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意義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切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轉化為人民的自覺追求。”(P33)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以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的重大時代命題和深刻理論創見。當今世界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化,當代中國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革。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臨有利條件,也面臨嚴峻挑戰。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是新世紀新階段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與感染力、針對性與實效性的價值取向。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社會存在和持續健康發展的思想基石
人們在認識和改造世界、創造和實現價值過程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價值觀念,由一系列價值觀念及其結構性存在便組成價值觀;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社會在長期共同的認識和實踐活動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價值觀念體系,在這個體系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導和統領作用的就是其核心價值體系。價值體系屬于社會意識范疇,是社會意識的本質體現并受一定社會基本制度的制約,是由一定社會崇尚倡導的思想理論、理想信念、道德準則、精神風尚等因素構成的社會價值認同整體。任何社會都有自己的核心價值體系,這是一定的社會系統得以運轉、一定的社會秩序得以維持的基本精神依托。舊社會的解體往往以核心價值體系的崩潰為先聲,新社會的誕生往往以核心價值體系的形成為先導,社會的穩定和發展也往往以核心價值體系的確立和完善為支撐。在我國現階段,以社會主義的價值體系為核心,是由基本經濟制度和政治上層建筑決定的。一定的文化(當作觀念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經濟。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這一基本經濟制度中的公有制為主體,決定了價值體系必須以社會主義的價值體系為核心。同時,工人階級是領導階級,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作為工人階級及其政黨指導思想的馬克思主義,必然是整個社會的指導思想。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所言:“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這就是說,一個階級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物質力量,同時也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精神力量。”(P98)“任何一個時代的統治思想始終都不過是統治階級的思想。”(P292)以工人階級及其政黨為領導的政治上層建筑決定把社會主義價值體系作為社會主義社會的核心價值體系。
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社會的統治階級為了維護本階級的統治地位,保障社會的安定與發展,總是要利用其統治地位的優勢,依靠國家的力量,大力倡導代表本階級根本利益的價值體系,以確保社會核心價值體系的地位并發揮其作用。馬克思恩格斯的戰友、德國工人階級的杰出領袖奧古斯特·倍倍爾在19世紀末說過:“目睹資本主義條件下的種種丑惡現象,目睹宗教唯靈論和金錢拜物教對群眾的腐蝕,我國痛心疾首。我們多么渴望有朝一日在社會主義制度下逐步地、全面地、系統地實現我們的思想道德信念和核心價值!”以倍倍爾為代表的德國共產黨人追求的這一目標,在今天的社會主義中國變成了現實——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以開拓的勇氣和魄力實踐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團結和引領社會全體成員在思想上、道德上共同進步的科學預測和理論構想。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要求有一個與其根本性制度相適應的、主導全社會思想和行為的價值體系。“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P22)由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緊密聯系本國國情科學地論述、把它們聯系起來構成一個整體、上升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高度并在全社會加以倡導,這在新中國的歷史上是首次,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和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史上也是一個重要的理論創新,將中國共產黨關于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認識推向了一個新境界。
事實證明,無論哪一個社會的核心價值體系都是這個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產物,也是該社會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所有社會主義價值目標中處于統攝和支配的地位。在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點深刻變化的時代背景下,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既是豐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的需要,也是推進我國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它再次向世人展現了中國共產黨精神上的旗幟。核心價值體系就是一面旗幟,昭示人們不論社會思想觀念如何多樣、多變,不論人們的價值取向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核心是堅定不移、不可動搖的。它為引導全社會在思想道德上共同進步與和諧社會的構建提供了正確的思想指南,為形成和激勵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朝著共同目標前進提供了強大的思想動力,為聯結各民族、各階層、實現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團結和睦和興旺發展提供了堅固的精神紐帶。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涵蓋了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四大要素,包括根本指針、奮斗目標、精神支撐、道德規范等。2006年12月1日,李長春在中國文聯第八屆全國委員會、中國作協第七次全國委員會全體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四個方面的內容,相互聯系,相互貫通,相互促進,是有機統一的整體。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靈魂;樹立共同理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題;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道德基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認同和價值選擇提出了新要求。只有深刻認識和正確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才能抓住社會主義價值需要、價值創造和價值實現的關鍵,才能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明確方向、突出重點、強基固本。
二、確立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相契合的價值取向: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根本所在
1.積極認同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筑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靈魂
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的意識形態和科學世界觀,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指導思想。“馬列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是我們一切工作的行動指南,是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為振興中華團結奮斗的思想基礎和精神動力,也是我們認識世界、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P37)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一體系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在當代中國,堅持馬克思主義尤其要堅持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即堅持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積極認同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就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持用馬克思主義指導實踐,堅持用黨的創新理論教育和武裝大學生,此乃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靈魂。用科學理論武裝大學生,是社會主義大學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性和戰略性舉措。在世界范圍內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和較量仍然異常復雜、敵對勢力爭奪青少年一代的斗爭依然十分尖銳、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任務特別艱巨的環境條件下,大學生只有學習和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才能學會正確分析意識形態領域的種種復雜現象,在紛繁復雜的環境中明辨是非,站穩腳跟,抵御敵對勢力的滲透和影響,始終堅持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持不懈地推動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教材、進課堂、進大學生頭腦工作,使大學生真學、真懂、真信、真用科學發展觀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深入開展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基本經驗教育,開展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歷史教育,開展基本國情和形勢政策教育,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社會發展規律,認識國家的前途命運,認識自己的社會責任。同時,積極引導大學生不斷追求更高的目標,使他們中的先進分子樹立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確立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念,為將來報效祖國、服務人民打下堅實的基礎。
2.積極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把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題
理想是基于現實又超越現實的希望和愿景,預示著人們對未來的向往與追求,是人們的社會政治立場和世界觀在奮斗目標上的集中體現。馬克思主義對理想作過精辟的闡述,將理想問題與人類歷史發展規律內在地聯系起來,使人們對理想問題的認識有了科學的把握和自覺的認識。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持崇高的理想,堅持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相結合,使崇高理想成為中國共產黨、中華民族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傳統的延續和升華,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真理性和在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實踐正確性的共識與認同。鄧小平曾指出:“過去我們黨無論怎樣弱小,無論遇到什么困難,一直有強大的戰斗力,因為我們有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P144)靠著這種理想信念,中國共產黨人經受了種種嚴峻考驗。“現在我們搞經濟改革,仍然要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年輕一代尤其要懂得這一點。”(P116)“我們一定要經常教育我們的人民,尤其是我們的青年,要有理想。”(P110)強調:“為了挑起振興中華的重擔,青年人應該有崇高的理想,有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有獻身精神,有豐富的知識和真才實學,有腳踏實地的工作作風,有高度的紀律修養和高尚的道德風尚,有堅強的意志和健康的體魄。”(P237)他要求大學生們“要有理想。有了崇高的理想,才會有堅定的信念和強大的前進動力。”(P276)指出:“在整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都要堅持不懈地進行理想信念教育”,“引導廣大干部認識社會發展規律,正確認識國家的前途和命運,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不斷堅定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實踐證明: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都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真正優勢。
在新的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把理想作了層次劃分。對于共產黨人來說,最高理想是實現共產主義,在現階段,全社會的共同理想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共同理想具有強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預示了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到本世紀頭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把我國建設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歷史的和現實的、本土的和外來的、進步的和落后的、積極的和頹廢的各種思想文化相互交織碰撞,大學生面臨著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價值觀念的沖擊和某些腐朽沒落生活方式的影響,一些大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等問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積極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就是圍繞這一重大主題,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科學內涵,確立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共同理想和堅定信念,幫助大學生在錯綜復雜的現實和各種風險考驗面前,認清方向,保持清醒頭腦,自覺抵制各種不良思想的影響。堅持與時俱進,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不斷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多途徑多渠道幫助大學生了解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以一往無前的進取精神和波瀾壯闊的創新實踐,譜寫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頑強奮進新的壯麗史詩,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發生的歷史性變化,增強與時代同步伐、與祖國共命運、與人民齊奮斗,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出貢獻的社會責任感。
3.積極認同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動力
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團結、凝聚黨和人民自強不息、開拓進取的精神動力。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一個民族沒有振奮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不可能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
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P559)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建設明顯加快,民族的改革創新能力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發展離不開改革創新,“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P537)改革創新是時代的最強音。提高全民族的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是我國的戰略性發展目標。中國共產黨緊跟時代前進的步伐,在繼承和發揚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引領全社會形成了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把改革創新作為時代精神核心的表述第一次出現于2004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將新時期的時代精神概括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勇于創新,知難而進、一往無前,艱苦奮斗、務求實效,淡泊名利、無私奉獻。”十六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在十六屆六中全會上,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與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一道,被確立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這兩大精神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精神支撐,是當代中國人民不斷創造嶄新業績和世界奇跡的力量源泉。偉大的事業需要并產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撐和推動著偉大的事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積極認同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要把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過程,使大學生懂得,在今天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過程中,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服務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實現。深入開展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和中國革命傳統教育,使大學生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既以特有的胸襟氣度、開放心態面向世界,學習世界其他民族的長處,又樹立堅定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弘揚和培育時代精神,引導大學生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實踐中,在時代和社會的發展進步中汲取營養,培養愛國情懷、改革精神和創新能力,勇于開拓,善于創造,把個人發展寓于民族復興之中,在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的實踐中創造和提升人生價值。
4.積極認同社會主義榮辱觀,夯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
榮或辱不僅是指人們在進行自我評價時產生的自尊或自愧的心理體驗,而且是指社會對人們的思想行為進行評價時形成的褒獎或貶斥。榮辱觀是人們對榮譽或恥辱的根本看法和態度,是個別的、零散的榮辱觀念的理性升華。中國共產黨人歷來重視正確的榮辱觀念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中的重要作用。早在民主革命時期就深刻指出:共產黨員無論何時何地都不應把個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應以個人利益服從于民族的人民群眾的利益。改革開放時期鄧小平指出:“中國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熱愛祖國、貢獻全部力量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為最大光榮,以損害社會主義祖國利益、尊嚴和榮譽為最大恥辱。”(P3)指出:“要在全黨全社會大力提倡高尚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和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以艱苦奮斗、勤儉樸素為榮,以鋪張浪費、奢侈揮霍為恥。”[9](P245)針對當今國際局勢的變化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實際,依據中國共產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基本經驗,按照社會主義的價值取向,在中國共產黨的思想史上第一次全面地論述了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社會主義榮辱觀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優秀革命道德與時代精神的完美結合,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判斷行為得失、確定價值取向、做出道德選擇的基本準則,其本質在于倡導“利他”,反對“損人”。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背離人民為恥,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這“四榮四恥”體現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體現了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是以集體主義為原則的社會主義道德“五愛”的基本要求,也是每個公民應當承擔的法律義務。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已為恥,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以艱苦奮斗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這“四榮四恥”體現的是家庭生活、職業生活、社會公共生活等領域中公民應遵循的最基本的準則。
從人文意義上講,任何正常的人生都是修養著的人生;任何個人的德性都是社會的倫理訴求。然而,社會倫理訴求是多樣性的,修養與德性也必然是多樣性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積極認同社會主義榮辱觀,就要引導大學生自覺地作出科學的合乎時代的社會倫理訴求的價值選擇。廣泛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引導大學生自覺遵守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等基本道德規范,使大學生明確是非、善惡、美丑界限,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推動形成良好校風學風,形成和諧人際關系和文明的社會風尚。積極開展道德實踐活動,把道德實踐活動融入大學生學習生活之中,引導大學生堅持知行統一,從自己做起,從身邊的事情做起,著力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
當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誠實守信是其重點。調查顯示,大學生對主流價值觀高度認同,表現出積極、健康、向上的精神風貌和較高的思想道德素質。但也不能否認,隨著對外開放不斷擴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我國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大學生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和差異性明顯增強,大學生價值觀念呈現出日益多樣化和復雜性的態勢,有少數大學生存在誠信意識淡薄、誠實與虛偽模糊或錯位等問題。這些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而有效的解決,勢必影響大學生整體的健康成長。誠信是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道德基礎,是良好人際關系的道德基石。和諧社會離不開誠信的規范和維護。應在大學生中切實開展誠信教育,引導大學生明確講誠信的意義要求,劃清誠信與否的界限,旗幟鮮明地堅持什么、反對什么,倡導什么、抵制什么。加強誠信制度建設,用制度管理人,使誠信教育制度化、規范化;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誠信教育和制度建設中的不可替代作用,營造誠信為本、操守為重、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環境氛圍,增強大學生誠實守信意識,自覺地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在推進文明和諧的校園人文環境中,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涵養化育德性,彰顯公民健康人格,為在全社會形成知榮辱、講正氣、促和諧的風尚作出一份價值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