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文化家族對家庭教育的啟示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漢代班固家族是一個世代書香的官宦之家,歷代有研修史學的傳統,班彪及班固兄妹兩代三人著的《漢書》開創了斷代史的先河。早在高祖班回時,就以“茂材”①為長子縣令。曾祖班況曾在漢朝與匈奴的戰爭中馳騁沙場,屢立戰功,頗有聲名,并且還培養出了四個都非常有出息的兒女。長子班伯,精通《詩》、《書》、《論語》,多次持書出使西域,從政后廉潔奉公,十分受敬重。次子班游,博學多才,官至諫議大夫,非常受皇帝的器重。三子班稚,也就是班彪的父親,班固、班超、班昭三兄妹的祖父,不僅位崇聲著,而且詩書素養極高。四女因為入宮被稱為班婕妤,才學高深,知書識禮,是漢代著名的辭賦家,深受漢成帝寵幸。班家先人都如此出眾,在這樣一個文武才德兼備的家族里成長,班固兄妹在潛移默化中深受浸染。班彪是班家修史第一人,著成《史記后傳》;班固子承父業,撰寫了《漢書》的絕大部分;班超則投筆從戎,成為班家繼班況之后又一員武將;班昭可以說是漢代的花木蘭,承父兄之志,補撰完成《漢書》,并作《女誡》。在崇尚“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古代,班家有兩位女子在才德方面都十分突出,這就說明了一個家族的精神財富是最為寶貴的,當先人駕鶴西去后,只有他的優秀品德及光輝思想會流傳后世,為后世所效仿學習。我們在贊嘆班氏滿門英豪時,不得不承認,一個家族的精神在其繁衍和發展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熏陶和感染作用[3]。
現代科學史上的居里夫婦家族創造了偉大的科學奇跡———四人三次獲得諾貝爾獎,這對于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學術研究者來說,都是至高無上的榮譽。居里夫人為科學的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其成就不僅在于發現了鐳元素與釙元素,更在于展現出一種堅忍不拔、專心致志的精神,因為有了這種精神,居里家族才能不斷地創造奇跡。比埃爾•居里是法國著名物理學家,和妻子居里夫人同獲諾貝爾獎。而居里夫人是歷史上唯一一個既獲諾貝爾物理獎又獲諾貝爾化學獎的科學家。居里夫婦的長女伊倫和女婿弗雷德里克也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居里家族的第三代也是人才濟濟,外孫比埃爾是生物物理學家,外孫女海倫是核物理學家[3]。居里夫婦家族在世界科學史上占有獨一無二的地位,他們的偉大發現推動了社會的進步,他們堅韌不拔、專心致志、無私奉獻的精神不僅激勵著世代家族文化的傳承,也激勵著世世代代的其他人們。再如至圣先師孔子,他創立儒家學派,編輯文化典籍,普及教育事業,正是因為有了他,中華民族才加快了前進的步伐,而在他的影響下,孔門后人代代相傳,名人輩出,著成《中庸》的子思、聰明絕頂的孔融、投身農民起義的孔子魚、寫出《桃花扇》的孔尚任,個個都做出了一番大事業,實現了人生價值。孔子世家是中華輝煌歷史中的濃重一筆,傳播了儒家思想,豐富完整了儒家精神。古今中外的歷史上還有許許多多的書香門第、文化家族,如顏之推家族、朱熹家族、曾國藩家族等等,他們不僅在家族內部傳承著獨特的家族價值觀,而且還把觀念和行為準則輯寫成書,把自己的精神力量奉獻給他人。如顏之推著有《顏氏家訓》、曾國藩著有《曾國藩家書》等等。在品讀這些家族的往事,感受他們的精神力量時,將受到深刻的啟發。
縱觀歷史,我們可以看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使人終身受益。由于傳統觀念的延續、教育資源的限制、輿論風氣的誤導,現今我國很多家庭養育觀、教子觀和成才觀都出現了偏頗[4]。家庭教育的中心完全轉到技能與智力的訓練上,急功近利,忽略了家族精神的傳承和發揚,不僅沒有正確的家庭教育價值觀,而且也沒能培養出真正身心健康的優秀后代。家庭教育的影響在人的生活、實踐和學習中產生著重要作用。因此,家庭環境、家庭文化等都成為教育因素,特別是父母的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喜好等,都會對未成年子女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5]。“重視和優化家庭教育不僅是社會繁榮與發展的需要,也是完善個性,保健身心,使人享有快樂人生及家庭幸福的需要。”[6]此觀點可以說是對現代家庭教育的正確定位。雖然在古今中外的文化家族里,沒有明確提出要遵循這樣的教育理念,但他們的家教言行與方法卻無不遵循著某些教育規律。文化家族傳承至今的家族精神和傳統,不僅僅是這個家族自己的寶貴財富,更是所有人的精神遺產。
(一)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一家父母不講家庭教育,就會把一家的兒子弄壞,家家沒有好兒子,國家就不成國了。”[7]父母的家庭教育觀念直接影響對子女的教育目標、教育方式、教育手段的采用,從而影響著家庭教育的氛圍和環境。良好的家庭教育觀念,是兒童健康成長的保證。古今中外的大家族都有重視家庭教育的傳統,凡是功成名就的偉人幾乎都受到過良好的家庭教育。發明家愛迪生的成就與母親對他的教育是分不開的。愛迪生的母親懂得孩子的好奇、好問心理,深知這是求知欲強的表現,對愛迪生的各種提問均耐心地給予深入淺出的回答,對兒子的一次次奇想和實踐都給予誘導和指點;近現代大學者郭沫若家族有非常優良的母系教育觀,他在母親的指導和教育下,從小就能吟詩作賦;再如“孟母三遷”、“岳母刺字”等故事都說明了我國古代的家族有著良好的家教觀念。家庭教育環境直接影響家庭成員的心理和生理,對子女個性品格的形成有深刻的意義。比如梁啟超把子女們當作朋友,和他們討論國家大事、人生哲學、治學方法,也向他們傾訴生活及事業中的喜怒哀樂。家長要教育好自己的子女,并非只付出關愛、照顧一切就夠了。如果一個家庭的成員之間都能做到相互關心、相互體諒,那么這個家庭的整體情緒一般都是和諧而愉快的[8]。如果一個家庭能創造健康和諧的家庭氛圍,為孩子樹立正面形象,優化兒童心靈,自然能讓孩子感到愉悅,并從父母的榜樣中去關愛他人,以良好的處事方式來回報父母。總之,作為家長要充分認識到家庭教育觀念和環境的重要性,自覺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盡好家長的責任和義務。
(二)家庭教育的原則和方法不能忽視文化家族在長期的家庭教育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同時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教育原則與方法,比如以身作則、因材施教、嚴慈相濟、平等相待、相互尊重、教自幼始等等,這些原則和方法所散發出的精神力量足以警示我們當下的家庭教育,成為我們更好生活的指南針。首先要重視以身作則。正如顏之推所說:“夫同言而信,信其所親;同命而行,行其所服。”[9]也就是說,同樣的話語和指令,人們更愿意去相信和接受關系親密的人和敬佩的人所說的話。家長的言行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因而我國古代的家訓、家書中,古人比較普遍地采用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和親身感受來教育子女”[9],這是一種無形的榜樣示范作用。那些文化家族之所以有良好的家教傳統和成就,無不是上一輩人以身作則的結果。如曾國藩就特別注重身教,凡是要求子女做到的必先自己做到,故而他的子女非常崇拜他,把他視為自己的人生坐標。其次要注意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就是從孩子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進行有差異的教導。宋代袁采在家庭教育方面提出“性不可以強合”的思想,他認為家庭中父子之所以不合,一個重要原因在于沒有重視對方的個性[9]。書香門第家族的各類成就無不是因材施教的結果。曾國藩教育子女就致力于培養其讀書興趣,注意觀察他們的天賦、潛能,在此基礎上進行培養。長子曾紀澤堪稱中國近代著名的外交家,次子曾紀鴻則是聞名于世的數學家。現代獨生子女家庭中,許多家長急功近利,拔苗助長式地教育孩子。孩子的成長和發展全憑家長個人的喜好,甚至是為實現家長的夙愿,完全忽略孩子的個人需求,造成了孩子的逆反心理,也給孩子帶來巨大精神壓力。再次要突出嚴慈相濟。中國家庭教育嚴慈相濟的傳統主要源于儒家“為人父,止于慈”的觀點。司馬光則在愛與教的矛盾上提倡慈訓并重、愛教結合[9]。“嚴”不是動輒打罵,而是嚴格要求;“慈”不是寬容過度以至于溺愛,而是要以溫柔和愛心來感染人;“慈”與“嚴”結合并要適度,沒有嚴格要求的愛不是真愛而是溺愛。北宋著名哲學家“二程”的母親要求孩子蹣跚學步摔倒后自己站起,吃飯不允許挑食,并給他們耐心講解這樣做的道理,在這樣的教育觀下,“二程”從小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許多父母往往用愛來代替教[10]。對孩子的關愛,應以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為前提,從小有理智、有分寸地關愛,否則就會埋下孩子身心畸形發展的禍根。第四是平等相處。和孩子之間沒有高低等級之分,像尊重朋友一樣尊重孩子。孩子與父母平等地交流思想,甚至爭論不休,表面上看來似乎是孩子不尊重父母,其實是一種家庭關系平等的表現。這樣的思想碰撞既給孩子合乎時宜的機會,“激發其興趣動機,為其創造環境,指明方向”[11],也營造了平等寬容的氛圍,增強了孩子內心的情感體驗。有些父母覺得孩子小不懂事,沒有交流的必要,孩子生來就是要服從父母的。如果孩子與父母之間只是從屬關系,那么就會削弱孩子的獨立能力,使孩子養成對父母的嚴重依賴。雖然曾國藩做官日理萬機,但是一有時間,就為孩子們批改詩文,還常常與他們交換學習、修身養性的心得體會,既是父親又是朋友,既是經師又是人師。在這一點上,梁啟超家族也有著很好的示范。
(三)家庭教育要注重孩子的品德教育注重培養完美人格是古代教育的重要目標,在這一思想影響下,古代家庭教育自覺地將道德教育作為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如著名詩人鄭板橋認為:“夫讀書中舉,中進士做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禮作個好人。”[9]綜觀歷代大家族的家訓名篇,絕大多數都包含了長輩對少輩如何修養、如何立身處世、以及如何待人接物方面的教導。明人高攀龍在《高子遺書家訓》中指出教子做人的重要,認為“吾人立身天地間,只思量做得一個人,是第一義,余事都沒要緊”[9]。古人重視子女的行為習慣的培養,主要出發點還是著眼于子女的“養正”之品德教育。正所謂習慣成自然、自然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顏之推在《顏氏家訓》中著重強調父母教育子女時應該始終把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10]。因此,孩子品德行為習慣的養成關系到他們的終身發展。中國文化世家均有優良的道德教育傳統,且道德教育是其他一切教育的前提,使得文化家族的人文魅力得以源遠流長,為世人所稱頌,國外同樣如此。如曾國藩認為一個人只要身體好、通曉事理,就能有所作為。他認為當官是一時的事,做人卻是一輩子的事。約里奧夫婦(居里夫人的女兒和女婿)作為知名的科學家,在二戰期間與納粹進行了堅決的斗爭,是著名的反法西斯戰士,這種執著不屈的精神和行為,無疑是受居里夫婦的教育和感染,是他們高尚情操的延續。家庭教育要注重對孩子的正直、誠信、尊重、寬容等的品德教育,塑造孩子健康、完善的人格。當孩子擁有這些良好的品質時,自然能做好人和事。
(四)提高家長自身素質由于血緣關系造成的特殊感情,家長的言行對子女有著超越一般的感染力,家長的知識水平、道德修養、審美情感價值觀念等時時刻刻影響著孩子[12];所以父母應是終身的學習者,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其言傳身教才更具說服力。古代文化家族的大量事實表明,父母素質較高,往往就能用較為正確的教育思想和恰當的教育方法,妥善解決家庭教育問題。因此,父母要樹立勤奮學習的理念,增強教育責任感,不斷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和文化素質才能正確分析教育子女的成功與失誤,積累豐富的經驗[4]。雖然不少現代家長有著良好的家教愿望,但缺乏好的理念和教育方法,導致家教效果不理想。因此,家長應該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提高自身的家教素質,如積極運用當今便捷的新聞媒體與互聯網等學習家庭教育知識。國家與政府、學校也應該通過多種途徑對家長進行家教知識的普及和宣傳,辦好家長學校、家庭教育指導中心等,然后向其灌輸正確的家教思想,并內化為家長自身正確的家教思想[4]。總之,一個家庭要想教育好孩子,就必須要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的觀念、原則和方法。只有家庭的每一位后代成員都教育好了,才能形成一個個有成就的家族。一個家族要想長久地延續下去,就必須要有良好的家風和傳統,即家族精神。這種家族家風的形成,就在于遵循家教規律,這些家教規律代代相傳就會成為家族傳統。任何一個民族與國家,家族和家族文化都是整個民族的一種不可或缺的凝聚力,人們由愛家族、愛鄉鄰,進而愛國家。因此,樹立家族規范,養成家族傳統,從來不只是古代那些名門望族的事,而是我們每一個現代家庭的責任,只有這樣,我們的后代才能夠健康成長,社會才能越來越和諧,國家才能越來越強大。
作者:呂蒙蒙 單位:武漢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