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教師教育與基礎教育對接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在分析問卷調查需求大數據基礎上,以需求理論、經濟博弈論和產出最大化理論耦合指導下,首先以社會需求和用人單位需求為基礎,運用教育需求征詢系統,有力拉近雙方趨同率,在第一層級實現雙方需求趨同最大化;接著通過該征詢系統,將師范生需求與已存儲的社會/用人單位信息求同,將三方趨同需求信息反饋至高師院校,助其制定基于基礎教育階段的專業課程設置方案、培養針對滿足基礎教育階段需求的合格人才;在兩次、三方需求信息求同過程中,全程接受社會各界監督。
關鍵詞:
需求理論;經濟博弈論;產出最大化理論
一、研究背景
當前社會各界圍繞“優質師資”爭奪而產生社會矛盾和問題:社會、教師、學生對“優質教育”的需求持續升溫,圍繞“優質教育”產生的供需雙方的矛盾日益尖銳:學前教育“入園難”現象普遍;義務教育階段和高中階段家長熱衷于“重點”學校,致使這些學校“一座難求”而“二、三流”學校面臨生源緊張的生存壓力。這些問題的出現,不僅制約了各地協同創新能力的提升,嚴重影響著這些地區的當前發展,而且從根本上制約著長遠發展,給各地整體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提升造成巨大負面影響。上述問題,追本溯源,在于高校教師教育課程設置、人才培養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接環節脫節。鑒于此,本文從教育生態學的角度,以需求理論為切入點,以河南省教師教育課程設置對接改革現狀為研究對象,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歸納等研究方法,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高等教育、高中非義務教育、義務教育(初中、小學)、學前教育四個教育階段,高校教師教育專業課程設置和中小學現有教師資源配置兩個角度,在充分調研論證高師院校專業設置與基礎教育階段師資需求現狀基礎上,運用產出最大化理論和經濟博弈論,尋求有效合理的教師教育課程設置與對接模式。旨在不大幅度增加師資培訓投入的前提下,對高校師范專業現有教師教育課程設置及在職各階段已有教師資源進行優化重組,有效提升教育投入的單位產出,擴大“優質教育”的普及面與影響力,徹底解決“優質教育”供需雙方的矛盾,總體提高我國教育質量,助力我國教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研究現狀
縱觀當前學界對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研究(據中國知網1979-2015),僅有單永志[1]就教師教育課程改革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推動作用展開了初步探討。
三、理論基礎
需求主要指“希望得到的東西和現存狀態之間的差距”[2]。需求一般包括兩個層面:宏觀層面和微觀層面。宏觀層面主要指社會、國家需求。社會、國家需求主要是指國家和地域經濟文化建設等方面的需求,本文主要指社會和用人單位對優質師資的需求;微觀層面主要指個人需求。個人需求主要是個人為追求自身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實現而產生的個體發展的需求,本文主要是指學生目前現狀與其期望之間的差距。在本文研究中,根據需求群體的需求迫切程度(而非宏觀微觀層面,亦是為了突顯當前研究的人文重點與民生特色),將諸多需求群體分成兩個序列:社會(中小學家長,本文研究需求主體均包括學前教育階段,下不一一說明)、用人單位(中小學校)和師范生這三個需求群體為第一序列,著重其需求訴求的反映;高師院校發展需求為第二序列,著重其社會服務功能的體現。需求理論“接地氣”,反映基層各群體的基本訴求,是本文前期問卷調查和后期理論模型誕出的核心理論。
博弈論是解決兩個或多個理性決策主體之間發生沖突時的決策及均衡問題的理論[3]。它通過把決策主體之間的錯綜復雜關系理性化、抽象化,實現精確刻畫事物變化發展的邏輯,從而使決策和抉擇過程更加科學化,主要指博弈主體之間所開展的博弈過程,即博弈主體在“策略空間”,作為“理性參與人”在多個策略中選擇及實現對自己利益最大化方案的可能性。在我國高校師范專業及課程設置領域,博弈主體多種多樣:社會、用人單位(中小學校)、教育主管部門、高校職能部門、師范專業開設院系、師范生等博弈主體。產出最大化理論就是在既定單位投入的前提下,通過統籌安排、優化組合,發揮既定單位投入的最大功用[4],簡言之,就是獲得單位投入的最大收益率。博弈主體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本性決定了各個利益主體不能站在全局統籌的角度,實現總體利益的最大化。因此,需要產出最大化理論起統籌作用。本文認為,可以從社會(中小學家長)、用人單位(中小學校)和師范生三個需求主體,來研究高師專業課程設置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接問題。首先闡明此兩種需求主體之間的關系問題,具體見下圖:從圖1可以明確看到二者之間存在重疊部分,且這個重疊部分面積會根據實際情況不斷變化。重疊部分面積越大,則說明社會和中小學校作為需求雙方在優質師資方面的認同度越高,反之則越不理想。
四、問卷調查
本文在調研論證階段,通過在高校師范生、中小學學生家長、用人單位中隨機發放調查問卷、座談等形式,收集課題研究所需的第一手資料。調查問卷主要針對社會各界反映強烈的“優秀師資缺乏”這一社會熱點與矛盾設計,主要包括高校師范生卷、中小學學生家長卷和用人單位(中小學校)卷三種,主要從高校師范生課程設置、用人單位代表的社會需求、中小學學生家長對優質教育的迫切需求等社會熱點與難點問題設計,問卷采用五級評分法,然后輔以在一定范圍內召開座談會等形式進一步擴充資料,接著運用統計軟件SPSS和Excel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在分析統計結果的基礎上,以相關理論為指導,通過定性與定量分析相結合、歸納等科學研究方法,對數據分析、總結;根據統計、分析結果,同時輔以與家長座談的形式,收集社會反饋信息,得出破解教師教育改革難題的動態模型。問卷內容及數據見如下系列表:調查顯示,普通小學99.9%的家長認為小學階段屬義務教育,不應收取任何費用;同時93.5%的家長在選學校時,考慮收費問題(這里的收費主要是額外的贊助費,一萬到幾萬不等)。可見跨學區就讀費已成為困擾家長的一個問題,也是資源不均衡分布造成的一種畸形社會現象。
五、高師院校傳統專業課程設置現狀
在問卷數據統計分析基礎上,高師院校專業設置現狀及問題主要表現為:
(一)高師院校開設課程嚴重脫離現實需求高師院校所開設課程“老、舊”,嚴重脫離現實需求,尤其是脫離基礎教育階段以中小學校為代表的用人單位需求,造成尖銳的社會教育矛盾:一方面是優秀公立學校“倍受青睞”,另一方面是辦學質量稍差、社會影響弱的公立學校“門可羅雀”,同時給私立學校異軍突起留下廣闊空間。但私立學校辦學也產生兩個極端:一是具有優質師資的私立學校學費極高,而師資力量薄弱的私立學校則面臨與“二、三流”公立學校一樣的命運。
(二)大學生攻讀學業課程積極性受到影響由于高師專業課程設置體系不合理,傳統設置的專業課程“沿襲”現象嚴重,甚至有些課程幾十年不變,基本體現不出設置該門課程的初衷。而作為當代大學生,他們不僅對新課程充滿求知欲,而且已認真考慮當前所學專業課程對日后就業的作用及影響。
(三)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比例嚴重失調我國各地諸多高師院校基本都是把教育實習作為畢業生一門課程,加之重視程度不夠,操作不規范,使之基本流于形式,而開設理論課比重過大,造成畢業生就業后實戰能力不強,大多用人單位基本實行“崗前培訓”制度,在招聘新人后,直接先開展“崗前培訓”,待職場新人實用能力提升后再使用,某種程度上也反映出高師專業培養體制滯后于時代的尷尬。
六、基礎教育需求現狀
在問卷數據統計分析基礎上,基礎教育階段需求現狀及問題主要表現為:
(一)優質師資急缺優質師資急缺,不僅優質教育師生比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就連中國各級教育機構所有教育資源的各種師生比也遠遠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從網上收集相關數據引用)。該問題是制約中國教育發展的關鍵所在,必須從優化高師教育人才培養、加大基礎教育需求與高等教育供給對接、壯大各級教育師資隊伍上下真功夫。
(二)課程開設“少”、“舊”,良莠不齊當前基礎教育各級各類機構開設課程主要依據自身所具有的師資力量,很難嚴格實現《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教育部2011-10-08)》所嚴格規定的課程開設標準及門類。經與基礎教育階段教育機構管理人員座談得知,他們之所以“就地取材”,主要在于長期積累造成的相關課程師資比例嚴重失調,且扭轉乏力:高師院校批量培養的畢業生,只能夠改變部分基礎教育課程師資缺乏窘境,而對于基礎教育階段社會與學校需求呼聲極高的新型課程,卻如“隔靴搔癢”,愛莫能助。該問題的關鍵有二:一是基礎教育階段需求未能及時反饋到高師院校;二是高師院校太過于注重基礎理論課程的開設,而基本忽視了實用能力培訓課程的開設。
七、對接分析與討論
教師教育類課程改革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接的關鍵,在于占需求群體大多數的基礎教育所代表的社會需求。該需求群體訴求的順利解決,可以從根本上充實基礎教育階段用人單位的辦學實力,提升其社會影響力與知名度,緩解社會各界對優質教育追求的壓力;同時也會大大提高高師專業學生的就業率,滿足高師專業學生追求自我價值及社會價值的體現,也有助于高師院校提升其辦學社會影響力,助力高校突顯為國家培養建設者的社會服務功能。具體建議如下:
(一)以互聯網絡為依托,開發多方教育需求及課程設置平臺系統平臺設置以基礎教育階段用人單位需求為軸心,盡最大可能拉近基礎教育階段課程設置與高師專業課程設置距離,從需求群體的不同視角,凝練基于滿足各級教育需求的高師專業課程開設體系。
(二)優化高師院校理論課與能力培訓課比例大幅度縮減高師專業理論課程開設比例,大規模增設針對實踐各個環節能力培養課程,確保高師專業畢業生在就職后能夠學以致用,滿足用人單位和社會對優質師資的迫切需求。
(三)引入監管陽光,加大各方監督加大各級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門對課程對接改革的監督力度,同時引入社會監督力量,用社會需求群體監管的陽光,確保該項改革落到實處。
(四)突出高師院校人才培養、社會服務職能高等院校在富強、民主、文明的現代化國家建設大潮中,應積極主動走出“象牙塔”,接觸社會,滿足社會對建設者的實際需求,更好服務社會,彰顯教育的社會功用。
(五)設置教育改革監督系統,接受社會各界監督,確保統籌教育改革在“陽光”下健康運行當前不同教育階段優質教育資源“爭奪戰”之所以成為社會熱點,且步步升溫,除基礎教育階段課程與高等教育階段課程對接存在嚴重脫節外,“優質教育”供需雙方信息和話語權的嚴重不對等、社會各界處于被動合作地位,亦是一直接原因。由于教育信息的獲取和建議反饋渠道不暢,造成以學生家長為典型代表的社會各界不了解自己所處區域的當前教育格局,因誤解而升級教育矛盾。教育教學改革,是為了實現教育公平。為確保改革舉措不走調、不變味,落到實處,須通過設置教育需求信息交流與監督系統,全方位接受教育改革各方、尤其是社會各界的“陽光”監督,逐步實現各方教育信息享有權和話語權的對等,保證教育教學改革和諧運營,健康發展。此舉亦有利于調動教育改革各方的參與積極性,爭取社會各界對基礎教育階段“入學難”、高等教育階段師范生“就業難”等社會熱點問題的理解與支持,在最短時間內形成教育合力,為降低教育成本、以最小成本博取最大教育教學質量產出提供監管保障。
八、模型描述
在需求理論驅動、博弈理論支撐、產出最大化理論統籌指導下,前小節單視角結論可耦合表達為:首先以社會需求和用人單位需求為基礎,運用教育需求征詢系統,有力拉近雙方趨同率,在第一層級實現雙方需求趨同最大化,更重要的是,將該需求信息暫時存儲,等待與師范生學業需求信息再次求同;接著通過該征詢系統,將師范生需求與已存儲的社會/用人單位信息求同,將三方趨同需求信息反饋至高師院校,助其制定基于基礎教育階段的專業課程設置方案、培養針對滿足基礎教育階段需求的合格人才;在兩次、三方需求信息求同過程中,全程接受社會各界監督。至此,本研究成果模型誕生,簡稱“陽光-花-盆”模型。本模型采用教師教育課程于基礎教育課程對接開放式動態設置形式,摒棄傳統教師教育專業課程設置時效性差的缺點,引入需求機制,實時收集、反饋社會及中小學的需求信息;同時該系統是動態的復合系統,其中各個專業課程設置組成部分既可獨立運行、又可復合運行,動態發展,實時反映社會和時代需求,順應發展潮流。
九、結語
本文研究著眼于解決高校師范專業課程設置與社會各界對各地中小學“優質師資”需求脫節這一關鍵問題,在相關理論的基礎上,得出實用性與可操作性俱佳的教師教育課程設置動態體系,以最小的教育投入,博取單位教育的最大產出,從宏觀上符合馬克思辨證唯物主義“理論來自實踐,正確理論對實踐有指導推動作用”這一基本辯證法思想,順應了時展對教育教學改革的要求,期待學界專家的批評指正與各級教育領導主管機構及大中小學校的肯定與采納。
參考文獻:
〔1〕單永志.淺議教師教育課程改革對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推動作用[J].教育探索,2010,(1):53-55.
〔2〕Berwick,R.NeedsAssessmentinLanguagePro-gramming:fromTheorytoPractice.InJohn-son,R.K.(eds.).TheSecondLanguageCurricu-lum.Cambridge:CUP,1989.
〔3〕謝識予.經濟博弈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4〕趙平.新微觀經濟學———基于投入—產出比效率最大化的微觀經濟學基礎重構/高校社科文庫[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1.
作者:何占磊 單位:河南大學 大學外語教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