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家庭教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
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狀況總體上是積極向上的,他們樂于接受新鮮事物,對外在壓力擁有較好的自我調節能力。經相關調研發現,雖然大學生的心理狀況在不同年級存在消長現象,但總體上與學歷無關,但與性別和所學專業存在顯著差異。而學業壓力、擇業壓力、專業興趣、人際關系等方面,正成為大學生的心理困惑的主要來源。當然,文科類學生的心理困惑要高于理工類學生,農村學生的經濟困惑要高于城市學生。當面臨壓力和困惑的時候,大學生消極應對手段較一般人群少,較少采取依賴不良嗜好來應對,大多數學生選擇的是自我調節,或者和同學朋友聊天等方式排解。于此相對應的是,與教師或家長溝通不是學生排解心理困擾的主要解決方法。這說明,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青少年大學成長階段缺乏有效的心理疏導教育。總之,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對個體心理健康有著綜合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與否直接取決于其擁有的支持系統是否充足、有效。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研究結果表明,當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保健意識不強,需要學校和家庭共同努力,應通過傳授相應的心理健康知識和應對技巧,減少學生的社交困難,增強學生的道德感和利他性,從而形成較好的個人行為習慣,使其可以勇于面對生活和學習中的困難和挫折,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
二、教育對策
(一)學校教育
我國傳統的高校教育主要集中于對大學生的德、智、體發展方面進行教育,而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關注明顯落后于一些發達國家。這既體現在政府和高等學校對大學生心理教育的重視程度,也體現在心理教育的規范化和標準化,以及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廣泛性和多樣性。可以說,這些發達國家從管理者到教師均有意識地為學生提供解決學習問題和生活困難的方法和心理咨詢服務。近年來,我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廣泛重視,很多高校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機構,并開設了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這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發揮了很好的作用。教育部在2005年6月成立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專家指導委員會”。同時,一大批關于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省級和國家級課題相繼開始進行研究,這也為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提供了豐富的理論和實踐資料,對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心理健康模型提供了重要的指導。當前,我國處于實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現代化目標的重要時期,社會的轉型必然給高校的大學生帶來巨大的沖擊和困惑。而我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專業基本上還處于空白期,其主要體現在:
第一,有能力和資質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培訓的院校很少,大部分院校的心理健康課程是由學校的思政教師或高校醫務人員擔任,缺乏專職教師。心理健康教育涉及諸多領域,如教育心理學、醫學心理學、咨詢心理學、行為評判與治療等,其專業技能、知識結構和工作經驗都要求很高,同時要具有很好的親和力與溝通能力,這都是其他專業教師無法短期內達到的。
第二,我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手段單一,主要以課程的方式進行,或坐等學生上門咨詢,對一些國外常用的心理學量化工具和方法缺乏了解,同時大多數院校未配置相應的技術設備。大學生存在排斥心理治療的思想,治療的主動性較差。
第三,高校在新形勢下對大學生的心理影響研究不足,教育主管領導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偏見。強調機械式教學方式,忽視學生的個性特征。將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將學生的心理問題看成是品德問題,將學生的學習問題看成是智力問題等。
第四,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課題,而我國高校的很多從事該方面工作的教師缺乏必要的信息交流的機會,無法及時獲取國內外最新的相關資訊,這直接影響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效果。
鑒于我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是以校為單位進行,同時其研究領域具有廣泛性特點,應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一項系統的教育工程來進行,加強師資建設,落實持證上崗制度,建立一支由心理學家和心理咨詢師組成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將現有的補救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轉為主動教育模式,將教育方式從強調個別問題學生輔導轉為群體輔導。通常以心理咨詢為主的工作方式,無法有效地全面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應立足教育,通過課堂和課外輔導等環節將教育與咨詢相結合,心理治療和行為矯正相統一。同時,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在普通高校教師和管理人員中的普及,使其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引入心理健康教育,正確引導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高校應加強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使大學生在校期間獲得良好的個性培養,這就需要教師借鑒發達國家的有益經驗,結合我國高校的實際情況,開闊思路,有步驟地發展有中國特色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二)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長(其中首先是父母)對其子女實施的教育。而按照現代觀念,家庭教育既包括:生活中家庭成員(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間相互的影響和教育;聘請專門從事家庭教育的教師對子女的教育。家庭教育是“終身教育”。中國家庭教育通常存在以下問題:第一,過度保護和溺愛。父母注重孩子的外在需求而忽略內在需求,表現為對孩子行為的過度要求,或剝奪孩子表現自我的行為,缺乏心靈上的溝通。第二,揠苗助長和專制教育。父母習慣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子女,使孩子的心理失衡,成長中的恐懼造成或唯諾或焦躁,甚至出現拒絕學習,報復社會的心態。
第三,低估孩子和以偏概全。有些父母懷疑孩子的潛能,用主觀期望對待孩子,以學習為發展的唯一目標,缺乏思考能力訓練,當子女脫離父母進入高校茫然失措,面對誘惑誤入歧途。
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是通過對子女的言傳身教,使其了解社會,形成正確的認知觀和行為規范。而不良的家庭教育環境使孩子的心理扭曲,產生對社會的錯誤認知,這都直接影響其在大學的表現。家庭教育是一個連續的過程,但當前很多家長對子女的教育主要體現在其幼兒園至高中階段,對大學階段存在漠然或放任的情況,他們更多關注經濟支持而不是心理成長。實際在大學階段的青少年其精神需求和情感需求更高,當離開父母遇到各種挫折和困難時,更需要父母的理解和支持。由此可見,家庭教育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起著重要的作用。在大學階段,家庭教育主要不是體現在智力教育,而應更加強調子女對陌生環境的適應和抵御誘惑的能力上。當然,好的教育不是溺愛或粗暴干涉,好的愿望也要通過子女可以接受的形式、方法來實施。家庭教育主要體現在:
第一,言傳身教。父母與孩子朝夕相處,父母的言行、道德觀和價值觀也直接影響到孩子。所以父母首先需要有正確的社會認知觀,可以想象,憤世嫉俗的父母怎么能有熱愛生活的子女呢?孩子身上的優良品德并不完全靠學校教育得來,而大多是從父母的共同生活中培養起來的。筆者在實踐中發現,單親家庭或家庭不和睦的學生,更容易產生心理問題。所以和睦、平等的家庭氛圍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關注孩子心理健康。大學階段,孩子的心理發育進入快速發展階段,易受外部因素干擾。家長應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注意觀察,發現問題及時溝通,通過開導和疏通。每年各高校都有學生因考試作弊等原因被學校處以紀律處分甚至開除學籍的狀況,這種對是非觀的教育失誤不僅是學校的責任,父母的關心不夠也有一定的責任。教育孩子做誠實正直的人比給孩子更多的錢更重要。
第三,采用適當的教育方法。父母應采用民主的教育方式,通過掌握心理學的基本知識,父母與孩子相互尊重,營造民主家庭環境,學會傾聽孩子的聲音,對孩子錯誤的觀點采取說服與限制相結合的方法,努力增強孩子的獨立性和自主性,這可以有效預防子女心理問題產生。
三、總結
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但作為大學生成長環境的學校和家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在大學階段,學校教育要以學生心理素質教育和實踐能力為主,而家庭教育要以健全學生心理素質和人格為主。二者互相影響、相互作用,共同保證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這不僅關系到家庭的幸福,也是國家興旺的基礎。
作者:張航姜江單位:遼寧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