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傳統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網絡化對大學生產生和正在產生著多方位的、深刻的影響,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嚴峻挑戰,同時也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如何迎接挑戰,抓住機遇,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轉換運用,是擺在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網絡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轉化運用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在網絡化條件下的轉化運用關系到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取得。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是連接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施行主體與接受主體的信息紐帶,是構成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關系的基本要素。要有效地在網上進行教育,必須對內容進行轉化運用。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傳統內容
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基本要素,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任務的具體化,直接關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是與時俱進的,它必須不斷的發展創新,它的變化發展是有歷史和現實依據作證明的。從歷史依據來看,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發生了變化;從現實依據來看,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國際局勢的變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都圍繞著社會局勢的變化而變化。
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主要有:1.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題。馬克思主義是一種科學理論,同時又是一種科學的信仰,它是無產階級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精神支柱和奮斗旗幟。加強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堅定廣大青年學生的馬克思主義信念,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題,是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反對和抵制非科學信仰尤其是反對和抵制封建迷信的必要保證。進行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也是關系到社會主義能否培養出合格接班人的重大問題。2.理想信念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內容。理想信念是一個公民、一個政黨、一個國家的精神支柱和動力源泉,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內容。3.職業道德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內容。職業道德不僅是從業人員在職業活動中的行為標準和要求,而且是本行業對社會所承擔的道德責任和義務。職業道德是社會道德在職業生活中的具體化,職業道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內容。4.心理健康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心理健康是指旨在充分發揮個體潛能的內部心理協調與外部行為適應相統一的良好狀態。心理健康教育有其自身的內涵,也應該有其自身的位置。作為人才培養基地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5.誠信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新任務。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誠信和其它優秀文化傳統一樣,不同時代有不同的特點,每一個時代都會賦予它不同的內涵,都會為它打上政治、經濟和階級的烙印。作為一種道德規范,現代誠信既是對傳統誠信的傳承,又是對傳統誠信的發展和超越。誠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礎和根本,不論哪個時代,哪個國家,哪個社會,哪個階層,誠信的人都是社會所稱贊的,是為人處事的最重要的品德。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中華民族形成了重承諾,守信義的道德傳統。“仁義禮智信”是人們倡導并力求遵循的行為準則,因此,誠信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新任務。6.人文精神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趨勢。人文追求的是善,給人以悟性,人文中的信仰使人虔誠。既有深刻的理性思考,又有深厚的情感魅力。作為當代大學生,他們正處在身心發展及逐步趨于成熟的時期,其心理上易受外界的影響,在這個人生重要時期,加強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教育是非常必要的。7.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內容。總書記提出的“八榮八恥”社會主義榮辱觀,汲取了我國傳統榮辱觀的精華,精辟地概括了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基本內容,著眼當代中國發展的全局,面向中華民族的未來,緊密聯系當前社會風氣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具有很強的民族性、時代性和實踐性。進行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必須深刻領會“八榮八恥”的科學內涵,準確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規范的內容,正確理解總書記提出的“八榮八恥”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深刻內涵,對于我們在實踐中正確對待榮辱問題、弘揚社會主義道德風尚、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傳統內容在網絡化條件下的轉化運用
(一)內容轉化的原則、要求
1.理論性。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利用網絡新載體開展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它承擔著以科學的理論武裝廣大大學生的重要任務,必須強化網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理論性。
2.客觀性。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接受與否最終要由接受主體自己來取舍。因此,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一定要突出客觀性。一方面,要按照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的要求,在內容上始終堅持以正面宣傳為主。另一方面,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不能回避矛盾,不能搞片面性,要善于適度地通過對一些負面信息的分析以更好地增強正面內容的吸引力和理論的說服力。
3.針對性。從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層面上講,必須堅持從實際出發,充分認識客觀實際的發展變化,充分考慮大學生的特點和思想狀況,在此基礎上合理選擇內容有針對性地開展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
4.時效性。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及時收集、整理和解答大學生關注的熱點、焦點問題以及大學生中存在的疑難問題,將其作為教育內容的素材,深挖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內涵,以解決大學生的思想認識問題。
5.可讀性。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不為廣大大學生網民所點擊,則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失去了應有的意義和存在的必要性。要增強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可讀性,就要緊密把握地域的特點、校園的特點和大學生的特點,內容范圍要廣,內容表達方式要多樣,語言風格要生動活潑。
6.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向透徹性轉化。利用網絡具有超時空和超容量的特點和優點,將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講深講全講透,以更好地滿足廣大大學生求知的需要。
7.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向廣度轉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資料的選擇不能只局限于教材和教參,充分利用網絡特點,更多地從網上下載,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向廣度、深度轉化。
8.緊密結合重大政策問題來轉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利用重大政策問題來進行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更為迅速地被大學生所接受打開便捷的通道。
9.緊密結合與大學生利益有關的問題來轉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將與大學生利益有關的問題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緊密聯系起來,通過相應引導,增強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有效性。
10.緊密結合大學生的網上行為來轉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大學生在進行網絡實踐的過程中,必然會發生這樣那樣的網上行為。結合這些網上行為來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對大學生來說更具親和力和實效性。
(二)內容轉化要突出加強四個方面的教育
1.網絡道德教育。網絡道德教育主要包括這樣一些內容:首先是進行網絡意識教育。即在實踐中既要教育大學生增強開放意識、大膽地奉行拿來主義以獲取有用信息,同時又要教育他們深入認識網絡的本質、看清網絡的兩重性、合理利用網絡,這是網絡意識教育的核心所在。其次是進行“六不”教育。“六不”教育的內容包括這樣一些:(1)不做“網蟲”。即不沉迷于網絡聊天和網絡游戲等,要有節制地使用網絡;(2)不做黑客。即不要利用網絡攻擊他人郵箱和網站,不做危害他人和國家利益的事;(3)不拋垃圾。即不要在網上垃圾信息,污染網絡環境;(4)不瀏覽和傳播淫穢物品。即要節制自己不去查看黃色網頁和傳播黃色信息;(5)不侵權。即不要在網上從事剽竊他人學術論文等侵權活動;(6)不輕信。即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不隨便相信甚至附和網上的過激言論、虛假信息和反動信息等。
2.網絡法制教育。在進行網絡道德教育的過程中,為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必須采取有效措施。要加強網絡法制教育、要制定網絡道德規范、推廣網絡行為規則,方能有效規范和約束學生網上言行。
3.進行網絡主體性教育。網絡主體性教育包括網絡自主性教育、網絡能動性教育和網絡創造性教育。一些大學生不顧上課和做作業,上網成癮,給他們的學習和生活帶來了許多負面影響。自主性表明人對于影響和制約著它的存在與發展的主客觀因素有了獨立、自由、自決和自己支配自己的權利和可能。這包括自主選擇意識、自主選擇需要和自主選擇能力等。因此,必須對大學生進行網絡自主性教育。能動性是指能動的人意識到自己與外物的主客體關系并以此來確立自我并實現和確立自己的主體地位的能力。就大學生網絡主體能動性教育而言,主要是指要加強對大學生的信息選擇能力的教育。一是要提高大學生對網絡信息的辨別力,使大學生明白什么是有益信息、什么是無益信息以及無益信息可能帶來的危害;二是要提高大學生自我選擇的判斷能力,即要使大學生明白“選擇什么”和“如何選擇”的問題;三是要提高大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包括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信息查詢、獲取能力,信息組織、加工、分析能力等。創造性是主體能動性的最高表現。就主體創造性教育而言,主要包括這樣一些內容:首先,要培養大學生的網絡創造意識,始終保持創造和創新的精神狀態;其次,要通過一系列的網上創造性實踐活動,加強對大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再次,要特別重視對大學生批判精神的塑造,使大學生提高認識水平,不跟從、不附和、不迷信網上不正確言論和不正當行為,敢于革故鼎新、激濁揚清。
4.進行網絡心理教育。一些大學生網上種種不道德行為的產生和網絡中的異化是和大學生本身心理上存在問題分不開的。因此,在對大學生進行網絡道德和網絡主體性教育的同時還必須進行網絡心理教育。主要是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網戀心理教育和網絡人際交往心理教育。
【參考文獻】
[1]上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實”字上做文章.新華網.2005.
[2]韋吉鋒.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界定的立體考察[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3,(1).
[3]朱偉光,王琦.“紅色網站”的效應[N].光明日報,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