧小平指出摘要:“中國人民有自己的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熱愛祖國、貢獻全部力量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為最大光榮,以損害社會主義祖國利益、尊嚴和榮譽為最大恥辱。”鄧小平批評了把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相分離,宣揚抽象愛國論的錯誤觀點。在2000年6月中心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摘要:“大學生、碩士生和博士生是國家各方面人才的后備力量,各個領域的知識分子對社會思想文化能產生重要影響,對他們的思想政治工作尤其要重點做好。”中共中心國務院在2004年10月發出的《有關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強調指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略意義。在2005年1月全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切實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略意義。強調,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在全面做好各項工作的基礎上深入進行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基本道德規范、大學生全面發展幾個方面的教育,促進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協調發展。這些熟悉和指示,對高校加強大學生政治觀教育都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新的時代背景下,我國高等教育正處在由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轉型期,在對大學生日常管理中貫徹思想政治教育對于全面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確保中華民族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始終立于不敗之地以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目標都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略意義。高校政治觀教育一直堅持用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來教育干部和群眾,用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大學生。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我國逐漸在各高校開設了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和思想政治課以及“形勢和政策”教育課,進行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以及艱苦創業精神的教育。“兩課”作為大學生的必修課,目的在于增強大學生對國家、對人民的責任感和民族自信心,幫助和引導大學生完成政治社會化,使其能夠運用理性的唯物辯證的哲學方法看待和分析社會政治現象,最終把握社會所公認的行為方式,從而順利地由自然人轉變成為政治人。長期以來,“兩課”教學不僅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大學生政治觀、價值觀和道德觀健康發展的有力保證,是政治觀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另外,高校還充分發揮第二課堂的功能,通過黨團組織、系部班級、學生會組織、各種社團、社區共建、社會調查實踐等許多其他的形式,感受校園民主政治氣氛,實踐政治文明,培養大學生良好的民主意識和民主習慣。這些形式相互配合,相互協調,共同影響著大學生政治觀的形成。盡管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面臨著種種挑戰,但它仍然是促進大學生正確的政治觀形成的關鍵因素。
(二)大學生政治觀消極方面的成因分析
1經濟全球化對大學生政治觀的影響
從國際環境看,東歐劇變后,社會主義在國際上陷入低潮,給大學生帶來了熟悉上的模糊。同時西方國家通過強大的經濟實力、科技信息等優勢對大學生大量灌輸西式的所謂“民主自由”的政治、價值和生活方式。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意識形態全球化,使一部分人淡化了國家意識,弱化了國家歸屬感,消解了民族意識,失去了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一些大學生的思想在社會主導政治觀的邊緣地帶徘徊,他們常以消極的行為來表示對現實政治生活的不信任,淡漠政治、忽視政治的傾向有所增長;還有一部分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熟悉不深、政治鑒別力不高的大學生的思想更是遠離社會主導政治觀,對社會主義前途產生懷疑,政治信念搖擺不定。
2國內社會體制改革對大學生政治觀的影響
當代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正經歷著深刻的發展和變化。西方思潮紛至沓來,各種文化交匯,新舊思想觀念相互撞擊。這使得人們的政治觀念、價值取向多樣化,具有多層次性,新的政治觀形成過程必然是曲折的。社會經濟生活、社會政治生活和價值觀念在不斷地整合,計劃經濟體制正在迅速地向著市場經濟體制過渡。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原有經濟體制形成的觀念、理論和機制在各種社會關系、社會矛盾的強大沖擊下開始滯后乃至僵化。這必然會反映到走在時代前端的青年大學生中來,使其政治意識、政治態度、政治取向處于動態的變化之中,使涉世不深的青年學生難以作出準確的判定,經常陷入矛盾和困惑之中。長久以來,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固定的一套模式和標準在新時生的豐富而又生動的社會現實中產生了變化。原有的僵化理論,導致了大學生陷入了“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相比,誰優誰劣尚不能定論”的困惑之中,或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趨同。
3教育環境、教育平臺和教育方式對大學生政治觀的影響
隨著計算機的普及和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高速的信息傳遞減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環境的可控性。信息來源多樣化、信息內容多元化、信息傳遞跨時空,令我們無法對社會上傳遞的信息內容進行有效監督、過濾和控制。信息的傳播方式、傳播速度和傳播過程擺脫了傳統的監督、過濾和控制模式,區域和區域之間,甚至校園內的信息都可能對社會的主流意識產生沖擊。網絡信息的污染對大學生的思想觀念、是非判定、行為方式和包括政治觀在內的價值取向等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加劇了大學生政治價值取向的復雜性、多元性和功利性,給傳統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巨大的沖擊和嚴重的挑戰。此外,一些高校教育工作者從思維方式、管理理念和教育手段上,都還處于一種相對滯后的狀態,跟不上信息時代的需要和大學生的要求,因而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
當前,高校開設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大學生進行系統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它對在校學生形成穩定、成熟的政治觀起著重要功能。但現實調查顯示,極少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感喜好,有些大學生甚至一點喜好也沒有。缺乏了對政治理論的學習熱情,政治理論匱乏,不能形成辯證的思辨能力,自然不能對一些政治新問題進行科學的判定和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認知層次上的教育要遠遠多于其他層次上的教育,或者說還僅僅停留在認知教育層次上,單純地對大學生進行概念、原理、原則等的灌輸,而缺少對大學生政治情感的培育、政治意志的錘煉、政治品德的養成和政治思維能力的培養。而且傳統教育模式是自上而下的單向傳播,較少考慮受教育者的思想、心理及其個體差異性,只是簡單地進行統一說教,削弱了教育效果,效果差強人意。可見,思想政治理論課現行的教學方式和手段存在新問題,可能會把一部分學生培養成對政治知識一知半解,對政治理論盲目信仰的人。另外,高校部分干部、教師思想政治素質不高,理想信念淡化,甚至在言行上有意無意地誤導學生的價值取向和行為選擇,起不到為人師表的功能,這是不少大學生入黨動機功利化直接或間接的誘因。
4新時代大學生政治生活特征對自身政治觀特征的主觀影響
青年大學生正處于從學校走向社會的過渡時期,他們涇渭分明,情感豐富,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對于自認為正確、有意義的事情,他們會滿懷激情,熱情高漲。如我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被炸事件發生期間,很多大學生自發地或有組織地上街游行,在沒有過激行為的前提下表達對暴行的抗議;對于丑陋現象,他們深惡痛絕,大力抨擊。現實社會上確實存在著追逐名利、錢權交易、貪污犯罪等現象,廣大學生對此普遍表示憤慨,希望黨和政府能采取辦法盡早根除。然而他們并不完全了解這些現象產生的深層次原因,對反腐的舉措沒有信心,表現悲觀,輕易對黨和政府的執政能力產生質疑;對于一些自己不感喜好的政治現象,又表現得過于冷漠。對于一些暫時沒有關系到自己切身利益的政治現象,如“三農新問題”、“國有企業改革”一知半解,漠不關心。大學生的心理正在成長期,所以他們的政治觀具有反復性、矛盾性、不穩定性和不成熟性,他們的理論思維還不夠成熟,政治態度還不夠穩定,社會經驗還不夠豐富,政治觀還需要一個穩定和深化的過程。他們需要一個良好的政治教育環境和社會氛圍,像社會上的成年人一樣,更多地參和社會政治生活,磨練思想。
三、結論
現代大學生雖然自我意識有所發展,自主性不斷增強,但由于他們受社會經歷的局限,一些學生對復雜的社會環境難以作出正確的判定而輕易隨波逐流。大學生雖然富有理想、情感豐富,但由于政治觀等目標尚在形成之中,社會環境的多重影響輕易使一些學生產生徘徊和動搖;學生雖然求知強烈、積極上進,但由于他們面臨大量的知識和信息的沖擊,往往表現出選擇上的迷惘和困惑。高校學生成長成才和社會環境影響的內在關系,在環境影響紛繁復雜的當代社會表現得更加突出,在中西文化激烈的碰撞中,在社會經濟文化生活多元化的土壤上,新事物、新情況、新新問題層出不窮。這種嶄新的社會環境,一方面有利于激發和促進高校學生樹立自強意識、成才意識、創新意識;另一方面也增加了環境適應和選擇的難度,帶來了一些不容忽視的負面影響。一些大學生存在的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誠信意識淡薄等諸多新問題,都不同程度地和社會環境中的消極影響有關。假如社會環境主導性和校園文化環境的方向大體一致,社會環境中的消極因素就會得到有效的控制,我們的政治教育效果就會得到強化,進入良性循環狀態;假如社會環境的主導性和校園文化環境方向相反,學生就會懷疑學校所灌輸知識的正確性,從而放棄正確的選擇,出現“5+2=0”的效果。因此,我們必須從兩個方面人手摘要:一方面是針對大學生的思想特征塑造積極的校園文化;另一方面,必須重視社會環境的優化,想方設法整頓黨風,懲治腐敗,扭轉社會不正之風,弘揚正義和正氣,努力營造公平合理的經濟環境和民主和諧的政治環境,努力使社會環境和校園文化環境保持一致,促進大學生正確政治觀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