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論文化資本對基礎教育公平的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基于布迪厄的文化資本理論,對文化資本對基礎教育公平的影響進行規范性研究。通過對基礎教育起點、過程以及結果的分析,探討文化資本對基礎教育的影響。
【關鍵詞】教育公平;文化資本;基礎教育
一、問題提出
文化資本對人的影響不僅容易為人們所忽略,而且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本文將通過對我國不同人群所擁有文化資本的分析,進而探討該文化資本對于基礎教育公平的影響。
二、對于文化資本的分析
1.文化資本(1)文化資本的具體形態具體形態體現為個體語言風格、行為習慣、人格類型、文化風尚。優勢人群家庭的孩子其父母往往受教育程度較高,經濟條件優越,因此其家長良好的行為習慣,如規律的作息、高度的自律精神等,都會在潛移默化中對孩子產生影響,使孩子在無形中受到了來自家庭的良好影響。而劣勢人群往往忽視了對孩子的教育,或不知如何運用科學的教育方法。(2)文化資本的客觀形態客觀形態體現為藝術品、歷史文物、書籍等。優勢家庭往往經濟條件優越,社會交往廣泛,更能意識到實踐對孩子的作用,因此能夠有意識也有能力的帶孩子旅游學習。而劣勢家庭根本沒有意識到這些文化活動對孩子的重要性,或受到經濟條件的制約而無法實現。(3)文化資本的體制形態體制形態體現為學校教育。教育系統把不平等分布的文化資本預設為衡量學生素質高低的標準。并憑借學校虛假中立的表面,把那些社會上層的少數人所享有的文化特權變成文化特長,把社會不平等很自然轉化為教育及個人能力的不平等。這樣就掩蓋了權力關系,加深了社會區隔。在學校教育過程中,學生原來已具有的先賦文化資本的差異會披著合法的外衣進一步分化。2.問題分析:文化資本對基礎教育公平的影響(1)教育起點不公平文化資本對教育起點不公平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入學前不同人群子女就讀的學前教育學校和家庭教育的不同。現階段我國各個幼兒園教育質量千差萬別。優勢人群子女往往就讀于教育理念先進,教學設施良好的幼兒園。而劣勢人群子女往往就讀于教學質量較差的幼兒園,這種幼兒園“小學化”現象比較嚴重,對孩子的發展是一種束縛。而且文化的具體形態和客觀形態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通過環境和日常無意識的言行,優勢人群將其特有的價值觀、思維方式等慣習傳遞給子女。通過日常的教育,優勢人群的子女獲得了超出同齡人知識儲備和多元智能的發展,語言、邏輯、藝術、運動、數學等智能在入學前就得到了良好的發展。(2)教育過程不公平教育過程不公平體現在學生學習過程中。不同人群有著不同的慣習,慣習的不同造成了各階層的隔膜,劣勢人群要要融入優勢人群必須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能改變原有慣習適應新的慣習。而學校這個場域則是適應優勢階層的慣習,劣勢人群的子女即使和優勢人群的子女處于同一所學校,也很可能由于難以適應優勢人群的慣習而無法在學業上取得好成績。我國關于教育的評價主要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因此優勢人群子女在入學前的優勢對于他們的學業有莫大的幫助,他們往往能夠學起來更輕松、而且學業成績更優秀。因此教師也往往更喜歡這類學生。(3)教育結果的不公平教育結果的不公平主要體現在不同人群高等教育的入學率或重點大學的入學率上。由于文化資本在基礎教育起點和過程不公平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這種作用也將延續到教育結果上。高等教育一直以來被視為社會流動的工具,但近年來農民子女高考棄考率逐年上升,工人子女也開始出現這種趨勢。況且有研究發現,“985高校”“211高校”“雙一流高校”農村子女比例逐年下降,優勢人群子女占據重點高校錄取名額的絕大多數。而且劣勢人群子女往往選擇師范類、理論類等學科,優勢人群子女往往選擇金融類、財會類等學科。
三、結論
每一代在實現正義制度和自由的公平價值所需的條件的過程中,都要付出自己公平的份額;但是不能要求超出這一點的更多的東西。我們不能否認優勢人群為了獲得他們現有資本所做的努力以及他們將這些資本傳承給其子代的合理性與正義性。但是我們也要為劣勢人群的子代提供發展空間,不能讓其因為父代的劣勢而在最初就得不到公平競爭的機會。由于現實世界的復雜性與多樣性,我們無法達到絕對的公平正義,但至少可以在不損害優勢人群基本利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合乎劣勢人群的最大利益。
參考文獻:
[1]史明.布迪厄文化資本視域下教育不公平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報,2014.
作者:張曉倩 單位:信陽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