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家庭教育服務體系建設思路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現狀
(一)指導服務機構日益壯大,指導形式多樣
“十一五”期間,全省共建立幼兒園、中小學家長學校35343所,街道、社區家長學校3255所,鄉(鎮)、村家長學校16317所,開辦手機、網絡家長學校6036所;建立“留守兒童之家”、“留守兒童親情港灣”等服務機構9870個,陽光操場156個,農村留守兒童愛心書屋2463個、農村留守兒童愛心學校125所、資助農村留守流動兒童458282人,募集資金1431萬元。全省家長學校和指導服務中心快速發展,工作觸角不斷延伸,運用學校、機構、民間團體的力量,合作推展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的占43.8%;定期舉辦講座、培訓的占45%;主動開展專訪協助有困難的家庭解決問題、定期為弱勢群體家庭開展探討會、定期舉辦家長學習營的平均占20%。指導服務形式較為廣泛,40.1%的指導者采用個別指導,33.2%采用集體指導,運用文字、音像資料的介紹、推薦和運用網絡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之和為20.9%。
(二)重視家庭教育的觀念深入人心
調研顯示,通過向親友、鄰居討教,交流育兒經驗的家庭占96.9%;通過讀書刊、觀看收聽電視廣播、上網等途徑獲得育兒知識的家庭分別占到96%、94.1%、93%;希望在雙休日接受家庭教育專業機構指導服務的家庭占70.4%。多數家庭也認識到1—3歲嬰幼兒帶養方式的重要性,62.2%選擇了由母親在家里帶養,34.8%選擇了送進托兒所、幼兒園或活動中心等集體性教養機構;在承擔孩子主要教養人的職責方面,59.4%選擇母親,35.2%選擇父親,可見多數家庭認識到父母陪伴嬰幼兒成長的重要意義。同時,對孩子的身體、言語、行為、情緒等發展全面關注。3歲以上家長的教育觀念也發生了較大變化,例如有59.8%的家長不喜歡孩子循規蹈矩而是有獨創行為。
二、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管理機構不健全,政策缺失
省級家庭教育管理機構設在省婦聯兒童部,不是獨立機構。全省沒有家庭教育指導者培訓基地,缺乏專業培訓機構;46.3%的家教指導機構存在無章可依的現象,部分機構主要參照《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全國家庭教育指導大綱》、《未成年人教育法》及《義務教育法》等。總體上講,全省的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缺乏統一科學的政策依據,相關制度不完善,管理機構不健全等問題比較突出。
(二)指導服務機構人才匱乏,能力和素養亟待提高
調查發現,50%以上的家庭教育指導機構都沒有專業指導服務人員,僅20%-30%的機構擁有1-3個專業指導服務人員。專職人員中以專科、本科學歷居多,具有博士學歷的占3.9%,碩士學歷的占14.1%,工作人員普遍缺乏專業背景,入職后缺乏有效的培訓和考核機制,以自學為主,73.1%都沒有嚴格的專業考核。機構中專職、兼職和聘任人員中持有家庭教育指導師資格證的人數僅占20.5%、19.2%和11.5%。在“怎樣教導家長”方面,77.1%的指導者所掌握的服務知識來源于自我積累。在指導者身份上,參與者成分較為單一,72.6%屬于本單位教職員,而來自社區的志愿者僅占6.8%,專家只占1%,表明社會團體參與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的意識還是比較缺乏,整個社會對家庭教育指導的重視程度還不夠高。
(三)組織指導服務缺乏深入合作
僅有12.5%的單位能夠結合現有實施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的機構、團體,爭取潛在社會資源,組成人力、物力的社會資源網絡;只有21.3%能夠依據地區現狀、民眾需求及社會資源,制定近、中、遠期目標;能夠成立資料部門或由專人負責資料收集與整理工作的,占8.8%。這說明組織指導服務微觀層面做的多,目標設計深度不足;機構之間的資源重組、潛力開發、網絡建設廣度不夠,合作不力。
(四)家庭教育指導的科學性有待提高
在指導內容上,家長接受最多的是智力發展和思想品德方面,占56.2%,但更需要解決孩子的情緒和情感發展中的問題,占31.3%,說明家長的教育觀念有所提升,而現有指導管理機構沒有適時調整。在指導形式上,目前校長、教師在校接待和電話書信的交流溝通占54.4%,而家長期待的是專家教師的個別咨詢、上門服務和家訪占55.4%;在現代化信息技術中,運用最多的是家長上網查詢家庭教育有關知識占48.4%。但家長更加需要得到直接的、面對面的和專業的個別指導。在指導時間上,家長平時接受的集體性指導活動時間多是在周一到周五工作日的白天,而家長希望安排到雙休日和節假日的白天占37.7%,希望在雙休日接受專業機構指導服務的家庭占70.4%。這就要求指導機構和家長能夠溝通協調。家長希望每年安排的家庭教育活動的次數是4次左右,時間是2個小時左右,但多數學校(社區和指導中心)都不能滿足需要。
三、對策研究
(一)大力加強家庭教育的領導
1、完善機構設置。
創設獨立的省級家庭教育管理機構,設立省級家庭教育指導師專業培訓基地和資格認證機構,增設省級家庭教育研究機構,社科研究單位和大中專院校增設家庭教育專業。同時,成立專門的組織協調管理機構,明確家庭教育的主管部門及其功能定位。進一步建立完善由各級黨政領導牽頭負責,婦聯、教育、文明辦、衛生、民政、人口計生、關工委等有關部門共同參與的協調領導體制,形成黨政領導、婦聯和教育部門主抓、多部門合作、社會力量參與的家庭教育工作格局。
2、健全管理機制。
強化各級黨委政府對家庭教育工作的領導責任,完善聯席會議、專題研討、聯合調研、定期通報、監測評估等制度,將家庭教育工作納入相關規劃和考核體系,確保各項任務落到實處。嚴格制定民間指導服務機構的準入制度,嚴格制定家長學校的指導原則和指導內容;出臺合格家長資格證制度,完善監督管理機制。各地相關部門要結合本地區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地方家庭教育工作規劃和部門實施方案,明確適合本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家庭教育工作目標。
3、納入公共服務。
將家庭教育作為基本公共服務,盡快納入城鄉社區保障體系。建立健全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網絡,為城鄉各類家庭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務產品。充分發揮政府部門對家庭教育工作的組織和服務功能,加強家庭教育指導工作者隊伍建設,大力發展專業社會工作者隊伍,形成專兼結合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對留守、流動人口家庭科學調研,保證家庭教育公共服務更多地向農村家庭和困難家庭傾斜。
4、重視宣傳普及。
積極依托家庭教育講師團的專家學者和家庭教育志愿者,通過家庭教育大講堂、專題討論、報告會、網上家長學校、媒體參與、影視傳播等多種形式,舉辦家庭教育宣傳活動,使家庭教育的宣傳普及深入城鄉社區、學校和家庭。
(二)加大家庭教育投入,提升全社會家教水平
加大家庭教育經費的政府投入,保證家庭教育研究工作、實務工作有序進行。各相關單位和有條件的學校要設立家庭教育工作專項經費,有條件的市、縣(市、區)可將家庭教育工作納入政府民生工程,或按照轄區內未成年人人口基數,按人均標準制定家庭教育預算。相關部門要統籌各方面力量,完善共建機制,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進家庭教育發展。要廣泛動員社會力量,探索建立多渠道經費籌措機制。
(三)重視專業指導服務機構建設
有效整合家庭、學校、社會三方資源,提升社會對于家庭教育的重視度,提升家長的家庭教育素養。加強工作人員的專業培訓,通過開設家庭教育指導者專業培訓班,聘請專家學者舉辦講座和研討會等多種渠道提升他們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水平。制定激勵制度,促進富有經驗的教師深入社區,開展公益性指導服務活動;鼓勵教子有方的父母現身說法,讓科學的教育理念普及推廣。
(四)重視家長教育和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首先要依靠家長,讓家長重視家庭教育。做好輿論宣傳,組織講座,在社區開展家教輔導,提高家長對于家庭教育的重視程度。經常組織家教講座,指導家長掌握教育規律、技巧,分享成功家教經驗。建立有效的家長培訓機制,搭建家庭教育交流平臺,建立家長委員會,定期開展交流活動;鼓勵家長積極參與課堂討論。創辦名副其實的家長學校。家庭教育的實質是提升家長的素質。近7成的管理者認為家庭教育的首要對象是家長,不是孩子。但是,調查中發現很多社區沒有家長學校,即便有的社區掛了牌子,也沒有發揮作用。完善工作運行機制,保證家長學校真正做到經費到位、場地充足、人才夠用、內容創新、定期培訓、重視科研,不斷提升家長學校的承載功能,才能保證家長教育不是走過場。實踐表明,全面的家庭教育觀首先是建立良好的家庭關系,然后才是科學教育子女。夫妻關系是家庭關系的主體,夫婦雙方學習愛的智慧,構建和諧家庭,培養孩子良好的情商,讓孩子在溫馨和諧的家庭氣氛中學會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和良好習慣,促進孩子全面發展。
(五)培育社區教育和志愿者服務
利用社區資源組織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和宣講,社區黨支部牽頭成立家庭教育研究機構,婦聯牽頭成立家庭教育講師團、老干部宣講團、巾幗志愿者隊伍、青年志愿者隊伍,關工委組建老干部家教輔導團,不斷健全家庭教育指導網絡。積極引導相關專業的大學畢業生、各界愛心人士加入社區家庭教育行列,推進家庭教育指導的社會化。創建靈活的社區家庭教育活動場所,有條件的社區逐步建立“親子俱樂部”、“家長沙龍”、“留守流動兒童之家”、“青少年活動室”等,為社區里的親子互動、家長交流、兒童健身提供場所。
四、結語
社區的民辦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機構是政府家庭教育工作主渠道的補充和完善,要充分發揮其家庭教育靈敏的市場反應能力和個性化指導優勢,作為主流家庭教育知識普及的拾遺補缺,滿足廣大家長日益增長的家庭教育需求。
單位:河南省婦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