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中歷史教學培養學生歷史解釋力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歷史解釋能力是歷史學習者必備的核心素養,高中歷史教師需要重點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基于此,本文從歷史解釋能力的定義和內涵入手,闡述了史料教學在歷史解釋能力培養中的作用,并給出了通過史料教學培養學生歷史解釋能力的教學策略,高中歷史教師應用歷史故事開展教學、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并充分利用歷史材料,以此培養其歷史解釋能力。
關鍵詞:史料教學;歷史解釋能力;課堂教學策略
1前言
在傳統的歷史教學中,高中歷史教師過于注重教材內容,課堂教學就是要求學生記憶書本知識,忽略了對學生的歷史信息獲取和分析解釋能力的培養。在新課標和素質教育的要求下,高中歷史教師需要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提高對歷史材料的重視,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應用史料教學方式,通過歷史材料的應用,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2歷史解釋能力及史料教學分析
歷史解釋最早出現于1942年,學術界關于歷史解釋始終沒有統一的定義。筆者查閱大量相關文獻,對歷史解釋進行了如下定義:歷史解釋是指在明確歷史史實和歷史史料的基礎上,應用相應的理論及方法進行邏輯推理,從而對歷史事物、現象和人物進行全面分析及客觀評價。歷史解釋能力則是應用理論和方法,對歷史史實分析與評價的能力。對于高中生而言,歷史解釋能力不僅包括學生對歷史事物的表述能力,還包括對歷史史實深刻內涵的分析能力。《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版中這樣闡釋:“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以歷史理解為基礎,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判斷的態度、能力與方法。”在新課標和素質教育理念的要求下,高中歷史教師需要重點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高中歷史教師可以通過史料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史料主要是指歷史材料,包括文字史料和非文字史料這兩種,文字史料主要是指史書、筆記、典籍和碑文等文字材料,非文字史料包括文物、古樂和建筑等材料。史料不僅是歷史教學的重點,更是歷史學科研究的關鍵。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高中生需要在掌握歷史知識的基礎上,具備獲取與分析歷史信息的能力,而獲取歷史信息則需要應用到史料。由此可以看出,史料教學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是很有必要的。具體而言,史料在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可以看作是教材內容的補充和延伸,能夠加深學生對教材內容的認識,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進行史料的分析,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歷史觀念,有助于學生歷史解釋能力的培養,從而提升學生的歷史思維和歷史素養,貫徹落實素質教育理念[1]。
3高中學生歷史解釋能力的培養策略
3.1應用歷史故事開展教學
在世界歷史長河中,衍生了大量的歷史故事,在歷史課堂中適當引入歷史故事,可以活躍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歷史故事具有一定的故事情節,有中心人物及歷史依據,可以在課堂中展現生動形象的歷史史實。高中歷史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歷史故事進行分析,引發學生的共鳴與思考,從而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以“責任內閣制”這一歷史知識點為例,教師可以在課程教學中引進如下三個歷史故事,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首先,“不懂英語的國王”,安妮女王并沒有子嗣,在其去世之后英國國王由女王的德國遠親喬治一世擔任,但是喬治一世并不會說英語,更不關心英國的國家事務,使得英國內閣的行政大全從國王喬治一世轉移到財政大臣沃爾波爾手中,由此產生了英國的第一任首相。針對這一故事,教師需要要求學生按小組分析國王喪失了什么權力?然后,通過“48小時首相”這一故事,向學生介紹1746年喬治二世否認了首相亨利•配蘭的提案,使得政府所有閣員集體辭職,而喬治二世也僅僅當了兩天的首相就下臺,被稱作48小時首相,也是英國史上任期最短的首相。針對這一故事,教師需要要求學生按小組分析,如果國王和內閣出現了矛盾,內閣將會如何處理?最后,“最年輕的英國首相”:1782年,英國在北美失敗,通過不信任案,諾思帶領所有內閣成員集體辭職,年僅24歲的小皮特上臺組閣,仍舊受到了議會的不信任,但是這位“最年輕的英國首相”向國王提議,解散議會下院,宣布提前進行大選,最終將反對派議員從議會下院中剔除。針對這一故事,教師需要要求學生思考,議會和內閣出現矛盾時,可以采取哪幾種處理方案?上述三個故事與三個問題層層遞進,學生通過對史料的逐步分析,可以明確責任內閣制的形成過程及發展背景,從而明確英國民主的發展歷程,通過對史料的分析,使學生明確歷史事件的發展規律。教師通過思路引導,幫助學生對歷史形成更為深入的認識,在學生認識的過程中提升其歷史解釋能力,使學生可以客觀闡述歷史史實,并根據歷史史實的內容,表達自己的看法。
3.2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
在開展歷史教學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大量適用于課程教學內容的教學材料,要求學生根據歷史課程內容進行學習材料的選擇,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這樣不僅可以提升歷史知識的真實感,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還能夠培養學生分析歷史問題和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教師需要制定規范的歷史材料選擇原則,即客觀、全面及與教材內容相符合。以“百家爭鳴與儒家思想的形成”這一課程為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為學生提供如下史料:史料1:人教版教材中關于西周禮樂制度的介紹;史料2:西周禮樂制度的歷史地位闡述,禮樂制度可以看做是西周的治國之道;史料3:《論語》中提到的“禮崩樂壞”以及《莊子》中提到的“道術將為天下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對上述三種史料進行自主分析,分析“百家爭鳴”為何是我國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首先,教師需要將學生劃分為若干個小組,要求學生按小組進行史料分析,從歷史角度分析百家爭鳴為何被稱作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通過史料解釋“解放”的意義。在小組探究過程中,通過對史料1及史料2的分析,學生可以明確禮樂制度在維護社會穩定及思想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從而得出禮樂制度是思想束縛的根本原因,再結合教材中關于西周的歷史背景,就可以發現當時社會已經出現變革,而史料3恰好證明了禮樂文化的衰落,諸子百家思想不斷涌現。在歷史發展到這一時期,需要新的思想與新的思考,解決社會變革問題,而大量思想家的涌現使這一歷史時期出現了多種思想,將人們從單一的禮樂文化中“解放”出來,所以百家爭鳴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通過上述教學案例可知,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史料進行自主探究,通過史料分析,使學生明確歷史事件發展的因果關系,分析史料中蘊含的歷史史實與歷史發展規律,從而引導學生使用史料解釋歷史史實,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貫徹落實素質教育理念。3史料教學的應用要點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歷史史料的應用能夠使學生加深對歷史史實的認識,對學生的歷史學習來說具有啟發作用,歷史教師可以選擇合適的時機,在課堂教學中應用歷史史料,引發學生的思考,以此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和歷史解釋能力。以“馬關條約”這一歷史知識點為例,歷史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引進李鴻章和伊藤博文的對話,營造良好的教學情境,將學生帶回甲午中日戰爭時期,使學生感受到甲午中日戰爭給中國帶來的屈辱。李鴻章說道:“臺灣已是閣下口中之物,何必急于一個月內辦理割讓后續。”而伊藤博文回道:“肚子餓得很,恨不得一口吞下去。”在展示完李鴻章和伊藤博文的文字對話之后,高中歷史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對話內容,分析李鴻章和伊藤博文的情緒。通過對對話的分析,學生可以體會到甲午中日戰爭時期中國人的屈辱和日本人的貪得無厭,在提升學生歷史解釋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應用歷史史料培養學生歷史解釋能力時,盡量避免影視作品的應用。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很多歷史教師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會在課堂中使用多媒體播放古裝影視作品。但是影視作品展示的是通過藝術創作之后的歷史史實,和真正的歷史存在一定的差異,這些影視作品不可以作為史料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大量應用。因此,高中歷史教師需要減少影視作品的應用,盡量選擇與歷史史實相符或者不會影響學生對歷史史實判斷的影視作品,這樣既能夠發揮出影視作品活躍課堂氛圍的目標,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以三國時期的歷史為例,高中歷史教師盡量避免使用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影視片段,避免學生將影視片段和歷史史實混淆,對學生的歷史學習造成負面影響[3]。
4結論
綜上所述,學生歷史解釋能力的培養是歷史教學的要點,教師需要采用高效的教學手段培養這一學科核心素養。通過本文的分析可知,高中歷史教師需要提高對學生歷史解釋能力培養的重視,采用多樣化教學方法,合理選擇歷史材料,并保障史料和教學的一致性,盡量避免將影視作品應用于史料教學中,發揮出歷史教學的重要作用,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提高歷史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何英.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史料實證素養的培養策略探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8,4(4):74-75.
[2]安偉峰.高中歷史教學中要加強對學生運用史料的指導[J].教育實踐與研究(B),2016(7):44-45.
[3]季芳.創設直觀情境提升思維能力———淺議高中歷史圖片史料教學[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4(11):115-116.
作者:宋羿竺 單位:北京師范大學貴陽附屬中學